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平歌词
! R+ ]7 h* F' a v$ z: M- p' \太平歌词是一种从属于相声的曲艺形式,约形成于清代初叶,从北京的民间小曲演变而来,在京、津、冀广为流传。! G6 E$ \# O0 A5 v
20世纪20年代就有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20世纪30年代较为流行,后来逐渐被埋没。它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四门基本功之一,也是相声艺人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
! I9 k# Q; v+ [5 @作为相声四门功课“说、学、逗、唱”中“唱”的重要组成,太平歌词与常用作“垫头”的开场小曲不同,既可融入相声段子中,也可以独立演出。
7 g4 P9 Y5 Y7 C% b& e0 d
1 P8 S& t( b8 w: d; D+ o展渊源9 v( U5 q$ I" K4 L
太平歌词约形成于清代初叶,流行于北京城区、郊区。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说:“太平歌词演唱者,手持木(按:应是“竹”)板两块,用指合拍,词句多为警世规善的词句,歌韵多婉转。”该书又说:“据该行老辈人云:太平歌词之名,顺治年间已有之,故宫岔曲中,已有太平歌词之名称……”太平歌词后被相声艺人引入“唱”活,相声在明地演出时,于正式开演前或演出中加演。演唱时手持竹板两块,敲打出轻音、重音和连环点作为伴奏,竹板习惯称为“手玉子”。
( v0 z g2 O3 Z* U& _' q20世纪20年代,相声演员汪兆麟、吉评三带着吉评三的女儿吉文贞(艺名荷花女)到上海“大世界”去演出,汪兆麟在太平歌词的曲调上进行创新,每四句一反复,字字上韵,比旧调婉转动听,连演一个月,并灌制《劝人方》、《三婿上寿》等唱片,扩大了太平歌词的影响。
2 n8 z" u' e8 X% A: B汪兆麟自己能写词创腔,勇于革新。他受到天津进步戏剧家王钟声等的影响,经常根据时事新闻,即兴编成太平歌词演唱。如歌颂鉴湖女侠秋瑾的《女士英豪》、针砭张勋复辟的《黄粱梦》及《灯下劝夫》等。其他经营演唱的曲目还有宣扬乐天知命思想的《劝人方》及《劝世拆字》《戒拴娃娃》等;演述历史和民间传说的《太公卖面》《秦琼观阵》《韩信算卦》《阴魂阵》《小上寿》《三顾茅庐》《打黄狼》等,对趣味低级的《姐夫戏小姨》则久已放弃演唱。; Q/ D o. j6 Z! S
20世纪30年代末,演唱新词太平歌词的相声演员有常连安、秦佩贤、袁佩楼、张杰尧等。那时,侯宝林曾在北京西单商场的相声地场上向张杰尧学唱过太平歌词。侯宝林嗓音清脆嘹亮,进一步在唱腔上又有所创新,演唱别具一格,特点是圆润嘹亮、委婉跌宕、韵味浓郁。& j. F* C/ C; _. M
20世纪40年代后,该形式罕有演唱。2 c: W& T8 m* L1 K. W( x8 _2 x( H
1950年中央广播说唱团创作、演出新曲目《刘老汉过年》,并配以管弦乐器伴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 j% ?7 i0 N- z* o" |2 ]* Y3 w% Q% N20世纪50年代初亦有关金凤编演的《刘胡兰》新曲目。2 c) w: R9 S, a8 f1 z
名称由来! g9 i" w' m; J
太平歌词是用两片竹板伴唱的一种间北京民间小曲,是从莲花落的曲调演变成的。金受申在《北京风俗曲》中指出:“莲花落和什不闲腔调相同,实有分别,一个人手敲竹板唱的为莲花落。几个人分唱、加插科打诨的为什不闲,又名拆唱莲花落,有时,还可以加锣鼓。”相传,清末慈禧太后经常宣召民间艺人进宫去演唱,有一次莲花落艺人赵星垣(艺名抓髻赵)进宫去演莲花落,慈禧听后太为夸赞,说:“他唱的是文武忠勇孝贤良,颂扬的是国泰民安。”遂赐名叫“太平歌词”。并召成喜、来喜等人到宫里任专职教习,教太监们演唱。传到官外以后,艺人们也沿用了这一名称。 $ m! j; o: |4 \" n. P" l; i3 m% r
演唱形式9 N3 Y4 { d7 s( l
5 N( ^( p5 w" M* F相声演员在开场前招揽观众或中间加演时都演唱太平歌词,他们演唱时。把两片竹板夹在右手上,运用手指、腕子的变化,发出轻重和连环点来,作为伴奏。演员们称这两块竹板为“手玉子”。1980年陈柳德等在《御赐和玉子》一文中指出:因为慈禧赏给过进宫演唱的相声演员恩绪一付竹板,人们就称竹板为御赐,“玉子”是“御赐”的讹音。这种说法只能作为参考。 t# }% A, j4 y- a+ W& x
太平歌词撂地演出时代,有三种演唱形式:
; l% D+ b; _% G! T, _8 N第一种是一个人半蹲着,边撒字边唱,如《十个字》;
1 ?) \- X9 l- O& T, c第二种是一个人站着独唱,汪兆麟演唱的曲日,都是独唱。* y; ^9 ]. A) ^3 c; R7 V" v
第三种是两个人对口唱,大多是在地场上演唱整段曲目以后,为了再多向观众要些钱而加演的小段儿,有《一文钱》、《世态炎凉》、《文王卦》等。
: H- s) `6 b( x/ ^7 n艺术特点
1 [! ?# T. h" Q( ^太平歌词用北京方言演唱,演唱者手持玉子,节奏上分为“一语一打”、“一语双打”和“流水板”等,每段曲目一韵到底,唱法开头甩腔、中间适当加以俏口、托腔以及流水板唱法。
* E2 A& @9 Z" D) t/ J太平歌词取材广泛,反映生活迅速,其曲调简单、短小精悍、易学易演、便于传唱,艺术表现力强。
/ R- [! w1 i! t" j2 c太平歌词的曲调是从莲花落、民间小调等演变而成的。表演形式为“干板数唱”,歌唱者手持御子(竹板),用手合拍,击节而歌,击节处为每小节的板,右手间或以手势辅助演唱。形成了舒缓、优美、娓娓道来的表演艺术风格。
- D) |5 g `8 }. H太平歌词的体裁有大段、小段两种。大段百句左右;小段一般二三十句。唱词为上下句对应形式,以7字句、10字句为主,基本是七字句,每段曲目一韵到底。除竹板外,无伴奏乐器。原始的唱法,每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上韵演唱,比较呆板。* D+ P2 k: i) d5 o: g2 _" S
太平歌词在20世纪50年代前比较流行。有许多著名艺人如吉评三、荷花女、秦佩贤、汪兆麟等。其中汪兆麟对太平歌词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强了旋律性,使其脱离了相声,进入了杂并灌制耍园子,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
: s B& z4 c1 W/ [$ V; U太平歌词的曲调并不丰富,但唱起来很难,拐来拐去的音调很难拿捏好。而且用的鼻音还很重,鼻音的运用增添了优美的音律。
! k- P, z) y4 b- v唱词内容# E1 i9 {3 ]9 `. \9 [- U
太平歌词的唱词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类。尤以第一类曲目最多。. m* u: o l7 Y+ M+ F; e% p, y
相声里演唱的“太平歌词”有单纯叙述的《十个字》、文字游戏及吉祥话的《饽饽阵》,《福禄寿喜》等以及唱故事的《丑妞出阁》等,基本上是七字句。最初的唱祛,每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上韵演唱,这种唱法比较呆板、单调,如老调的《饽饽阵》。 N0 s0 M+ ]. D& I( ^
这种太平歌词和老调莲花落基本相似,由于它短小精悍、诙谐幽默,听众也能接受。
, y% @: t6 E- A代表人物
$ a2 W, ^, _9 L太平歌词盛行时期,涌现出许多的优秀演员,而且培养出大批具有很高艺术欣赏水平的观众群。其中以相声演员汪兆麟,吉坪三为代表,二人后来也转而以专唱太平歌词为其主业。之后,又有荷花女(吉坪三之女吉文贞)、袁佩楼、秦佩贤、杨少奎、师世元、王本林等名家,颇负盛名。
: M4 F; i; {5 h5 ]代表曲目
8 i5 Y8 Q) M! G1 a8 Q% L+ S清朝乾隆时期有升平署和掌仪司,创编过大量的太平歌词。民国初期,艺人们也创作了大量的曲目,有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种,以民间传说为多。保留下来的传统曲目有《太公卖面》、《秦琼观阵》、《韩信算卦》、《阴魂阵》、《小上寿》、《三顾茅庐》、《打黄狼》、《饽饽阵》、《丑妞出阁》、《十字锦》、《福禄寿喜》、《一文钱》、《世态炎凉》、《鹬蚌相争》、《文王卦》、《五猪救母》(又名《五龙捧圣》)等。
' q* c$ ?$ S2 w2 P7 G20世纪50年代,有很多作者写了太平歌词新节目,如《刘胡兰》、《向秀丽》、《反浪费》、《双改行》等。著名作家老舍也创作了《开国一周年》、《七一之歌》等作品。[4]
2 b, Q9 T7 t7 y- W其他曲目还有《白蛇传》、《层层见喜》、《骷髅叹》、《孙庞斗智》、《五龙捧圣》、《劝人方》、《刘伶醉酒》、《蛐蛐斗公鸡》、《挡谅》、《蛤蟆赞》、《游西湖》、《单刀会》、《罗成算卦》、《战马超》、《百戏名》、《十女夸夫》、《青菜名》、《为人应报父母恩》、《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生在世讲礼仪》、《夸闺女》、《怕》、《排王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百家姓》、《百家姓-列国古人名》、《虫蚁打仗》、《闹天宫》等。
; c3 ]9 j; q6 t6 K* U传承发展
) J' H! |8 o* G; X% I20世纪30年代以后,专业演员演唱的太平歌词也逐步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著名的有代表性的演员先后逝世,二是因为它已普及到劳动人民当中去,尤其是天津市,业余演唱的水平甚至超过专业演员。再加原来在地场上演出的相声演员纷纷进了戏园子演出,用不着再用它来招揽观众。结果,便没有人再演唱了。9 F" w) R! n- S0 Z4 p
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津还在演太平歌词的就剩下杨少奎和王本林二人,太平歌词一度濒临失传。
) {( S: e! t# _( l9 m; o0 ]“文革”期间,该曲艺形式更是遭到严重摧残,至20世纪90年代,再无人能操此艺,已成绝响。 2 s. U7 v9 r( }. Y, |" l! U1 Z; [3 W
1998年,天津众友相声团成立,随后每年的团庆、封箱演出,都要求演员表演一段挖掘整理的传统作品,相声演员刘文步、佟守本把传统的太平歌词经过挖掘整理,重新搬上舞台,太平歌词终于起死回生,传承有望。 ' E/ T$ O! T& \+ W. k. E( H2 k
佟守本深入挖掘、继承、整理,把传承太平歌词的事情认真做起来,他坚持搜集整理太平歌词段子,到2013年已经整理出版了一本传统太平歌词的汇编,大大小小上百个段子。) I+ ?& H+ S+ T! l$ z% ?5 Q
杨少奎是相声界公认的太平歌词演唱大家,佟守本和刘文步都跟杨少奎有渊源,两个人决定联袂申报非遗。+ z2 f8 t( a9 Y. j1 i
2013年,太平歌词入选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佟守本和刘文步成为太平歌词的传承人。3 A7 R4 ^1 Q! t/ c
太平歌词起源于北京,但在北京的相声演员中,会演唱“太平歌词”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因太平歌词无丝弦伴奏,并且多为单人演出,作为一种单独的曲艺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已十分鲜见,大多是相声演员介绍说学逗唱四门功课中学唱几句,观众对太平歌词了解甚少。" [: r: g0 d- ]$ L' I
武警文工团相声演员王双福秉承家传,是仅存的几位能够整段演唱太平歌词的艺术家之一。他根据多年演唱经验的积累,进行了演唱文本的整理工作。! {; z: C& H, Y' K; w
2009年,太平歌词被正式列入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双福成为太平歌词的传承人。8 x( J6 I# s$ {2 \
9 Z, R+ j. m, |1 o8 m3 ^- r9 b;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