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青年作曲家王丹红的民乐创作
; C9 B; g; w9 R# x3 t' B6 @$ t# @: g6 F6 a6 L
作为“80后”,中央民族乐团驻团青年作曲家王丹红创作涉及面广,不仅为二胡、古筝、琵琶等乐器写过独奏或协奏作品,而且还写过戏曲音乐和室内乐。总体而言,是以民族音乐的创作为主。2005年,为《岭南变奏》专题音乐会作曲,并创作《云山雁邈》《乐队扣连环》《客家山歌》《今夜伴71回》《夜歌》。2006年创作舞剧音乐《1935之舞》。2007年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原创箜篌协奏曲《鹊桥仙》、民族管弦乐队作品《炫彩江南》《布朗族弹唱情歌》、二胡协奏曲《年随想》、琵琶协奏曲《月儿高》、西藏题材风格的作品《风谷原乡》,为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大型闭幕式文艺晚会创作《海峡西岸正春风》,以及为江苏省运动会开幕式倒计时200天演唱会《龙城春韵》作曲,均获得巨大成功。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创作《百年华章》。2012年除了创作几首新疆乐曲外,还受广东民族乐团委约创作了《弦意岭南》。此外还有《南音交响》《弦上秧歌》等产生极大反响的作品。
# n8 a0 @+ T% B N/ a$ `
( ^/ K! H. s% n 她的作品上演率极高,中央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广东民族乐团等国内重要乐团都将其作品作为保留曲目。她曾获得第十二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管弦乐文华音乐作品创作三等奖。她的音乐深受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民间音乐影响,又不失当代人的审美取向,被誉为“具有油画色彩的东方语言”。/ v: Z. D* W% e7 E8 V+ v4 e2 ?
1 b" t8 t" B' e2 s. l8 Q* F
让传统民乐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5 c& y/ O [2 m6 l' A& `5 }$ W
/ O6 e P0 X8 q2 l2 v# d" p
新一代女性作曲家,在创作中,不会将女性身份隐藏于作品之下,反而是更加注重于自我意识的显性表述,注重于细腻情感的准确呈现。一位乐评人在总结当代青年女性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时,认为“尽管她们的作品很多还处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但创作中表现出的极富探索性的锐气和大胆的想象力,愈加深入地表现人类生命本体以至心灵复杂性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借鉴,使得她们的音乐注定留下当下的文化印记而为人们关注。”( ^! s( h( r4 w7 e
' `" K. ~/ I+ ]
王丹红无疑也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不会故步自封的作曲家。她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思维,又融合西方作曲技法,几乎每一部作品,不管是和声色彩、乐队织体,还是旋律的发展都会给人新的感受。
5 R, M+ r* p: M0 H, O8 w! Z
" Q2 @, n( N+ ^ 王丹红自己总结作曲的经验时,这样说:“我创作民族音乐的主导思想是传承与发展,就是要让传统民乐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这是民族音乐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的必备元素。”“我作曲,讲究的是东方的韵味加上西方油画的色彩。通俗地说,闭上眼听,怎么听都能听得出是东方古国的味道,但与此同时,听众又能感受到音乐的结构与层次,呈现出高贵与典雅。”
g! M; v/ c) w9 m+ j. q6 W4 m0 b. H: k
比如,专门为琵琶而创作的现代民族室内乐作品《邂逅》是王丹红应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杨靖女士委约,为四把琵琶和南音琵琶而作。作品于2008年5月创作完成,首演于中国音乐学院,此后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民族音乐成果展演闭幕式音乐会”和“第八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等音乐会上多次公演。
5 [8 E- T/ o( P7 T( _$ F2 m9 h# [
《邂逅》充分发挥了琵琶的表现力和演奏家们的精湛技艺,虽同为中国乐器——琵琶,但是南北琵琶在形制、演奏技巧、音乐语言等层面均有不同的呈现。而将这样单一种类乐器以室内乐重奏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出现,这样的别出心裁,是中西方音乐思维的并置与对话。 _7 x+ H3 e1 e, A8 v6 @
+ y- K; v8 X9 I; k# P6 e% ~; m
乐曲创作中,民间乐曲《走马》的运用是本曲一大特点,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构思巧妙,其旋律音调在各个乐器间的交替穿插运用,反映出作曲家扎实的配器、复调功底和别出心裁的创新精神,听后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作曲家把千年古乐合奏万马奔腾的奔放激情场面用琵琶室内乐重奏的形式重新演绎,并达到了乐曲的高潮,令听众有一种血脉偾张的感觉。让悠悠的南琶古乐与灵动炫彩的琵琶在这首乐曲当中有了一次美妙的邂逅。
: ~; S+ r. l D+ O4 w5 m& _* A' u9 [
此外,“人声”与现代民族室内乐的结合,对现代民族室内乐的创作来说既是一种创新又是一种突破。曲终前的这段声乐吟唱部分虽然篇幅不大,却是神来之笔,它既能令人联想到古代乐人“弄弦而歌”的古老传统,又是今人对西方古典纯器乐重奏曲形式的一种突破。它对于过去只专注于演奏而从来不要求张口的器乐演奏家们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 p4 h+ q5 w) l d9 Y" E3 v# m" r- h' _% @2 j3 z3 l/ Y
又如,创作于2011年的古筝协奏曲《如是》,便是一部极具时代精神的作品。它是王丹红的电影音乐作品《柳如是》的升级版。乐曲的创作过程,并非随意拼凑,而是有着扎实的“历史现场”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对音乐体裁的合理化选择。根据柳如是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选取了昆曲作为该曲的核心材料。在作者看来,昆曲——女子——古筝,三者之间确有内在气质上的密切关联;同时这部作品不同于作为室内乐形式的《邂逅》,它没有过多的形制与音色各异的、能够方便塑造不同音乐形象的乐器,而只有一件乐器——古筝,因此为了使作品的音乐形象更为丰富,作者选择了交响乐与古筝结合的单乐章协奏曲的体裁形式。4 g& }& M# Z0 x) k, L r& Z
/ l7 @7 ?& r0 H% c5 B% i 《如是》的主题音乐取自昆曲《游园惊梦》的《皂罗袍》唱段。对于人声的演唱,我们应该并不陌生,它几乎是演习昆曲表演的入门唱段,更是昆曲的经典。在听惯了人声的吟唱之后,作曲家巧妙的器乐化设计,不仅没有丢失昆曲的优雅细腻,及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而且也使古筝的旋律线极为突出,富于歌唱性和艺术感。因此,当观众听到那熟悉的的旋律在古筝这件具有浓烈女性气质的古老乐器上回响时,那份感动不言而喻。
/ ], W' Q6 H5 W$ Z x
7 _+ k( f7 y5 y8 Y- ^: T% ` 从声乐到器乐,这不仅是音乐的音响发生载体的变化,更是作曲观念的变化。新时代的作曲家,总要有一些能够彰显自我身份和价值的灵感和想法,比如,用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来调配中国的乐器与音乐元素,使之迸发出新的火花,呈现出新的面貌。于是,乐器与乐器的重新搭配,情绪与情绪的合理安排,将一部完美的作品呈现在你我的耳畔。
+ R, ^( @4 ]2 m$ Y7 p3 [+ q
% \, }; Z4 j) k& X1 c 王丹红始终坚守着自己对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尊重,在音乐叙事上继续着富有情节和人文思考的音画想象,坚持创作中情感表达的真诚。而《如是》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体现中西音乐交融的同时,突显了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意蕴和典雅。% ^# v! k& z' e
3 i5 j1 ~% H; A5 K# w$ F4 @ 针对目前民乐新作品缺乏、演出曲目陈旧、委约作品昙花一现等问题,王丹红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几代民族音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已大为改观。60年来的积累,给今天的音乐创作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继续发展的需求。面对新时期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发展浪潮,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应当有新的作为,需要有更多的适应新时代精神的作品问世,引领先进音乐文化的发展、改变创作滞后的被动局面。面对音乐文化市场与观众的需求,中国民族音乐创作需要更有亲和力、更加富有高雅艺术品味并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作品,真正意义上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 a0 w' x- V" {+ a% |
. O$ K$ J# {" _2 { 连接内地与边疆的音乐使者+ E7 O7 v* c( z3 S
6 K8 p" n' C+ J$ h2 l+ |/ u6 j$ {$ I& Z
2012年5月至11月期间,王丹红西出阳关,远赴新疆挂职锻炼,在新疆木卡姆艺术剧院任团长助理,同时在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任艺术总监。
& \( o4 D" }5 C. L6 X9 f* V" h) N2 e
在新疆工作的半年时间里,她有幸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喀什、莎车、叶城、麦盖提、阿克苏、吐鲁番、克拉玛依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在喀什,她参观了阿帕霍加陵墓、艾提尕尔清真寺,了解伊斯兰文化,与当地的民间老艺人学习演奏都塔尔。在麦盖提和莎车,她亲身感受刀郎木卡姆的艺术魅力,亲眼目睹七旬老人跳刀郎木卡姆,为当地民间艺人精彩的演奏、演唱所打动。- g) C6 u" L; o' y
4 M( k, t* H5 p* q* e$ e. B- |" E4 F1 x M% ^' U
; }& i' L6 @3 z- J'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