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在塑造入党后的林道静的形象时,一方面满怀热情地描写她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的变化,如改变了过去那种多愁善感、落落寡合的性格,更加热情,也更加深沉。无论在党的地下机关工作,还是到北大领导学生运动,都忠心耿耿、忘我工作,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和献身革命的勇气。特别在北大期间,由于叛徒戴愉和特务王忠的造谣、诬蔑,一部分学生对她产生了误解,连她过去最要好的朋友王晓燕也成了对头,使她处境危险,很难开展工作。但她既没有退却,也没有消沉;而是依靠党组织,团结进步学生,揭露叛徒和特务的真面目,教育了广大师生,使北大的学生运动重又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她自己也在实际斗争中增长了才干。然而,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的情节和细节,表现了林道静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如她违反了地下工作的纪律,在任玉柱父子面前轻率地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当北大的工作处于极端困难时,她也曾想同许宁一起去陕北等。这样的艺术描写不仅无损于作为共产党员的林道静的形象,而且强调了思想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即使在组织上入党以后,也不能停止自觉改造。从而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发展、有生气,也更加真实可信。* d% U, S4 V1 T. N
林道静的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除了作家能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真切地描绘其成长的历程外,还在于能细腻、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善于把外貌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个性鲜明感人。小说第一章里林道静出场的描写就很有特色:全白的装束,俊美的外貌,带着一堆乐器,“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举止和神态,都表现出内心的孤单、忧郁。此后,随着情节的发展,作家又多次描写林道静不同的装束、气质,以显示其思想性格的变化。至于她思念卢嘉川时的内心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灵震动等,都在作家笔下得到细致、深刻的描绘。由此,就产生了一种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