|
精通高胡演奏的余乐夫带领“南亭会”粤乐小组取得诸多瞩目成绩6 D6 |* w" }/ U T/ r% B, o7 U* ?
8 v3 l5 z" b6 I0 B9 W* Z 至今,他们已经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2008 - 2013年间,“南亭会”多次受文化部委派赴欧洲各国巡演;并获“首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展演评奖”演奏奖及首届国际华乐室内乐乐团比赛传统组合组别金奖等;2015年参演“2015香港丝竹室内乐节”和新加坡“2015鼎艺华乐室内乐节”,并分别举办专场音乐会及学术讲座。
! v! O% f4 f, r0 k2 }8 r
9 R# L6 F4 I/ A' \1 y 社会的不断进步,将粤乐也推向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艺术潮头。对于“传承”,太多的人希望或者急于把民族音乐强加上“反映当代时代感”的定位,但效果确是,“传统”被“敬而远之”地当成了摆设或装饰。而余乐夫所代表的青年民乐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中,认识到了中国传统经典的独特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在“南亭会”里,余乐夫的工作是领衔主奏及包揽改编创作等,他说自从小组成立以来,他们就没有停止过对于传统粤乐传承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他们的理念是“维系传统艺术精髓、传承岭南粤乐神韵”,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乐队声部的细化、中国特色的和声、复调的优化上等新尝试作努力。近年来,他对《平湖秋月》《春到田间》《鱼游春水》《昭君怨》等经典作品的悉心编配,从演奏形式上,拓展了“五架头”艺术表现力、丰富了乐队整体的音色表现。近期他的创作还有:高胡协奏曲《秋江水云》(2014)获第五届“广东音乐创作大赛”三等奖;高胡独奏《粤弦操》(2014)获第五届“广东音乐创作大赛”三等奖;高胡独奏《踏雨心晴》(2015)获2015“金胡琴”小型胡琴作品展演评奖“铜奖”。* M7 f5 G- b2 {) L
# ?! f! D f! D" ^. m! O5 l 一个人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时代与家庭共同编织的意义之网,尤其是像余乐夫这么一位头顶父辈的耀眼光环、同时自己也卓有成就的青年音乐家,其成长的过程就更值得我们关注。我曾问他,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父亲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他说道,父亲在高胡艺术和粤乐发展传承上所作出的成就和贡献,永远是他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虽然出生于高胡世家,但是直到成为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之后,才正式成为了父亲的学生。但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却比其他学生多了一份说不清的距离感,或许是从父子关系到师生关系的转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和轻松。因此,父亲对他的指导,更多地集中在艺术观念、审美理念和人生道路等方面,而并非一对一的高胡演奏指导。虽然,在艺术上作为“80后”的余乐夫会在一些观念上与父亲产生相左的意见,但是,余乐夫直言,关于艺术的争论与分歧是自己艺术成长的宝贵财富,也正是父亲在身边不断的提点和叮咛,自己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向。因此,父亲是他心底永存的一股力量,而无论是在广东音乐方面的坚守,还是在摇滚音乐上的开拓,除了要证明自己的实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希望交给父亲一个满意的答卷,并得到认可。“父亲就是我内心对艺术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余乐夫如是说。# t& @+ Y. `& D$ ]. u
! R$ S2 }4 w$ T! l" L! z* _) i 可以说,对于粤乐这份传统艺术,余乐夫的态度严肃而明确,他直言,虽然自己要面对两种身份的转换和两种音乐语言的冲突,虽然他曾很多次出现上午演完“五架头”,下午接着要跳上舞台唱摇滚的情形,但是他严格将两者的“音乐频道”彼此隔离,从来不会为了追求传统音乐的“创新”而将两者做随意的拼接。他不认同激进式的发展模式和态度,而是希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继承和发扬粤乐,这也是“南亭会”所有成员的真实想法。因此,他们还会坚持自己的道路,用独树一帜的本土语言“做好自己”、讲好“粤乐故事”,唤起粤地同乡以及全体中国人内心共有的身份认同。他说,能够肩负传承粤乐的重任并成就一番事业,是很幸福的事。4 u* b! t3 x- a7 j2 O
, n; I7 m7 b6 q
毫无疑问,摇滚与粤乐,是余乐夫音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部分,在他看来,两者虽然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属性,但是应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地存在于中国音乐的殿堂里。两者并非没有合作的可能,只是这一过程需要严肃认真地对待,不能过于随性而为。对待传统音乐,需要保持对传统精神的珍视,同时,应该更从容地、更讲究地表达出中华民族自身的庸雅气度,以展现中华文化里的“东方范儿”为最终目标,把“中国音色”演奏得更加清晰可辨、更具有分量。
3 [- B2 {$ v$ h) Q2 Y* h1 w: ~& D [, P5 [0 y, b! c* x$ t
从对粤乐熟视无睹转向摇滚音乐,又从摇滚音乐回归粤乐的传承,这一身份转换和音乐语言的碰撞过程,体现的正是余乐夫积极的、开创性的“灵魂锻炼”。这是他对粤乐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展的深刻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