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62|回复: 0

[短篇小说] 中国人的荣誉感是如何丢掉的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12

听众

835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6716

版权达人

254969084 发表于 2016-4-17 22: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 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导读: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刺杀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以史为镜,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比《二号首长》还好看的官场斗争、职场励志小说。

这是很多读者“憋着尿”一口气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儿》还好看的心理历史小说。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二《辱越》第44节,继续读这些激荡人心的春秋人物故事。

陈禹安:中国人的荣誉感是如何丢掉的? - 东方管理评论 - 东方管理评论


开心阅读44  荣誉比生命更重要



要劝说勾践向吴国投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对勾践以及所有的越国人来说,荣誉比生命更重要。为了维护荣誉,可以不惜生命,但决不能为了活着而摇尾乞怜,玷辱荣誉。



这种强烈地关注坚韧、男子气慨,以及对自己受到的不公和侮辱进行报复的意愿和能力所带来的名誉,被称为荣誉文化。



在一个充溢荣誉文化的地域,人们对于他人的轻蔑和侮辱分外敏感,并且倾向于用暴力行为来保护或重建个人的荣誉。



尼斯比特、波利、兰德等人对美国北部、南部和西南部的白人谋杀案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他们重点关注两类谋杀:一类是涉及荣誉的“争端谋杀”,另一类则是和荣誉无关的“重罪谋杀”。结果发现,重罪谋杀在北部、南部和西南部的普遍程度基本相同,但涉及荣誉的争端谋杀在南部和西南部要比在北部普遍得多。



尼斯比特等人认为,这是因为在美国的南部和西南部,荣誉文化更为盛行的缘故。为了验证这一观点,他们继续做了如下的实验。



他们找来一些分别来自南部各州和北部各州的学生来参加实验,并安排这些被试将一份答卷放在一个狭窄大厅尽头的桌子上。要完成这项任务,被试必须从一名实验助手身边经过,而这名助手必须关上自己正在翻看的一个装文件的抽屉,才能提供足够的通行区间。当被试交完答卷往回走的时候,必须再一次经过这名助手的身旁。这个时候,实验助手会故意碰撞一下经过的被试,然后嘴里咕哝一句“混蛋”,并在被试没有反应过来时,起身离开,撤到旁边一扇有所准备的门里面去了。这一安排就是为实验提供必须的“侮辱”。



尼斯比特等人判断,来自南部各州的学生对这一侮辱的反应比来自北部各州的学生更加激烈。结果正是如此。来自南部各州的受到侮辱的学生在面部表情上表现出了更多的愤怒。而且,在受到侮辱后,南部人在与另一个人握手时会比北部人更加用力。这似乎是为了重建他们的实力、荣誉和男子气概。



研究者还在回程上故意安排了另一名膀大腰圆(身高6英尺3英寸,体重250磅,相当于1.91米,113.4千克)的实验助手。这名助手得到的指示就是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从刚刚受到侮辱的被试所行走的路上让开。



结果,作为实验对比的、没有受到侮辱的南部学生,在距离这名强壮的助手9英尺(相当于2.745米)时,就主动让开了。而受到侮辱的南部学生,则一直要到距离这名强壮助手3英尺的时候才肯让开。而北部的学生,无论有没有受到侮辱,在距离5英尺的地方,都选择了让开。



这些实验非常鲜明地展示了美国的北部和南部在“荣誉文化”上的区别。对于荣誉更加敏感、更加在意的南部人来说,他们更愿意付诸暴力,来维护或重建自己的荣誉。这也是在南部地区“争端谋杀”发案率更高的原因。



春秋时代的吴越两国,也正是“荣誉文化”的忠实奉行者。这两个国家地处南蛮,民风彪悍,往往宁死也不愿受辱。



在吴越槜李之战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那些越国罪人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些罪人所犯的罪行,对他们的荣誉来说就是一种耻辱。本来他们是没有办法来洗刷这种耻辱的,但是当诸稽郢给了他们一个在战场上集体自杀的机会,可以将因罪致辱转换为为国尽忠的荣誉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诸稽郢的安排。尽管这样做,并不能给予他们第二次生命,但他们既然已经重新赢得了荣誉,死又算得了什么?



我们在“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一的《鞭楚》中提到过的勇士椒丘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椒丘炘也是吴越地域的人,他去吴国参加朋友的丧礼时,被吴国的勇士要离当众凌辱。当天晚上,椒丘炘就潜到了要离家中,准备杀掉要离以维护自己被玷辱的名声。椒丘炘当然知道杀人要偿命,但是他依然决意要杀要离,而不顾自己也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此后,当要离以口舌之厉逼得他既不能动手,又无法雪耻后,椒丘炘毅然选择自杀来维护自己勇士的名誉。



越国的罪人们尚且如此在乎荣誉,越国的君主怎么会不在乎荣誉呢?



在吴国大军围城的时候选择投降,显然会被视为软骨头的行径而被所有的国人嗤之以鼻。国人能够在赞扬声中将勾践送上神坛,就能在唾骂声中将勾践扔下地狱。而此刻的勾践,也并不是一个历尽沧桑,洞明世事的人。他才刚刚二十出头,正是年少轻狂、不肯服输的年纪。这样的年纪,即便是在一个对荣誉文化不那么在乎的地域,也是充满“斗”志而绝不肯服软认怂的。面临这样的选择,年轻人本能的冲动就是不顾一切,拼个你死我活。



所以,要劝说勾践向吴王夫差投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文种别无选择。



文种抓住的就是勾践曾经慨叹过的这句“自先君至于孤,三十年来,未尝有此败也”。



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清楚,这场惨败是越国近三十年来最大的奇耻大辱,勾践对此深为懊悔。而要洗刷惨败的耻辱,固然可以选择拼死一战,玉石俱焚,但这样做,并不算是真正洗刷了耻辱。因为这样做会导致越国被灭国,即便到了九泉之下,也难以向筚路蓝缕、开创了越国的列祖列宗交代。



而选择在惨败之后投降,固然是辱上加辱,但却可以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也就有可能东山再起,真正将耻辱洗刷干净。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文种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一一剖析清楚,留待越王勾践裁决。



勾践少不更事的特点在这样的危难时刻就暴露无疑了。他其实已经失去了主张,既然文种说得这么有道理,那就听文种的吧。相反,如果另有一人先行痛陈必须决一死战,勾践多半也会从善如流。只是他现在还不会想到,一旦乞降成功,那种“生不如死”的感受将会如何让他“痛不欲生”。



勾践同意了文种的乞降之策,但问题又随之而来。



这会不会是文种出于私心而一相情愿的想法?吴国人会接受他们投降吗?



要知道,对夫差来说,这是杀父之仇,对吴国人来说,这是杀君之仇,两者都是不共戴天的。当吴国人举手投足间就可以将越国歼灭时,他们为什么不痛快淋漓地杀人放火,一泄三年之愤,偏偏要接受越国人的投降呢?



勾践同意求降后,首先想到的正是这个问题。



文种点了点头,说:“如果我们直接去找夫差求降,他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如果我们去找伍子胥求降,他也是不会同意的。”



文种做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夫差为父报仇,不惜使用“人肉座右铭”,可见其用心之决绝。而伍子胥疯狂报复楚国的行为早已将其塑造为一个冷血无情的人。



夫差和伍子胥是吴国的第一号人物和第二号人物,这两个人要是不同意投降,基本就没什么希望了。但幸好吴国还有第三号人物,这就是太宰伯嚭。



文种接着说:“我听说伯嚭贪财好色,忌功妒能。他与伍子胥同朝为臣,却志趣不合,不相和睦。而吴王夫差对伍子胥比较敬畏,却和伯嚭非常亲密。如果我们能够私下里说动伯嚭,再借助伯嚭的力量去说服吴王,这件事就成功了。”



勾践一听文种说得有理,又接着问道:“那么,如何才能说服伯嚭呢?”



文种笑了笑,说:“投其所好是最好的办法。军中最缺乏的就是女色。我们立即找几个越国美女送给他,如果老天爷还不想让越国灭亡,他就应该笑纳,然后帮我们成事了。”



文种说着说着,连“老天爷”也搬出来了,可见他本人也是越想越没有底气了。试想,伯嚭虽然深得夫差宠爱,但他以一介副将的身份,会不会甘冒风险,接受越国的性贿赂,而去阻扰夫差的为父报仇呢?



但事已至此,也别无良策了。勾践只好命令夫人在自己的后宫匆匆选出八个美女,将她们盛装打扮,送到前线。同时,勾践还准备了白璧二十双、黄金千镒,一并交给文种,让他连夜赶去拜见伯嚭。



对于女人来说,生于这样的世代,真是一种无尽的悲哀。但历史往往是由女人推动的,这几个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女子,到底能不能打动伯嚭,为越国挽回一线生机呢?



心理感悟:最在乎荣誉的人,反而最容易失去荣誉。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2-24 01:05 , Processed in 0.29437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