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53|回复: 0

[古体诗词] 宋诗的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205

积分

4

听众

81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205
行云~ 发表于 2016-4-2 07: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词、元曲,是继唐诗之后诗歌史上与之并峙的又两座高峰。宋代的文坛是词的天下,但是,宋诗仍然足与唐诗分庭抗礼。从数量来讲,无论诗人还是诗篇都在《全唐诗》的两倍以上。仅陆游一人存诗已超过万首。其中不乏名家名作。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读宋诗“如同在大街上走,常常看见熟人”(《什么是宋诗精华》)。
    与唐诗相比,宋诗有其不可替代的特色。首先是,“题材广而命意新”。(《宋诗钞》序引)宋诗人在诗歌表现的领域进一步开拓,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说唐诗人将诗歌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转到江山与塞漠,那么,宋诗人则进一步地将诗歌由市井扩展到日常琐见杂闻,从江山塞漠伸展到花鸟虫鱼以至微观领域之中,并且多侧面地深化了同一题材的认识意义与审美情趣,创造出一片独具面目的艺术峰峦。其次,过分集权与重文抑武的国策给宋代带来了“积弱”的局面,对外屈膝求和,对内残酷剥削,宋诗人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用诗歌抨击时弊、关心时事的传统,写下了一系列痛诉爱国激情、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与唐诗相比,这些作品不仅题材有所拓展,而且在揭示现实矛盾方面有所深化,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再次,在重文抑武的政策下,宋诗人取得了比任何时代诗人都优越的社会地位,他们或身居高位,或处于政治活动中心,他们用精美简练的诗语表述政见,诗歌成为他们表达思想观点,发表政治见解,甚至是党同伐异的有力武器。“以议论为诗”成为宋诗的一大特色。诗人们调动比喻、夸张、象征、移情、拟人等手段,有血有肉地表现自己爱憎分明的政治观点,尤其那些爱国诗人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写下了许多警顽启懦的名篇佳句,传诵千古,收到了一般咏物言情诗作无法比拟的社会效果。最后,在诗的艺术形式上,宋诗人在继承杜甫的基础上扩大了拗救的使用范围,并且大量采用仄声字作韵脚,有意识地避熟就生,脱俗求新,追求那种峭刻瘦硬的风格。有别于以情韵取胜的唐诗,而以意趣见长。如果说唐诗似香浓味醇的美酒,则宋诗即如初苦后甘的橄榄或色淡味厚的佳茗,前者多含蓄蕴藉,后者则回味隽永。
    宋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曲折的过程,可以分作四个阶段:
    初宋:自宋太祖建国到仁宗天圣八年(960-1030),忙于北讨南征,未暇顾及文学。这一时期诗歌创作成就不大。随南唐后主李煜降宋的徐铉却卓然不群,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出了怀念故国、感慨人生的忧郁情怀。柳开、王禹偁以杜甫、白居易继承者自居,写了一些关切国运民生的作品。杨亿取传说中天帝藏书之所“西方昆仑群玉之府”中的“西昆”二字为题,将史馆馆臣们在编《册府之龟》时的酬唱之作辑为《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西昆体诗人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宗法李商隐,其作品音律谐美,词采精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乐于写一些题材细小的咏物诗篇。其间王禹偁的诗作成就最大,其作品为宋诗的发展辟出了一条健康的道路,“开宋诗一代之面目”(叶燮《原诗·外下篇》)。
    盛宋:从仁宗天圣九年至靖康之难(1031-1126)的九十五年间,是宋诗最为繁盛的阶段,可谓人才辈出,异彩纷呈。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庆历新政”的积极参与者,都是诗文革新的主将,他们用诗歌揭示社会矛盾,抒发报国志向,在表现手法上则吸收并发展了韩愈诗歌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继之而起,用大量成功的诗作丰富并巩固了诗文革新的成就,被称为“革新派”。尤其是苏轼,他的诗歌多方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富有批判精神,其风格自然奔放、挥洒自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浑涵、韩愈的矫健、白居易的流丽,以至刘禹锡、韦应物等人的特点,在他的诗中都兼而有之。其作品犹如博纳百川、涵汇万状的大海,无边无际,或汹涌澎湃,骇人耳目;或碧波涟漪,摇曳生姿。从审美意义上讲,苏轼的诗歌是唐诗的杰出继承者,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成就,是北宋诗歌之魂。黄庭坚系苏门弟子,却能另树一帜,他以杜诗为宗,创造出生新瘦硬、精警峭拔的“山谷诗风”。其后,学之者众,衍为江西诗派,是宋诗的主流。陈师道,张耒也是苏门中人,成就与影响仅次于苏、黄。在欧、王、苏、黄的周围,都各自有数十位甚至近百位较有名气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异彩纷繁,在盛宋诗坛形成繁花竞放的局面。苏轼和黄庭坚是奠定宋诗风格特色的代表诗人,苏、黄一出,宋诗与唐诗的界限判然始分。宋诗之有苏、黄,犹唐诗之有李、杜。宋诗至此号为极盛。徽宗登基之后,受蔡京等所谓“变法派的后继者”的怂恿实行诗禁,使诗坛一时处于低潮,晁说之、江端本等一批诗人却不畏高压,写下了一些讽刺丑类、鞭挞暴行、抨击黑暗的诗章,为北宋诗坛增加了最后一片亮色。
    中兴:从靖康之难到爱国诗人陆游逝世是宋诗的中兴时期(1127-1210)。“国家不幸诗家幸”(赵翼《题遗山诗》)。靖康之难,金人的铁蹄踏遍了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却大大激发了诗人们的爱国情怀,晁说之率先用诗笔记载了颠沛流离之苦;陈与义继之以雄浑悲壮的情调写出了一曲曲沉痛感人的哀歌,由北宋南渡的爱国诗人中他享名最盛;刘子翚、黄公度、吴芾等诗人,也以诗作抒发故国陆沉之悲、偏安一隅之恨。孝宗北伐中原失败,没有实现国运中兴,诗坛却得到兴盛。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等“四大中兴诗人”,以悲壮激越的歌声,细致多变的笔调,多方位多侧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与精神风貌。陆游是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贯穿着誓雪国耻、抗敌御侮、实现统一的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热血男儿为祖国的独立与自主而奋斗。范成大的诗同样显示出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他反映农民生活与苦难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被称为集古代田园诗之大成的杰作,透示着土膏露气之美。杨万里那善于捕捉自然风物特征和动态的“诚斋体”,写得活泼、灵动、新颖、幽默,富有情趣,颇受人称道。围绕在他们四周的陈造、刘过、姜夔等一大批诗人,分别在揭露社会矛盾、抒发爱国情感、描绘山川风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晚宋:从陆游逝世到南宋灭亡(1211-1279)。这一时期先后有三种诗潮:一是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在叶适的扬彰下,以“永嘉四灵”面目出现,标举晚唐诗风。二是声势浩大的江湖诗派。其中刘克庄、赵汝鐩、戴复古、刘过、姜夔、敖陶孙等都是代表人物,他们关切时事,其诗作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另一批江湖诗派的诗人,如叶绍翁、施枢、张榘等看透了南宋的灭亡已无可挽回,甘心远离尘世,精心用短小的绝句描绘赏心悦目的自然景物。三是爱国诗潮。以文天祥为首的爱国志士用血泪将国家存亡、民族兴衰、人生荣辱和历史的责任感交织成诗篇,反映悲壮刚烈、辛酸屈辱的复杂的历史真实,震撼人们的心灵,他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可作代表;而汪元量那史诗般的《醉歌》、《湖州歌》,则哀婉凄楚地展现出拥有三百二十年历史的宋王朝灭亡的惨象。谢翱、谢枋得、萧立之的诗作也为宋朝的灭亡谱写了哀歌。这类诗歌为宋代诗坛带来最后一抹晚霞般的光辉。正如钱谦益所说:“宋之亡也,其诗称盛。”(《致胡果诗序》)
    回顾宋诗的发展历程,如果用“盛唐气象”概括唐诗的话(林庚先生语),宋诗则可以用“隆宋气象”加以概括。隆宋诗人大多心仪盛唐,隆宋气象则是盛唐气象在易代之后的传承。前者以广阔、悲壮、慷慨、雄浑、高华、丰腴为特色,后者则以精细、伟岸、深邃、澄澈、淡逸、瘦劲为特征。二者同样凝聚着华夏文化自强不息的刚健之魂。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5-28 14:38 , Processed in 0.93788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