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 g6 |" ]5 ~; C" m+ X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1945年11月3日出生于山西昔阳,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1] 。河南省优秀专家,历史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G# t9 ^1 V7 B: P( M1 F因其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内外读者熟知,2006年版税收入至少1200万元人民币,为该年度中国作家的第二名。二月河1967年高中毕业,1968年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宣传干事、连副指导员。1978年转业,任南阳市卧龙区宣传部科长、区文联主席,1995年当选为南阳市文联副主席,被誉为“南阳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名片”。4 [! |/ R$ O* Y
% _0 _ e6 D1 A* S( y1 r
个人经历) F) f0 U: \; D7 q$ ^
2 Z" \( b0 ^, a3 {& _& l7 }1945年二月河生于山西省昔阳县。" E: [4 f, o. M
1966年高中毕业后入伍,由战士而及副指导员,- m3 e' ^& S* I/ Z* ]
1978年转业南阳市委,现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红楼梦》学会河南理事,南阳市文联主席。平素散漫不羁,敦厚于友而择友甚严,酷爱读书。
0 z9 q1 R+ Q$ u4 V6 W二月河40岁开始文学创作,致力于营建“帝王系列”。代表作《雍正皇帝》包括《九王夺嫡》、《雕弓天狼》、《恨水东逝》三部。' L- b; W: F3 `/ n/ @6 l o- s' e
二月河没有上过大学,只是个高中生,而且是小学留一级、初中留一级、高中留一级,直到21岁才高中毕业的。凌解放从小喜欢特立独行,率性而为,不受成规约束。这既是天性使然,也与后天的环境有关。少时因为父母工作十分忙碌,加之频繁调动,所以常常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或是寄宿在亲友、同学家里。那时的凌解放调皮顽劣,喜欢热闹,经常摸鱼、抓螃蟹,玩得十分痛快。他不爱上课,猴子屁股坐不住,而且字写
+ y/ I. e$ P0 _7 G' h- M+ I得歪七扭八,缺胳膊少腿,所以不被老师所喜欢。( s/ e" ?; l: d+ B7 \6 G7 W0 |% Q( g
河南作家。他的突出成就是创作清代“帝王系列”历史小说。此举发端于他的“红学”研究。80年代,他在“红学”会刊上,接连发表了《史湘云是禄蠹吗》和《凤凰巢与凤还巢》,引起“红学”界的重视。1982年,他以“红学”学会最年轻的代表身份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红学”年会。
; |7 M+ u5 s$ J8 d在研究“红学”过程中,他萌发了创作“帝王系列”的强烈冲动,从1984年起着手撰写《康熙大帝》,历4年完成全书4卷共160余万字。第1卷《夺宫》,出版后引起轰动。1卷至4卷由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香港、台湾也相继推出繁体字竖排版本。1989年《康熙大帝》获河南省优秀图书奖,1993年获河南省第一届优秀文艺成果奖。根据本书第l卷改编的14集同名电视剧1994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后3卷也陆续拍摄完成。9 X8 ], f# Y0 ?3 h% F* @* i' }
1990年至1992年,他又创作了《雍正皇帝》3卷共140
# q+ b) y- E# s2 V/ |) s# M- I# m, d& P
余万字,由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已印行3次计十万余册,香港、台湾也竞相出版发行。1995年,《雍正皇帝》获湖北省优秀图书奖,1996年获河南省第二届优秀文艺成果奖。根据本书改编的60集电视剧1998年拍摄完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全国轰动,受到文艺界及广大群众好评。在1995年10月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初评读书班上,《雍正皇帝》在参评的120部作品中,最为20多位评委看好,在无记名投票中,以历史小说第一名入围20部候选作品。评论家纷纷撰文,称赞“它是当代及至近代以来历史小说创作的2 d# R9 z- v* S3 g. p
最为重大收获”。: W2 j# Q, i9 s! F& Z$ x0 `
1994至1996年,他又以惊人的速度,超常的劳动,向读者推出了“帝王系列”第三部《乾隆皇帝》前3卷:《风华初露》、《夕照空山》、《日落长河》共130余万字。在这之后,他的创作计划转向晚清,重点描绘同治中兴四名臣: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等等。6 H% l- v) a# b
2008年5月成为安阳师范学院的兼职教授$ [0 P. e% a. O
2010年3月,任广东海洋大学客席教授。
1 A9 n$ S8 c I0 @ x+ B7 A2010年4月27日,任湖北省第二届“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评委。
$ i8 V" R6 B: X l+ K2011年5月24日
: s1 o" V: y& O* d, a% V) o- ?) a1 n9 f, s' i% Y
担任聊城大学名誉教授
3 ]6 d5 g% A( ? T( H% q6 _2011年6月26日 受聘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教授及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亲自出席聘任仪式,并给予二月河高度评价。
P, f0 L$ E+ f, N$ H" M2011年6月27日,二月河正式出任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8 ^8 m' I/ }& C4 A7 E# j- u
2012年7月 当选中共十八大代表[2] / i, r2 q7 D7 @: ?% `& Y
创作历程5 v6 J: T( V, z. I; X9 p
% t; K3 e) M l; }3 d! N
炮火连天的1945年,中共山西省昔阳县正在开县委会,有人报告:女八路生了个儿子。大家高兴地给这个儿子起了个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名字——解放。得了儿子的县武委会主任凌尔文、妇联会主席马翠兰和大家一样,渴望中国早日得解放,所以二月河的弟妹们便都以企安宁和平而取名建华、卫平、玉平、皆兵,并都先后从军入伍。 儿时的二月河,随父母辗转在河南的陕州、栾川、洛阳、邓州等地。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后,二月河的父母分别留任该地的邓县武装部政委和法院副院长。因整天忙于公务,“多看书,多学习”成了他们教育儿子的口头禅,也正是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使二月河养成了喜欢看书学习的好习惯。先后读完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王子与贫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文学名著。他常被书中那些赤胆报国,驰骋疆场的将士壮举所感动,立志长大后投笔从戎,定要轰轰烈烈,不枉此生。
9 H/ n( Y8 `8 A1 @, j生活艰辛' z, f1 e: c4 Q, d. P- p/ }1 w
1968年初,高中毕业的二月河和南阳的1500名新兵很悲凉的踏车离开家乡,没有欢送,没有锣鼓鞭炮声,他们在满城激烈“武斗”的枪声中被悄悄地送走了。说二月河当时的心里涌动着酸楚的泪,一点儿也不过分,因为他家被红卫兵连续抄了三次,心爱的藏书也早被洗劫一空。2 Q9 J a& A7 X* D$ _. A) j! _
到了军营所在地山西太原,二月河和几个日后成为要好朋友的战友都傻眼了:营区破烂不堪,生活枯燥艰苦。最要命的是他们还是工程兵,担负的任务是打坑道、挖煤窑,天天在洞中钻来钻去。“天哪,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要当的解放军?咋和‘保家卫国’沾不上一点边儿?”大家当初的“将军”梦全破灭了。
% i, s9 A% y! l从“将军”一下子跌到士兵的二月河和战友们,带着迷惘和困惑,默默地挖煤、打山洞,渐渐地他们又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南泥湾的三五九旅不也照样“又学习,又生产”,同样为祖国的解放而作出了重大贡献吗?二月河拿定了主意,挖煤打山洞争先,读书学习也要当模范。他告诫自己,成长进步的捷径就是勤奋学习,努力汲取各种营养,在艰苦中锻炼成长。
& r; Z0 q H0 U s! b) D. R, g人们说,自古英才磨难多,二月河的磨难更有点惊心动魄。部队在施工中,他总是冲在前干在前,哪里危险多他就出现在哪里,他被水淹过,炮崩过,电打过,房屋塌了扣住过,还出过车祸,真可谓是九死一生。
& h) ?8 U* I' w6 f$ {, D! s9 ]发奋学习' N/ B# |& p2 C) I6 Q* [2 F
就是在这样历经磨难的情况下,二月河没有放松自己对学习的努力。夜深了,劳累了一天的战友们早已鼾声如雷,而二月河却偷偷地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毛著(毛泽东著作)。战友们评价他读书如饥似渴,地上的报纸他捡起来要看个遍,飘落在地上的日历纸片,他也要拾起来弹掉灰尘看一看,在那段“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岁月里,除了“红宝书”,能供他看的“书”也只有这些了。
u+ S# H1 D. |; C& v; D: b- z部队首长见二月河爱看书学习,就把他调到团里办黑板报,当上了全团的新闻报道员,火柴盒、豆腐块式的新闻经常见报,他当时写了一篇数千字的通讯,反映的是塌方事故中英雄战士的故事,想不到这篇通讯还登上了《解放军报》,二月河一下子名声大振。团政委的爱人家在北京,每次回京都要给二月河带些他不曾见过的书,所以每当团政委爱人回北京探亲,他就扳着指头算团长爱人的归期,他在盼望他心爱的书。- w4 L3 a/ d- K! r/ Z5 J* q
爱书成才,后来团里办了图书馆,二月河就一头扎进书堆里,成了“书虫子”。早晨出操时,大家见不着二月河,团长见到他抱着书呼呼大睡,揪着耳朵拉到训练场,如此三番五次,团长也就不再管了,任他“吃”书去。
1 A% ~- s( m1 E' [: V部队后来换防到辽宁,为轻装和“破四旧”,把图书全拉到操场上焚烧,心疼得二月河差点儿掉眼泪,他偷偷地从火海中扒拉出《辞海》、《莱蒙托夫诗选》藏进怀里,那本《辞海》至今还保存在他身边。
) C' M# s" V* r& E. h* k再次没了书读,二月河就到驻地农村找书,二十四史成为他日复一日的读物,借到一本《聊斋志异》,因为别人追着讨要,他连夜抄了半本。当初他并没有意识要当什么作家,纯粹是为了丰富自己,或者说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精神饥饿问题。也正是这种饥不择食式地博读群书,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日后想有所作为,达到无所不懂,无所不通的水平,只有靠书来填充自己。
2 f# ]: B, a3 x5 h2 B1 n) o- X在军营的10年,二月河只顾读书不问路,孜孜不倦地自学夯实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结构。表现优秀的他先后入党、提干,还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奖,一切水到渠成。二月河成为大作家后,他对蜂拥而至的采访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军营10年的收获,称在军营这所大学校里,意外地成为他的黄金岁月,对他的世界观形成和创作积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没有部队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二月河。”另外令他感慨的是,当初他和战友们的“将军”梦破碎得如今想起来有些幼稚和可笑,他骄傲地告诉我们,当时曾被他和战友们判了“毫无前途”的工程兵团,竟出了三个将军,一个是曾揪他耳朵的团长,一个是一连队干部,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曾在连队喂两年猪的一个小战士,如今也成了少将。当笔者补充一句“还出了一个大作家”时,二月河感慨万端,让我们给军营的战士们捎句话儿,军队是个大学校,是锻炼青年人的熔炉,对各种各样的人才进行淬火,走进军营是一生的荣幸,要加倍! E3 L5 ~( x- b- d! Y2 O
珍惜这个机遇,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度过军营这个黄金年华,越是条件艰苦的部队,越磨练人的意志,越能锻炼人,一句话,战士成才在军营。9 a# Q6 [5 g7 w( I' _ b. ^4 O% G
横空出世清宫史 二月河畔听涛声
# u8 H Q3 r% N+ }9 z* k7 v2 p% D0 D! u- K
$ j' k2 H5 _: j* ~2 b7 f6 A) {
! B& R7 n" b# V!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