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王文训民族音乐美学论文集》' m0 i0 n) ^, `" y- B0 |# q
, W3 \0 i! ]1 d( ]: C9 ^2 U* }* W" n [
王文训是一位令人敬重的戏曲作曲家。欣闻他的文集即将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他的音乐事业得以由音符和文字来共同体现、且相映生辉;另一方面,则是文集所体现的理论思考及经验总结,对于戏曲界和音乐界特别是从事戏曲音乐工作的同志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7 f5 l3 w- e4 x
1 Z z) M0 a3 U8 W/ A! [
王文训自上世纪70年代投身川剧事业以来,极为勤奋。他的创作虽然广泛涉猎,但更为集中的还是创作了大量的川剧音乐作品而为圈内外所称道。2015年春季,四川省在上海举办川剧文化艺术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精心捧出了4台川剧优秀作品《欲海狂潮》、《马前泼水》、《尘埃落定》、《薛宝钗》轮番上演,而这4台戏的音乐创作,竟然都出自王文训之手。这或许有些偶然,但其中也一定存在着必然。我以为,这个必然正来自于他的作品往往达到了“川剧界业内可认同、川剧观众会喜爱、川剧界以外各界人士能赞誉”这样一个水准与高度。这里实际体现了3个不同的视角、趣味和标准:川剧界要求的更多是对传统的深刻把握,川剧观众要求的是感观直觉上的好听且须既新鲜又熟悉,而圈外各界人士则会以更为广阔的审美尺度来加以比较与品评。客观地说,要达到这三方面的大体一致认同,的确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这也正是今天戏曲音乐家们应该追求的共同目标。
% N5 L) G6 J6 E3 r" j0 y3 T' A9 P3 Z. o6 f: f& p
王文训在事业上何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我相信,通过阅读他的文集,读者一定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启发。而在我看来,其中两个方面是特别有价值的。
" h( e C. O' p9 @% A' x
$ y1 G% a" d r 第一,他注重功夫。他在一生的事业奋斗中都十分重视“功夫”,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刻苦追求获得真功夫。比如当年为了学习作曲,他可以录音机不离身,随时录下老艺人的唱段及大量传统剧目;他手抄《川剧音乐概论》,逐一弄清所有川剧曲牌的性质、结构与功能;考入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后更是如饥似渴地刻苦攻读;在北京学习电脑音乐,还是英语授课,白天听不懂就录下来,晚上不睡觉听录音复习消化……总之,他把别人休息、玩耍的时间都用来钻研,在学习上他就是愿意比别人多花时间,因为他坚信“靠笨功夫练出真功夫”的道理。第二是有了功夫也舍得下功夫。他在创作中特别注意戒除浮躁,更不随意和敷衍,不重功名而重功夫,对艺术坚持“讲究而不是将就”的态度。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欲海狂潮》最初是用川剧弹戏声腔创作,水平并不差,甚至还获了奖,但后来又完全重新创作,采用了以高腔为基础的复合声腔的结构,同时更多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法,终于取得今天这样更为出色的效果。王文训这种追求艺术的真功夫且又切实下功夫的态度与做法,对于当前国内戏曲音乐创作中常见的既缺功力又缺功夫的“两功皆缺”的现象所导致的作品平庸,正是一个可以让人学习的范例。& Y5 u2 f# U% V, _4 J
6 m8 \8 s& r! R# Z$ M5 o, U 他如此注重功夫,完全是来自于心中有志。从他进入川剧事业以来,便有志于此,一生专注,目无旁顾,终成事业。
P4 z9 r: m1 Y3 m
" J5 H: q0 a( d3 ~' T2 t 第二,他注重双重修养。王文训作为一个戏曲作曲家,对自身专业素质的要求十分明确,那就是要打好两个基本功、构建起双重修养:既要有对本剧种音乐以及整个戏曲音乐乃至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也要对西洋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法的深入学习与掌握。因为前者是我们从事戏曲音乐事业的基础与根脉,而后者则是打开戏曲音乐长期封闭的发展状态,从观念到技术都获得创作上更为广阔的发展自由的一种途径。所以他力求对民族音乐、戏曲音乐的根扎得深,努力把川剧传统装进心里、融入骨血,最后就像吃酒的人,连呼出来的气都一定会有酒味,在自己的创作中无论怎么做、怎么发展和创新,都依然一定会有川味儿。同时,他对西洋作曲的技法钻研得也深,并且不断吸收新东西,包括电脑音乐的创作与制作技术,努力把它们谨慎而积极地运用到戏曲中,推动川剧音乐不断发展。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双重修养,他才能做到在自己的创作中把唱腔与器乐共同设计,作曲与配器一并完成,管弦乐曲与戏曲打击乐一起构思,戏曲传统语汇与现代技法结合使用,音乐的继承与创新融通考虑。所以,双重修养带来的并不只是更多的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开阔的视野、贯通的思维和综合的能力。应该说,这正是现代戏曲音乐作曲家应有的良好素质。
9 c( c- j7 G, k6 s" _: ]+ w. Z1 q3 Q8 V- ]% h7 m2 _7 K5 f @
我曾经提出,在戏曲音乐的现代发展历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民族性与现代性这样的“双重视点”,而不可有所失重与偏废。若想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我们的戏曲音乐工作者在当今时代每个国家与民族都身处于“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的‘双文化’时代”(周有光语)背景下,努力建立起应有的中外音乐文化的“双重乐感”,乃至形成学贯中西的“双重修养”,方能更好地完成戏曲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艰巨使命。所以,在当前中国音乐教育尚有缺失、戏曲音乐教育更显薄弱的现实状况下,戏曲作曲家的培养及其自我素质的提升中,王文训对双重修养的追求,是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的。
) d# \7 e Q2 [8 [/ z k& S4 ?
~& M* f8 C2 n% V# D 王文训正当壮年,在作曲实践与理论总结不断攀越高峰的进程中,我们有理由期待他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为中国戏曲音乐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4 c1 L; J) I2 q8 ~% g) k% R; K- J4 K$ D7 H( S8 [7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