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在出众的歌剧、交响诗谱写之外,还有一个领域常被忽视,那就是管乐作品。依时间次序,代表作分别是:两首圆号协奏曲、《单簧管与巴松管二重协奏曲》和《双簧管和小乐队协奏曲》。此外,他也写过一些管乐奏鸣曲和小品,莫不乐思饱满、神采奕奕,因此无愧于施塔米茨、莫扎特之后对管乐器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u5 D5 j% M- F) U v
]* o; A% A! Q- O; M8 |; @ 身为圆号手之子,理查对这件乐器自然有所偏爱,《第一圆号协奏曲》在18岁时就已写就,曲中分明能听出倚重圆号的意思——可惜老施特劳斯从未演过它,也许时年60多岁的老人在技巧上会有点吃力吧。+ ^/ o- P0 J+ D1 n: g4 z8 U& D Q
7 @8 r2 u& s) q
1915年的理查已写出《阿尔卑斯交响曲》,暂别交响乐创作,转攻歌剧、艺术歌曲与合唱。不过,随着第三帝国的日薄西山,德国境内歌剧院告急,这些现实因素又促使理查返转回了器乐。《第二圆号协奏曲》正是他一系列精彩器乐作品的开端,当然还有写给23件弦乐器的《变形》——对于当时观众,效果那叫一个“惊悚”。 0 g. o% Q0 Y$ @/ o a: D$ o: }* A: M5 d* } 这首协奏曲比“第一”更为成熟。首乐章末尾(186小节后),理查为圆号安排了一长段不停顿的柔和吟唱,看似容易实则对气息之要求近乎“残忍”。慢板乐章是特别宁静的夜曲,其他管乐声部也赢得了相当的比重。接下来的回旋曲才像上了真家伙——是对圆号手的呼吸及指法的严峻考验,若无一点“嘴劲”和耐力必无法完成这套“体操动作”。不消说,带给听众的兴奋也会最多。 6 N" F' K! O; Q, Z$ v 8 V7 Z! N7 N: I C: | 《双簧管和小乐队协奏曲》在曲式上挺传统,开头大提琴奏出的四音是全曲核心动机,行板乐章也用上了它,继而引出双簧管长长的抒情段。第二乐章尾部有非常闪亮的华彩。第三乐章以双簧管和长笛的嬉戏开始,音程跳跃棱角分明。纵观全曲,双簧管相当“忙碌”,最艰难的除了华彩,大概是开场处,大提琴的短引子后,双簧管吹出了整整75小节的乐句,中间却不给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息,必须有绵长呼吸予以支持。即便“饱受折磨”,双簧管乐手们却众口一辞地称赞它超凡的旋律美,甚至将它比拟成双簧管上的花腔咏叹调。0 _( P! X4 x% T
: \) w( s5 M0 h% d 催生这部作品的原因众说纷纭,一位双簧管乐手德-兰切(de Lancie)回忆:“我问施特劳斯先生,既然您的作品里有那么多双簧管的优美段落,为何不写一首协奏曲呢?他当即回答说,就不写。” 8 w& K4 d. {! J7 a3 b. b0 T+ Z6 @3 e
德-兰切说:“不过我的这次访问倒成了一粒种子,最后作品的苏黎世与美国首演,都邀请了我。”当时年纪轻轻的他已然是(莱纳麾下的)匹兹堡交响乐团的首席了。然而理查谱子上的标注:“受到芝加哥双簧管手1945年的启发”,却与德-兰切在美的供职时间不太吻合。. i) X! k4 G% q+ N' m8 @( c9 K
+ x. x6 F5 F) n E8 Z 《单簧管与巴松管二重协奏曲》是理查晚年最重要的产出之一。这里,理查几乎抛弃了擅长的大乐队写法,转向了透明清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晚一步进入的巴松管部分尤难,需要漫长的练习过程。记得有吹奏巴松管的朋友表示,他第一次听到那段时一头雾水:乖乖,这到底吹的是什么节奏?有趣的是,理查曾向乐手解释,巴松管在曲中扮演的是一头棕熊,单簧管是公主,一个笨拙,一个优雅,却跳起了天衣无缝的二人舞。首乐章里单簧管所承担的,是莫扎特式的甜美调子,第二乐章以巴松管笨笨的独白开始,两角色间的对话慢慢变得和谐。第三乐章是最长的,洋溢着舞蹈般的摇摆节奏,真像是传说的完满结局:“棕熊变成了王子”。+ p. z U. O4 C
( w4 j' b- H# I+ B
尽管理查对于以上数种管乐器的特性了若指掌——在他之前的歌剧或交响诗中,早已出现过瑰丽的独奏,然而平心而论,“好心”的老先生除了在特定段落稍露锋芒外,似乎也未把独奏者逼到单纯炫技的极限状态,多以讲求和谐为上,像是在对莫扎特致意。这里推荐的是一个相对容易找到的版本,1997年由普列文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如果没有弄错的话,独奏单簧管、双簧管和巴松管乐手都是那时乐队的首席或助理首席,其中单簧管手施米德尔(Peter Schmidl)曾录过独奏唱片,也算是半个名家了。8 @+ \9 [/ l: d O5 t
5 |9 W- S/ v4 ~6 e. 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