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月宁(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 r" T+ R9 ?. \/ ^. `3 F: v' U1 M) j2 w. B6 T' \8 C
“走出去”事业也要“精准扶持”
0 b; u) a X1 _) W4 n" V4 D8 L/ }3 v6 Y4 i# `
从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至今,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也已十余年,正在从“初创”走向“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深入落实发展这一战略同样也急需进行“精准扶持”。以多年来从事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经验为基础,我有如下几点新理念感悟:
M" v) A; b" [& U, y9 I- c
! Z3 @$ M: m8 z% h7 Y; w 首先,要有好的传播平台。文化“走出去”仅靠远距离的国内输出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有扎根海外的长期而稳定的文化传播基地,在这方面,通过多年建设和努力,目前已遍布世界的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所孔子课堂,无疑是中国文化传播最佳的平台网络。我本人所在的中央音乐学院,通过设立于丹麦的“音乐孔子学院”3年多以来的教学和音乐艺术展演以及前后三次赴境外孔子学院开展的巡演、巡展和巡讲活动,已经吸引了近千名中国音乐学员和数以万计的中国音乐爱好者。
6 S X, ^3 ~( o5 m/ T% O6 Q! T* Y& |3 D0 e% F) q0 T, r- V* N
第二,要有好的传播方式,即:尊重分享,双向交流。音乐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交流双方的互相尊重,让双方的文化都能在交流中受益,并获得共同进步和发展。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连续两届的“国际音乐夏令营”及中国文化&艺术国际高级研修班活动,邀请来自欧洲及美洲多所孔子学院的青年学员来华,和中国青年们面对面的交流,并以学习中国乐器、实地考察,理论研讨、登台演奏等多种形式,进行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浸润式”深度体验。这些外国青年学子们感触良多,他们说,自己学会了如何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用音乐理解和交流。
, H; S) u( \6 u8 s% Z% o# `( d
6 [3 ~/ @8 P1 q q) _8 U: K6 x( ? 第三,要有好的传播内容。借助基地和音乐孔子学院两个新平台,从汉语扩展到音乐等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要将那些既充分吸收优秀外国文化,又保存中国核心精神的作品,作为传播内容的“排头兵”。中央音乐学院近两年的孔子学院欧洲、北美巡演活动,以中西合璧、专业作曲家创编所到国的经典新作品的艺术形式呈现,产生了强烈共鸣。) f+ u0 C4 `$ y8 P F: G
& c$ U1 @/ O# P5 Q! b
第四,要有重点传播对象,即以“青少年”作为传播重点群体。青少年思想开放,是民族的未来,因此,中国音乐文化国际传播应对青少年这个领域进行重点扶持。在丹麦“音乐孔子学院”的注册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地的中学生;中央音乐学院近年来举办的大量国际音乐交流活动,都是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美妙的中国音乐、深入的文化体验,让这些青少年们深深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爱上了中国,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对他们所在的家庭和整个国家社会的影响,都将会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 G; [( G2 y, w+ C3 {* M8 M
, K9 V2 P- b/ o" w
第五,要有大量专业化人才。在近几年“精准”点对点的实践中,感受到文化国际传播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需要高级跨学科复合性人才。他不仅具备音乐专业和教育才能,还需熟练外语;不仅了解本国文化,也对他国文化特点,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涉猎;同时,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和团队协同能力。因此,国家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抓紧设立相关专业,满足当前以及未来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
8 r. \6 M, ]" L: Y+ I5 E" k/ f, q, U3 f$ C& ~, F
从“平台”、“方式”、“内容”、“对象”、“人才”这几个关键点入手,对实践效果突出、创新务实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新模式、新方法进行“精准扶持”,是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占得先机,尽快使中国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5 V7 \/ u% { y- f
3 ^' F6 l% P9 M# M 关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 V4 T* N3 b) O3 u( J% w8 E
& u% h8 R8 ], i' V9 C2 U 为舞台艺术发展提供切实保障8 J8 G! B$ E/ S% b7 {8 ]6 S1 c7 W
$ ^3 m( c% Y7 G. k) J9 `$ x1 X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以来,中宣部、文化部等部委组织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化进万家”、“抓精品创作,促惠民演出”等实践活动。在舞台艺术领域,文化部九大国家院团积极行动,引领全国,成效显著,影响广泛。真正成为引领各舞台艺术门类发展方向并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文艺旗舰。但是,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和暴露出一些制约和阻碍,其中投入保障与事业发展步调不协调,已经成为国家文艺院团感受最明显、反应最强烈的突出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的不协调:8 [8 G. V1 G. _) P @5 m
' r. @. `% F! w' C8 z2 @* [8 { 一是财政补贴政策与涵养人才的要求不协调* _/ k1 Y; Y, y( g% s' c5 Y% o
, K4 O2 l6 y; t( M4 p& ^3 p 国家文艺院团聚集了各门类全国最顶级的文艺人才。艺术家不同于技术工人,艺术创作更不同于工业化生产,不能搞“计件工资”。尤其是精品力作的诞生,常常是“厚积薄发”。目前财政对九大院团实施差额拨款,人员经费始终维持在低水平。以我团为例,2014年在职人员工资支出中,财政投入的人员经费约占人均工资支出的27%,余下的73%完全靠自筹资金加上挤占一部分公用经费来解决。“养事不养人”使艺术家群体为了收入疲于奔命。
# k8 n- I3 [1 b: g' ^8 g+ @8 [4 u
二是增加投入与加重负担不协调, I* B: Y) u' q1 s! V
; {4 z+ N! t1 ]# F( o+ P2 X. @( A
近两年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增加了创演的项目经费,初步改善了生存方面的状况。但同时随着社会医疗、养老、事业单位调资等一些新政策陆续出台,国家院团陡然连增大量预算外支出,把国家投入的部分抵消了近三分之一。以我团为例,社会保险费支出完全没有财政资金投入,社保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工伤保险,2015年的社保支出398.51万,均为自筹资金支付,而且社保支出每年都在以15%至20%的幅度增长。事业单位编制内在职人员调资,财政投入不足。2015年7月兑现的编制内在职人员调资,财政按照标准的80%拨付,而要求兑现工资按100%,20%由单位自筹解决,我团增加自筹资金支出264.24万元。2015年执行供暖及物业货币化政策后,没有财政资金投入,增加自筹资金支出212.46万元。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支出,财政是否投入资金尚未敲定。根据人社部、财政部要求,自2014年10月起,事业单位人员按照比例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个人负担12%,单位负担28%,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我团负担增加支出至少约470万元。经测算,2015年乐团增加预算外支出超过1340万元,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M. ?' Y' i& _5 S
& l0 x/ x% N) Q, e7 B 三是重大任务与专项经费不协调
4 z O+ b( F7 W# `
/ y+ S& y: d/ u* f% L4 g2 h7 X. E 国家艺术院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由此也必然产生大量运行成本。应该从国家财政层面设立专项经费,要解决人员、差旅等基础成本。“深扎”强调“建立长效机制”,从专项经费这个最基础的层面建立起保障机制,“深扎”才能真正长效、长久。* r7 {6 l, O" N9 B: n5 c
5 q) J3 i8 R& J: z/ q1 i) q 四是鼓励“走出去”与补贴少、“关紧门”不协调
J9 }) S, f% D7 \6 M1 ?$ m/ w' r- N# f0 ]9 y2 s
“走出去”是国家文化战略,通过不懈努力,“走出去”、“打造中国交响乐话语体系”已经前进到了“最后一公里”。然而,“走出去”是需要较高成本的。国家文艺院团要引领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作品“走出去”之路,不应该总是受制于“车马费”问题上。而且,现在除了“车马费”,还多了一个“关紧门”的问题。根据文件规定,院团领导每年出国一次,这样将使中国舞台艺术“走出去”的步伐将会变缓变慢。这种一刀切的规定与鼓励“走出去”的战略不协调。
9 b0 b; T% [( b u3 F6 s2 i y- c, b: x( v, N$ i3 B
这四个不协调引发了人才流失,“深扎”和“攀高峰”受限、“走出去”倍感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提出两条建议:! v/ ^6 F" {! K; k' G
- x' K5 b) e; |" s. a 一是建议重新界定国家文艺院团的属性,可参考从“非营利组织机构”相关的经济政策环境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国家艺术院团肩负使命、任务的重要性都很明确,但长期以来,就是因为有卖票、商演等市场行为,被定义为“公益二类”,所以实施差额补贴,创作补贴、演出补贴的百分比也很低。看似顺理成章,其实在“算清了经济账”的同时,已经于国家院团所承担的引领中国舞台艺术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使命不协调了。
- ~" v) B% t% ?! I. v- b1 _2 |. ]
二是加大投入,充分保障,涵养人才,支持“攀高峰”。包括加大人员经费投入,涵养优秀人才;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给任务”和“供粮草”同步进行;工资系列的发放和项目经费的发放分开。只有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制定有效的与舞台艺术发展相关的配套文化经济政策,真正做到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攀上舞台艺术的高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