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玉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琵琶演奏家)
`0 Q9 z# ?6 W, w# {8 D! R, a# ?" Y
; ^0 {. W) g" P: [ Z 对外文化交流深入走进去
7 g' c$ D1 \$ ]) }, L/ S
! G1 B7 d) w! s7 t7 R+ P2 b1 @6 T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我本人在参与的艺术活动中亲眼目睹这一变化。站在一个艺术传播者的角度思考,让中华文化在海外“看得见”、“听得到”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走出去”还要深入“走进去”,走进人们的内心更加“留得住”。对外文化交流,一方面要加大优秀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度,为其创造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交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的文化经营管理理念,更好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q0 |2 Z7 k) J; V& S, k# y
+ ]9 y0 N2 g. e' R 目前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商业性演出项目比过去增加了许多,不少活动提气又出彩,令人瞩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增进文化互信,推动政府合作和民间交流互促共进。我认为,在中国的文化传播中,一方面仍需要增强国人对自身文化的珍视与自信。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中国自信,自信是“他信”的前提。另一方面,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要衡量“走出去”项目的数量多少,更要拓宽渠道、提升渠道的能级,争取进入文化传播的主渠道,而不是单纯在华人圈“慰问”或“自娱自乐”。为此建议:5 Q* B$ p& D) b3 c/ J3 j
# A3 _/ l7 ~2 M# c8 t
1.努力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体系,站在国家文化发展的高度加强文化智库传承保护意识,严格把控、审核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注重文化交流暨输出项目的品质与内涵(大到剧目、展览,小到产品包装,多一些“精细、雅致”,少一些“土豪、粗俗”)弘扬中华优秀美德、传播当代人文精神。
4 x' y. ]7 r9 u# C, U/ c2 }
* R! N4 H2 v2 H n5 y8 [3 n# S 2.设立海外文化推广专项基金,建立健全对外文化服务管理体系。在一些具有商业性质的文化活动中,应有国际眼光以及与世界接轨的运营模式,合理运用民间资源畅通的桥梁,严格加强对外联络机构与“个人作坊”的监管力度,培养一支具有中国品质、国际视野的文化创新和优秀经纪人队伍,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双赢。
$ ]6 d |. J' S, U
6 ]+ c% ?, x( ~, a5 w 3.加强对经典、优秀作品的文化引领。俗话说:特色决定命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展现精品、创造高峰,文艺作品应注重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思想内涵,多一些原创性,在与世界融合的同时,应牢牢抓住自己的根,只有懂得保护文脉的重要性,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并投入其中,才能保持特色、强大自我、赢得尊重、走向世界。
; C' l+ I) R/ H4 k. G8 M' t* C6 q) E( M" r( _# P
4.建立文化名人海外传播高层次人才数据库,为优秀人才搭建学习、传播、拓展平台,使他们在接受、融入、传递的过程中,发挥高精尖人才的智力作用和独特魅力。弘扬《德艺双馨-名师之道》,向世界展现当今中国的文明与智慧。
+ G$ O- P8 H) b" Z" @. O+ d; Q4 \% W, s: v- X, y- Y) `# r
5.开办艺术教育培训和文化专题讲座,支持海外侨胞开展中外人文交流,以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中国在海外的文化中心已有25个,汉字书法、民乐民歌、戏曲舞蹈、手工绘画等易于传播的艺术门类都可以融入其中。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华文化在海外不仅能“看得见”、“听得到”,还能深入走进去并且能“留得住”。文化外交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一定能吸引更多的人们熟悉、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 C- T- ] y* L
2 ~+ A6 _" `& [) X: X& M4 G/ X4 O" {/ W
6.积极参与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对一些专题、学术性的文化交流,包括知名艺术节、学术研讨会、文化博览会等项目要有参与意识、阵地意识,重视文化交流(包括作品和人才)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影响力和角色感,多举办一些具有国际理念和高水准的文化项目。(这方面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包括港澳台地区比我们参与度要高,承办的热情和成功案例也不少)。8 j" I, |8 i9 G, x4 k
) H% X: O( w5 b% I9 @ q' z 陈思思(全国政协委员、青年歌唱家)
4 l M. _) R3 H8 X) B$ q6 f: Z6 e6 g G4 N; U, O
聚焦广场文化
9 g0 F9 u5 {$ l2 u, H p. s8 K' {$ O: H0 W5 E& G: o1 S
在走访了许多基层文化场所后,我发现最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是广场文化活动。因此,建议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把广场文化建设作为重点,规划封闭或半封闭广场,建设规模适度的广场舞台,配置完善必要的灯光音响,配送群众所需的音乐器材,定期送戏送歌到达广场,围绕广场文化建立协会,围绕文化特色培养人才,根据群众需求开展活动,引导群众学起来、唱起来、跳起来,推动群众文化村村有特色、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年年有进步。进而通过参与面最广、传播性最好、持久性最强、效果性最佳的广场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力。9 n& o! }2 w. K% c
& r0 R; b+ R) W0 |2 G a 建议:7 i7 N- o- x2 s( L
+ d+ z* D2 H$ r 1.建立广场文化领导体制。各级领导要对文化建设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广场文化建设纳入县(区)乡(街道办)政府主要领导业绩考核。
6 S6 ^, H( E- V
, m/ M, M M# z1 ^# {3 O" Y+ g 2.建立广场文化投入机制。因为广场文化的大众化有效性,以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枢纽作用,广场文化应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建立常态化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并遵循标准化、保基本、有特色的原则。5 t6 M1 X! @- K2 l3 g( G% w8 K
. m1 |3 |! p" Z* e. T 3.建立广场文化自治体系。要建立各类广场文化协会,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归范性组织群众开展各类富有地域特色又具现代魅力的广场文化活动。; j7 M/ C+ ^ P; p% G: m! q
) t& R( k. Z: t7 j; N
4.丰富广场文化样式形态。要坚持自娱性与观赏性相结合,娱乐化与体育化相结合,日常活动与节日活动相结合。
0 q7 `. U" S+ f0 w1 Y- |3 ^( F) v+ d6 c8 G4 D8 A
5.加强广场文化内容建设。根据群众意愿,可按“一十十百”规划广场文化内容。即一年看一次戏、十场电影,跳十支舞,唱一百首歌。为此,可配发相应的碟片、歌本。0 Q4 b5 p% Y3 P& o! Y# U
! O- i2 \* i, `' F 6.培育广场文化人才队伍。这项工作要把大规模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和文化下乡、文化扶贫、文艺深扎活动精准培训相结合,每个文化广场都有几个文化能人,都热心常年带领群众开展文化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