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的大型“春晚”,除了央视的,还有文联的。春节时正巧看到“百花迎春——2016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在多家卫视陆续播出。这台“春晚”的最后一个节目《红梅赞》,是台上台下参加联欢的演员与观众合唱。镜头扫过老中青几代人的面孔,看得出来也听得出来,这首老歌,依然动人心弦。, M+ t# h$ ]) m' d& ^
8 Q* u7 F$ m1 L" T _# J& y3 _
老歌的滋味,越听越浓,我连着几天追听了几个平台的播出,更听出了好奇。时代在变,审美在变,即便是“流行歌曲”,也在一茬接着一茬地轮替,老歌让老人怀旧不稀奇,但能让年轻人也唱得动容、听得动情,却并不寻常。 2 m$ k% g& P+ W# e' {0 O8 } ; w7 X# m$ ^( d6 y z; i3 } 《红梅赞》是一首带着偶然问世的主题歌。它是1964年开始公演的歌剧《江姐》的主题曲,但《江姐》最初创作时,并没有它。《红梅赞》的词作者、不久前去世的阎肃先生曾回忆,《江姐》的初稿写成后,被列为空政文工团的重点剧目进行打造。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提起在国外看到歌剧《卡门》《蝴蝶夫人》的主题歌效果很好,建议《江姐》也写一个主题歌。 ; x9 H0 B. ]( C; P- ^' s1 l- q& f: z( Z1 b! T2 g2 b) R$ d
主题歌这种形式,如今很常见,电视剧电影、游戏动漫、综艺节目,甚至节庆、运动会,大都有此一项。当然,也有一部分会采用无词的主题曲。主题歌(主题曲)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有时候还根据具体情节做一些词曲演绎上的微调,最终成为作品精粹的缩影,广泛流传。歌剧《江姐》中,《红梅赞》作为主题曲,几度出现。不少唱段也与它的曲调十分相似,甚至取其中一两句的旋律善加化用,使《红梅赞》的旋律成为贯穿全剧的那条音乐线。( l4 d3 \1 `0 j& s _
8 A' K' U8 B3 ~3 U, o 成功的主题歌,往往可以唤起人们对作品的记忆。以电视剧为例,央视“四大名著”电视剧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枉凝眉》《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等,几乎是曲子响起、歌手开腔,剧目便犹在眼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热门电视剧《便衣警察》《渴望》的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渴望》,至今也还可以回味,几乎可以独立于电视剧流传。7 h) S3 Q) _7 j2 y9 d' S# s! A0 \7 u
# C5 _; K% l! c2 d
从创演于19世纪欧洲的歌剧,到20世纪风靡我国的电视剧,无数优秀作品证明,运用得当的主题歌对于作品常有点睛之用。60年代《红梅赞》的问世,看似偶然的契机,或许也该视作对成功的文艺经验的不吝化用。) ]+ {5 |8 |: H4 R! v%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