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给你一点颜色》,还是央视猴年春晚广受瞩目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均因核心唱词与老腔自身特点的契合而较少“违和感”。也就是说,与谭维维合作的成功,前提是保持老腔自身的艺术特质,而非一味迁就现代摇滚的艺术程式而失其本色。
# {7 _, D1 q8 U7 _5 k# H
- x1 A* p4 ?& P) s0 i F 地方戏曲“传承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戏曲个性,保护剧种个性,保护地域文化特色”,而非“一味迎合时尚观众”,使“地方戏曲剧种全然‘现代化’、时尚化、继而同质化”,戏剧家陈彦的如上观点,足以为地方戏曲传承过程中一味“求新”“求变”而罔顾剧种自身艺术特质者戒。这也是华阴老腔探索新的发展可能性十余年来的经验所在。
' ~# s+ W9 D6 I
2 `) t, V( U4 z: }* o$ j1 f 历史地看,如老腔这般兴起于民间,影响长期局限于较为狭窄的范围,且在传承上存在着相当的“封闭性”的地方戏曲小剧种,在发展过程中的兴起与衰微,背后均有极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原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 n" O0 ?$ j6 L2 d$ g
, y {( E- N; {
试想,若非2001年的某一个寻常夜晚,有导演背景的党安华无意间掀开“老腔皮影戏”的“亮子”,瞬间为封闭的空间内老腔艺人酣畅淋漓的表演所爆发出的生命的激情震撼不已,并有志于革新其表演形式,或许也就没有如今“改革”后的华阴老腔的巨大影响力。而被党安华以导演的敏锐的直觉着意强化并努力凸现的老腔的“原生态”的戏剧表演程式(以张全四砸板凳最具代表性),与“老腔皮影戏”已相去甚远,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后者原本具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b4 M# T; K6 ^) Y* _
/ }5 A" [: d+ n# I4 C( B 就整体而言,以“三国”等战争戏为主,体现“北之沉雄”的粗犷豪放之风的“老腔皮影戏”,其中亦不乏“南之婉约”的流风余韵。如同为华山之阴,既盛行刚健之“老腔”,亦有“柔婉”之“时腔”。
: p$ B) @% c$ g6 G
% J8 n# B; }, N7 Z0 }/ [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一方戏体现一方人精神世界的复杂面相。要言之,华阴老腔并不仅有雄奇刚健的一面,“老腔皮影戏”也不仅限于《将令一声震山川》这一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华阴老腔仍然蕴含着有待进一步开掘的丰富的可能性,还会因为新的机缘而为观众带来另一种震撼。
, L% R! D9 I2 X& Y5 w) w( o) E+ r' U6 t% o. g3 U1 B3 p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