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有“三大宝”,秧歌、民歌和大唢呐。笔者不会吹唢呐,但爱听陕北大唢呐,那种长铜杆唢呐的音乐让我如痴如醉。合奏时,时而气势如排山倒海,时而又细腻委婉;独奏时,既有奔放的激情,又有深情的倾诉。 在绥德文化馆我见到了汪世发,他12岁开始学艺,19岁出师立班,在长期的学习和演出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可以用唢呐不同调式吹奏近百首传统曲牌。今年68岁的汪世发,是绥德县四十里铺镇后街村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生与唢呐不离不弃。他说:“我用生命热爱着唢呐。” 因贫穷,同唢呐结下不解之缘 12岁的时候,因为家庭贫穷,汪世发便跟着邻居吹唢呐的师傅曹来前学习打击乐,从此便与唢呐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夏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办一宗事只有5毛钱的收入,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5毛钱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虽然刚开始接触唢呐是想赚钱,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发现自己渐渐地喜欢上了吹唢呐,每次吹奏唢呐都让我觉得很快乐。”汪世发回忆道。 19岁的时候,汪世发便出师了,并且创立了自己的班子。21岁时,他有幸被延安歌舞团录取,但面对常年有病的父亲、尚未成年的四个妹妹以及一贫如洗的家,汪世发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他说“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应该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如今一晃眼多年过去了,他经历过别人的热情招待,得到过别人的赞扬肯定,不可避免地也经历过一些人的冷嘲热讽、讥笑白眼。但是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与唢呐形影不离,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要是不吹一吹唢呐,难受得都睡不着觉”。
7 m# n$ P- y: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