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这首唱响半个多世纪的《采茶舞曲》的作者、著名作曲家、著名音乐教育家周大风先生,11日早晨6时30分,在省人民医院因肺癌病情恶化去世,享年93岁。 z/ `2 Q' \! ] C
" @5 M: X; Q) p. I) f. J
11日上午10时许,在送周老去殡仪馆的路上,这位慈眉善目、为音乐而生的老人的身影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今年8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周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身体状况已时好时坏,无法进行正常对话了。: j* Z: V1 M I6 e
; n7 {5 W# U2 z
周大风是宁波人,1923年出生,国家一级作曲、研究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2002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老文艺家”称号和省政府颁发的“鲁迅文学艺术奖”最高荣誉奖,2013年获首届“浙江音乐奖”荣誉奖。; ^: {8 T3 N% ^# Z4 E4 E
' p% U8 ]4 Z. ^* b% b5 y) V周大风之子、浙江大学退休教授周小风告诉记者,父亲虽出身于富商家庭,但只读过一年村塾、5年小学、一年外语商科。抗日战争爆发后,才15岁的周大风和同学一起办起了文工团,自己编写歌剧。他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被确定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总会会歌,并翻译成多国文字在60多个国家传唱。21岁,周大风办起了学校。他自学成才,终成学识渊博的一代音乐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有电影音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斗诗亭》等,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采茶舞曲》。半个世纪以来,这首由周大风作词作曲、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歌曲,不仅全国人民耳熟能详,还在全世界发行了100余种唱片、磁带和CD等,1983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 `; Y( z" {; Z5 w 9 F: c# O8 r1 R5 x s- z2004年4月,本报记者随周大风重返歌曲诞生地泰顺,动人的歌声伴着优美的旋律在山坳回荡。听说周老来了,当地许多群众赶到泗溪镇,在自己的家门口,在飘满茶香的土地上,再次聆听了《采茶舞曲》。周老动情地说:“泰顺高山云雾茶很早就有名了,《采茶舞曲》源自泰顺,是天成的缘分,感谢泰顺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在泰顺的山间小道上,周老还兴致勃勃地提笔写下“茶叶之乡,山歌之乡,《采茶舞曲》诞生之地”。这一年,《采茶舞曲》被确定为泰顺县歌。: E- i# L# v2 A$ m: |7 s& A( V
* F7 ]( ^$ W! w/ Q7 ^( h" G T
傍晚时分,我们一起目睹太阳在泰顺的深山中滑落,乡亲们的身影也渐渐远去。依依不舍的周老双眼湿润了,山野间再次传来动听的《采茶舞曲》:“一行一行又一行,摘下的青叶篓里装,千篓万篓千万篓呀,篓篓新茶放清香……”; c. z/ R/ K B; O2 h t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