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8|回复: 0

[短篇小说] 简洁洗炼 融景入事

[复制链接]
254969084 发表于 2016-4-5 08: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洁洗炼 融景入事

——唐·詹姆斯

描写,在大部分虚构和非虚构作品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有句话在一段时期内已经不胫而走,那就是:简洁洗炼,融景入事。

研究一下半个多世纪来出版的刊物和书籍,可以发现,许多读者对大段大段充满形容词和副词的描写非常感兴趣,对花里胡哨的散文手法爱不释手,这种情形已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当今世界,信息交流充满竞争,忙忙碌碌的读者通常找的是“情节”。他们要的是故事——而不是漂亮的散文。

现在,潮流所向已是将描写与情节融为一体,虚构和非虚构作品莫不如此。但这种融合的过程似乎经常使初学者伤脑筋。

什么时候写场景,写人物,写时代背景?该以故事先开头呢,还是场面的配景先交代?该有多少描写?

这并无一定之规。有些时候我们大家都得凭耳朵来定夺。但也有一些已经为人家认可的做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在开篇的段落里常常可以很快地把背景、情节、人物言简意赅地交代一下。

杰奎琳·苏珊娜的畅销书《玩偶之谷》(1966)的开头一段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她到的那天,气温高达华氏九十度。纽约都快冒烟了——就像一头狂怒的钢筋混凝土动物冷不防被一阵不合时令的热浪裹住了似的。但她才不管这份炎热,不管那个叫做“时报广场”的乱七八糟的娱乐场。她觉得,天底下最激动人心的城市就算纽约了。

只用了不上五十个词,作者就巧妙地把场面设在热浪袭击下的纽约,描写了时报广场,介绍了一位少女,她认为自己刚刚到的是个天底下最激动人心的城市。

再举个例子。

那部小巧的戴姆勒汽车从杜鹃花掩映的汽车房里嗡嗡着开出来,驶过房子前面卵石铺成的斜坡。等琳达再看第二眼时,杰勒米已经开着车拐上那条从网球场旁边穿过的砂石路,正向着那道把厨房的花园围成方形的粉红色砖墙的缺口开去。

弗雷德里克·拉斐尔的《管弦乐队和新手们》(1968)的这个开头段落担负了多重任务。在这五十个词中,作者借着一道延绵不断的运动流,描写了场景,配置了时代背景,介绍了两个人物。注意这一段是怎样把描写融化其中的。

在报摊和书架上查一下,很快就能找到十来个类似的例子。可见把描写融入情节之中,这个技巧已经为人们所接受,而不是什么例外现象。

初学者常常会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描写人物呢?”这同样无规则可循。小说中好像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倾向:人物一出场就描写。

莫利斯·L·韦斯特的《贝伯尔塔》(1968)的第一个场面就是通过一个人物的眼睛所见来写的:

山顶上的观察哨靠着一棵橄榄树满是瘿瘤的树干坐了下来,试了试电台,把装有地图的皮包放在膝盖上打开,调好望远镜,开始对着从第伯利亚湖的南端直到牙姆克河,再转向西南流入约旦河的沙阿·哈戈兰山嘴这一片地带做了不慌不忙、一丝不苟的观察。这时是上午十一点钟。晴空无云,头几场小小的秋雨刚过,空气清新而又干燥。

他最先琢磨起东边的山梁……

接下去作者用了几乎整整两页,通过观察哨的眼睛描写背景,展开情节。一开头的两个词就把读者带进了故事的情节,而描写——背景——就通过观察哨的眼睛融进了故事的情节。

列昂·尤利斯在《黄晶石》(1967)的第一章里从一个人物的视点设置了一个场面:

天气十分宜人。哥本哈根的那种魔力和提沃利公园的景致差不多使米歇尔·诺德斯托洛姆的心神渐渐安定下来。在威维克斯餐馆的阳台上,从他坐的桌子望过去,可以看见那洋葱似的宁姆楼的圆屋顶,上面缀满了成千上万晶亮的电灯,露天哑剧院里传出一阵笑声,从路对面飘了过来。提沃利公园的人行道边镶着精致的花朵,显得五彩缤纷。

还可以让人物走到窗口,通过对他所见到的景物的描写,能暗示人物的心境,或者交代场景中的有关细节。

紧接着《机场》(1968)的开头,亚瑟·海雷用了两个段落简约地描写了一个关键人物,安排了场景,提出了一些矛盾因素。

麦尔,机场的总经理——瘦削细挑的个子,身体就像座发电站似的,充蓄着训练有素的精力——这时正站在高高的控制塔上的控雪台边,盯着外头的黑暗。在正常情况下,站在这个玻璃墙的房间里,整个机场——跑道、出租汽车道、终点、空中和地面的交通——上上下下尽收眼底,就像摆得整整齐齐的积木和模型似的。即使在晚上,也可以凭借灯光确定它们的形状和空中地面的运行情况。现在,只有一处更高的地方还看得见——那就是上面两层的飞行控制台了。

今天晚上,只有近一些的几处灯光穿破那几乎是不透明的雪帘,投过一片朦胧迷糊的亮光。雪仗风势,纷纷扬扬——一边是扫雪机在清除积雪,一边是新落下来的雪花积成新的雪堆。负责维修保养的机场人员都快累垮了。

因为我们知道,麦尔意识到这些事情,描写就有助于廓清他面临的问题,成了情节的一部分。海雷是运用这一技巧的行家。

在今天,如果你非得写些大段描写不可,那最好去写哥特式小说。对创造悬念的气氛,描绘预示不祥的背景、奇异的场景、不同寻常的环境,这类段落都大有帮助。然而,这些段落应该融入故事,而不是游离于故事之外,成了作者献给华而不实的散文的贡品。

需要描写时:就要写好,要用描绘性词语。“那酒鬼蹒跚而去。”“马向我们跃来。”“一场风暴眼看就要逼过来了……”要避免用被动语态。不说“山坡上有很多砍下来的木材”,而说“砍下的木材盖满了山坡”。不说“我们被恶劣的气候困住了”,而说“风暴把我们困住了”。记住,好的描写要注意到所有的感官。我们不但看见森林的场景,还能听见树梢的风声,闻到炒熏肉的香味,感觉到温煦的朝阳,尝到热咖啡的滋味。要用名词和动词,避开形容词和副词,除非它们能增强文字的感染力,这种情况当然也常常碰到。通常,靠那些能发挥作用的名词和动词,能使重点更突出,描写更生动,文字更感人。

初学者常常陷进副词堆中不能自拔:他愤怒地说、她安慰地说、他不情愿地回答。还是让对话自己去说吧。让他的言辞怒气冲冲,让她的话语暖人心扉。

任何描写,如果滥用形容词,都会削弱文字的感染力。形容词要用得非常小心,注意不要落入俗套。要学会用些精巧的譬喻点缀其间。

回过头来再看看所举的那些例子,副词的阙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要注意的是,形容词也用得很少。

要避免采用诸如此类酌修饰语:“他是个真正老实的人。”“这黄昏真美。”“今天相当暖和。”“真正的事实是……”我们也可以不时用些拟人化手法:“山上怪石怒耸,直插云天。”或“那棵树在它伙伴们的头上舒展开枝叶。”

还要记住。如今世界越来越小。有时,只需短短的,显示特征的一段描写就足以把场面设置在纽约、意大利、旧金山或者伦敦。通过电视、电影、摄影,几乎每个人对世界各地都很熟悉。

读者要的是与故事、与人物有关的景物描写。换句话说,我们又回到了早先的出发点。描写必不可少,但还是那句不胫而走的话:简洁洗炼,融景入事

这样做更胜一筹。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5-19 10:30 , Processed in 0.03894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