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b4 \1 g2 }' G9 r
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2 r3 B! X' Q2 V( w2 Q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f% J6 t C! l( L9 l
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 v Y5 U5 L+ p/ s1 X( T/ H c4: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8 v( j" Y% ?2 s. w8 m2 z
5: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 [9 A* H' F' l, ~% N& l+ O0 D2 z6: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 L: b& a0 F! o7: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9 A' `, @; s: r P$ t9 n9 t5 m, n8 T
8: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_( |5 ~0 G: k0 d) |1 a8 a7 T9: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 X9 Y7 h1 Q9 O10: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 H8 w/ ^6 S n4 T11: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8 b8 |* e7 Z5 P12: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 U1 N2 M$ e- F- |4 L* E+ f13: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 e9 ~+ E3 N* p5 G X% @5 E) ?1 \4 K14: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7 ~; v" T* @, f! q15: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3 N7 k9 l* ^; W' f: ~3 u, r
16: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
& J) k6 l% S" Z9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