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行动”由龚琳娜在2010年正式发起,此次讲座她也称之为“2016声音行动唱谈会”。走进中国音乐学院,不单单因为这里是龚琳娜的母校,更是中国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摇篮。龚琳娜说,“声音行动”旨在倡导打破“千人一声”,解放每一个演唱者对声音的固化与束缚,“很多歌手都是一样的声音,一样的服装,一样的表情,完全没有自我”。在龚琳娜看来,当前的中国音乐“千人一首”导致“千人一声”,她要想方设法去探索、做改变,“西方有自己的音乐教学法,所以能流行全世界,而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在哪里?中国音乐的韵味和根在哪里?任何东西都要规范,有规范才能传承下去”。
) L% O, K5 A1 J8 L: @' _& x' g, g& \ c6 P6 y
龚琳娜认为,中国好声音不是当今电视里那些模仿西方音乐的声音,应该有中国音乐自己的特色。“采风为啥要唱《绣荷包》?”龚琳娜觉得,韵味是中国艺术的特色,唱歌要让观众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和灵魂,不能丢掉中国的精气神,“要探索中国各种唱法的规律,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一味模仿复制西方体系。”4 H" s. D: j/ E* v$ b7 Z
; [- V2 H4 i2 f2 ^
喊嗓,用声音打通不同的共鸣腔,达到开嗓的效果;练声,通过大小调、五声音阶、各种音程的练习,达到声在音里的习惯;唱歌,要积累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的调性,创造奇妙的声音场。“根据不同的歌,练不同的声,打开多种声音的世界,这样唱出来才不会‘千人一声’。”龚琳娜说,很多音乐都是从模仿而来,比如藏族音乐学羊叫,侗族音乐学蝉鸣,学习民族音乐就是要扎根生活,唱歌就是唱生活,要向生活取经,不要将自己的声音束缚于程式之中,感受韵律、感受当下,用声音去触碰心怀,最终让自己在声音中得到自由。: z6 |; I' }! x2 i. _$ S( F0 q
' k: ]! p% X$ \0 V
与此同时,龚琳娜边讲解边示范,从江南小调到陕西秦腔、从黄梅戏到越剧、从京剧到花鼓戏、从广东粤剧到山西民歌,她现场演绎,对比分析,通过一次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切地传递和表达出中国音乐艺术之美。
; n# ^% x P7 S7 S+ b; t9 w" g l. a b/ v* W5 N
“不会生活,就不会唱歌,没有传承就不能创新。”龚琳娜总结自己的歌唱艺术实践后指出,中国音乐气韵贯通,大音希声,自然和谐。近年来,她和热爱中国文化的丈夫老锣共同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探索,就是力求“不丢灵魂,勿忘初心,把握自己文化的根。”他们将《忐忑》《小河淌水》《金箍棒》等歌曲统称为“新艺术歌曲”,龚琳娜笑言,谢谢观众称她的歌是“神曲”。& n7 q4 J, k6 s* b
3 T9 k5 N$ s9 h) J8 o! P 从《忐忑》到《金箍棒》,龚琳娜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解一次次被自己打破和超越,观众也一次次地被“雷”倒。对此,龚琳娜认为,在艺术上,民歌就是要创新,观众才能满意。“艺术的表达就是出神入化的作品,艺术家是在传统中获取技巧与灵感。”龚琳娜以自己的歌曲为例,说《忐忑》讲究的是速度与跨度,《小河淌水》是将韵味发挥到极致,而《金箍棒》用声音塑造孙悟空的个性,起承转合中,玩味的仍是东方音乐之韵,“中国音乐的创新在于用西方作曲手法的结构,传达中国音乐中的精气神。”龚琳娜说。, Z" X+ K$ b' I& b' {2 R- P,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