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92|回复: 0

[演唱技巧] 如何从作曲家到听众?

[复制链接]

4944

积分

12

听众

230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944
玫瑰云玫瑰 发表于 2016-4-2 22: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玫瑰云玫瑰 于 2016-4-2 22:19 编辑
  F) K+ D& K% p: f0 z
  W7 [; D8 H6 d! [) |3 P
+ u+ P. H/ o6 K0 O2 U  F4 }音乐(这里,只包括创作的音乐)在作曲家的头脑中产生,但是我们听 到的并不是作曲家的直接产品,而是经过了两次“变形”的产物。首先,作 曲家必须将音乐用某种符号体系(比如说五线谱、简谱)记录下来;之后, 必须由一些人演唱或者演奏。
/ F" o0 k1 Y$ \8 W/ V* L$ x- `6 N0 S* M
可以这样说:作曲家的头脑是一个艺术素材的 加工厂,他运用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的技巧将他的意图 写在谱纸上;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记谱方法能够令人满意地记录 “音乐”,换句话说,如果不了解这位作曲家的习惯语言和作曲手法,就无 法将乐谱准确地按照作曲家的意图“还原”。
) Q, X$ I/ s' E" h7 q1 Z
2 }1 }, F1 K+ E2 Q9 C, ~4 D7 K因此,演奏者或者演唱者(还 有乐队指挥)所做的事情不是“还原”,而是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解 释”,这个过程用专业术语来说,叫作“演绎”。听众在欣赏时,又是根据 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和欣赏趣味而“各取所需”,做出不同的判断和 解释。从同一个作品得到不同的感受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同一个人,在不 同的情绪或环境下,也会对同一个作品有不同的印象。作曲家、作品和听众 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K& C+ {# c2 l$ E( d9 t! Y" l

. O) z  x; Q  f% x创造者—→创造过程—→作品 —→感知过程—→听者
. _' l, Z- @* M: Q0 T5 m; y: G$ J1 J9 c) v' j5 i+ r* ]$ |. d
由创造者到作品的过程即作曲的过程,其成品是乐谱。听众欣赏的当然 不是乐谱,而是音响,于是,所谓作品就有了两重含义,一是中性状态的符 号,二是根据这些符号演奏出来的声音;但是,在演奏是已经加进了演奏者 对作品的理解。由这些关系可以看出,只有中性的乐谱是不可更易的(因此 将它称为中性),由作曲家到听众的其他环节都是人为的、文化的因素在起 作用。
* ^) E3 j9 B% y' h
& ]+ c/ A% `, a8 w) r& W; E' H! Y  l上面讲到,没有一种记谱方法能够令人满意地记录音乐。这句话似乎有 些危言耸听,其实,情况的确是如此。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看:你反复地 听一个民歌手的录音(比如说是陕北民歌),将它尽量仔细地记录下来,然 后请一个不熟悉这种民歌的人照着谱子唱,这时你听到的是什么呢?无疑, 它和你心中的那首歌已经不一样了。尽管你非常认真地写出了每一个音高的 变化、标出了每一处强弱的转折、甚至用大量的文字来说明演唱的方法,而 演唱者也尽可能地“忠于”乐谱,结果也是一样。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不 是我们讨论的目的,只是藉此说明“中性”的乐谱和通过表演而“实现”的 音乐之间有多么大的距离。1 {5 u0 }- Y" \# |6 S% i( Q; H

8 f5 v4 t) p: P- L9 z因此,虽然音乐是属于作曲家的,但是对于欣赏者来说,听到的实际上 是演奏家、演唱家、指挥家对于作品的“解释”。解释的依据自然是乐谱, 而乐谱又是如此的不可靠,这就要求演绎者能够把握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 不同特点,直至掌握每一首作品的细微之处,而不仅仅是照着乐谱唱出来。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判断表演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4 ]; z2 v9 u! D5 {* l+ q2 C6 }/ D
# _$ L5 T3 @7 r! i' j$ p7 O+ n+ _曾经有一位作曲家 在听了别人演唱他的作品后走到演员跟前说:“您唱得好极了,不过请问这 是谁的作品?”正如一本翻译的小说,文笔优美、情节动人,然而却是脱离 原著的“再创作”,我们该怎样评价它呢?不言而喻,“忠实”和“优美” 的结合是最理想的,就像翻译的原则“信、达、雅”的完美结合一样。遗憾 的是,在实践中这种结合常常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为此而引起了 无数次的激烈争论。
0 i# y* \2 q5 X5 S1 b4 B( t1 c4 _% A. m8 z! S6 q+ S6 p( A1 {
理想的演绎应该是这样的:表演家用高超的技巧严谨地表现,使得听众 好像直接面对作曲家而忘记了表演者的存在。这种感觉在听录音时是有可能 的,但是,当我们面前有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表演的时侯,就很难说听众能够 “忘记”是谁在舞台上、而只记得作曲家的名字了。% p8 o& S9 F- b% A0 @

$ z* m$ l$ P+ n: c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和艺术见解,他绝不可能将自己隐藏在音符后面,就像斯特拉文斯基要求的 那样,“照着音符演奏,既不要增加什么,也不要减少什么”。归纳起来可 以这样说:所谓“音乐作品”包含两种状态,即中性的乐谱和充满个性的音 响,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是由表演艺术家完成的;对于欣赏者而言,既要 了解作曲家的风格,也应该认识到、并且能够欣赏演绎者所起的作用。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2-24 21:59 , Processed in 0.23081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