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我的老师周小燕先生
G$ h4 |( ~5 ~% ]; a/ c2 }1 f4 E* U7 h# I) X
周小燕先生是改变了我的人生并且影响我一辈子的恩师。从我成为她的学生,到她离开我们,三十年一瞬,如白驹过隙,点点滴滴填满了我生命的空隙。. f! }" p2 r& B3 p- g
, I. v5 c' {, w3 y( n2 f
记得我刚进声乐系时,还不认识先生,但对她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对于我们声乐系的学生,周老师是很神圣崇高的;而像我这样从乡下来的孩子,从来没敢想过会和周老师面对面地交流。说来有趣,第一次看到周先生时,我害怕得连话都说不出来。那是有一次我从罗魏老师家上课出来,正好看见周先生也下课回家。我当时不知该怎么办:打招呼,她肯定不认识我;不打招呼,这学生也太没礼貌了。真是把自己憋得没办法,只好一下子跳到街对面躲了起来。当时,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会成为她的学生。
. Z0 N& J6 F0 ^& N2 ?. g- X4 ^1 \% `, j- r8 y
生活真是奇妙。此后不久,我竟然真正成为周先生言传身教的学生。1989年底,原来教我的罗老师要去美国,因此得给我找一位新老师。罗老师也是周先生的学生,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交到自己老师手里比较放心,于是带着我到周先生家,对先生说:“这个学生资质很不错,聪明又刻苦,希望您接着教他。”还让我唱给先生听。当时我紧张得无法形容:这是第一次面对面地唱给周老师听啊,生怕唱得不好她不要。没想到一唱完,先生满口称赞:“罗魏,你教得不错啊,这孩子很好。”不仅立刻答应继续教我,还打趣地说:“我好福气,教完儿子教孙子。”我就这样成了她的学生。
: e' X& b" h1 u6 I% X; C5 f- F, K! y, n$ `) L9 s1 C2 s8 p- ]
刚跟周先生学习时,我才本科二年级,而先生的学生中不乏已小有成就者,但她对我和所有学生一样真心付出、一视同仁。后来我开始渐渐了解先生的为人、从艺与治学,触动很深。
7 m$ U- N# X. }9 e9 |# v
' ?& Y% |7 W7 ]; _# e) U! h! z O3 I 先生对我在艺术上的帮助是极为巨大的。有一个例子,她特别注意歌词语调的发音是否清晰,这让我终身受用。先生要求我们每次上课前,都要字正腔圆地朗诵歌词,做不到就不能开始唱。一开始我还很不理解,直到有一次,我唱《假面舞会》里的一首咏叹调,总是觉得别扭,腔和词就是不顺,不明白为什么。先生让我回去反复练习朗读,最后发现是意大利语的重音没掌握好所致。我这才意识到声乐演唱中语言语音的重要性。; Z% G2 K1 r+ M3 W
: Z) K3 c9 c0 U2 ]" ]! N
除了教我们演唱技巧和表演艺术外,周先生还教我们做人。她总是说:“做人和做事是一样的。人做不好,艺术也不行。”记得那已是我获奖成名之后的事情了,我去湖州参加一个小型演出。之前每次上音乐会,我都要唱给她听,让她把关。这次却没有,我心想:杀鸡焉用牛刀,就不烦劳先生了。临走前跟她请假,她一听就急了,说演出怎么不告诉我?我说:“这不是什么重要演出,就算了吧。”为此她相当严肃地批评了我。我记得很清楚,她当时说:“一个艺术家在舞台上,哪怕100次都顺利成功也是应该的,可如果有一次出了问题,观众就会说你骄傲自满了,你的艺术人格就会受到质疑。对于一位歌唱家而言,每一次上台的状态都应该是最好的,不仅要对观众和主办方负责,还要对得起学校、老师的培养,也要对得起自己平日的辛苦付出。”这件小事对我影响很深,后来我的每一次演出,无论大小轻重,都从未懈怠过。
& w" i6 \; Y, `9 N+ m( b) Z" P( J& z1 j% A" h; _3 h
先生是一位潜心治学的人。我每次到国外演出结束后都打电话给她:“周老师,您要买点什么?”她总是说:“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没法出去,你帮我带最新出版的乐谱和声乐理论的书籍吧,我要知道现在世界声乐艺术最前沿的状况。”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她保持了一生。后来,学校里的对外交流活动多了起来,只要有外国专家来讲学交流,她场场必到,听完讲座回家必做笔记,分析思考,怎样取长补短,提高、改进自己的教学。不仅周先生,上海音乐学院的老一辈教师都有这种做人和治学的精神,我想,这就是上海音乐学院的立校之本,是永远都需要珍惜和铭记的宝贵遗产。/ i' s" ]' C/ e/ g) }
* E* [7 K9 |4 J+ g5 t7 ?1 h" I 作为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并经历了中国在20世纪沧桑巨变的知识分子和音乐家,周先生一直十分关心中国原创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推广。在她的提倡下,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非常重视中国艺术歌曲和歌剧的教学、研究与排演,力图借鉴西方声乐艺术的经验和成就,用于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直到暮年,她对于中国原创歌剧还一直念兹在兹,不能忘怀。她曾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一是要多培养几个像廖昌永那样的学生,二就是希望多鼓励和推广承载中国文化的优秀歌剧。”上海音乐学院近年来制作推出了多部广受好评的原创歌剧,这与她老人家的鼓励是分不开的。而我,也一直希望接过她的梦想,在这方面多做些事情,并作为自己毕生的志业来坚持。当然,这是一个宏大的事业,光靠我们两代人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下一辈,甚至再下一辈不断地传承、坚持。
0 J* ]6 V- t; O+ g2 U$ h
; ~4 q0 G4 v) B( C1 m" | 在平素生活中,周先生是一个谦虚、坦荡的人。记得她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后,我们声乐系的老师去她家里开系学术委员会会议。一进门就见她在读刊有她事迹的报纸。她说:“我正在学习报纸上的周小燕。我没有报纸上讲得这么好,可我会以这个标准不断要求自己,照这个典型去努力。”还有一次,有些报纸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恶意中伤周先生,甚至诽谤她是学阀。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知道了都很担心。后来我到她家,一进门先生就告诉我这个(指造谣的事)她看过了。“第一,如果有人觉得这样可以使自己开心,那就让他开心好了;第二,我没有做过的事,随他怎么说,也丝毫影响不了我。我的精力还得放在教学和育人上。”她说。先生之所以这样毫不在意,当然是因为她一生清白,无愧于心。她面对流言蜚语时这种全不置气、只专心做自己事业的气度,也使我深受教益。
7 s' X* C$ p+ C1 M; D4 n2 S1 p) y1 l+ ?
先生的这些风采和事迹,桃李不言,都雕刻在我心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清明时节雨纷纷,先生已经不在了。回忆起和她在一起的岁月,真像和亲人一样其乐融融。她的精神与坚持,每每在悲伤之际激励着我。她最后进医院前还在上课,直到弥留之际还惦记着学生。先生临终前,我去看她。她神志还清醒,让我告诉她学校和声乐系的情况,她心里只有公家的事,且一言不及私。我既难过,又感动。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和上音人,她将自己对艺术的执着和对学校的眷恋,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 k! g- q* l# G) l7 T$ L2 n% ^: X0 L8 c- K" Z3 f
先生离世之际,我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有幸向习总书记汇报了先生的事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先生一直在学习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文艺座谈会后,她更是不胜欢抃,深入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在许多公开场合,她谈话时常常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语与理念,这正是她把自己作为一个真正的优秀共产党员来严格要求的具体表现。“一人元良,万邦以贞”。我想,先生也是怀着对国家未来前景的无限期待,含笑离开人世的。
6 X& [* P- i; i4 R+ `
, b9 e0 T) v4 @ i6 n% u1 j& z 周小燕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在受到西学影响并经历了时代锻炼后结出的晶莹璀璨之英。她一身的用舍行藏、道德文章,印证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在我国的传统中,老师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理想和信念的引领者,是人格的光辉典范。借着对先生的追忆,我也不断鼓励自己努力前进,“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祖国和人民的文艺事业奋斗终生,尽己微薄之力。
9 Y3 d, S( k% X+ q
4 o, m5 A# D9 {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
+ n5 [, J E' f+ X) ^
3 r3 M( r6 V% n: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