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央视猴年春晚,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组合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人印象深刻。那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观众。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由此,华阴老腔也被誉为中国黄土地最古老的“摇滚”。据某大型网站展开“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结果显示: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7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
( b/ D) i/ Y3 ~5 b0 W+ \# s$ f1 ~/ g" T
老腔的走红让人们想起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也是老腔曾经面临或者也正在面临的。分析老腔走红的背后原因,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自处,有重要的启发意义。4 h. Z* q4 t8 b, n4 R. m
' n! C/ P" C3 q, ]* O: E0 X
老腔的走红并非偶然
$ _8 X& e$ y9 m& H1 u( L5 e0 h) F0 h; s) k; Z4 _
老腔其实并不是突然火起来的。据华阴文化馆干部党安华介绍:“从2001年开始,老腔走上了大幅度改革之路。这一次改革将老腔演唱从皮影中剥离出来,原来的‘亮子’没有了,演员阵容和乐器增加了,演出场所变了。”党安华就是促成这一改革的关键人物。/ [- p4 y: `. t, }6 V
8 A4 Q" e( g/ i2 \/ c r 2007年,导演林兆华在话剧《白鹿原》中借“老腔辅助故事的叙述”,从而为改革后的老腔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话剧《白鹿原》在全国演出,使得老腔在全国声名远播。2012年,有意识地使用老腔元素的电影《白鹿原》在全国热映,再次形成对老腔的强力宣传。
* A" c" ]5 ~- @" U r5 Y) {0 a) r) S9 I
/ i- R( J9 m' U( Q. j \" p “老腔影戏传统剧目有一百多本,至今流传的有八十余本。在剧目表演上,老腔戏主要继承沿用了影戏传统剧目,其中历史性题材的剧目数目居多,尤其是武打戏最为著名。”(杨洪水:《陕西老腔皮影艺术》)据老腔传承人张喜民介绍,“老腔给人的感觉是慷慨激昂,沧桑有劲,正是因为老腔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和兼容并包的特点。”7 s3 r2 U1 I; y, ~3 }
" s( P7 ^" G/ I
这次老腔与摇滚融合,正是因为老腔开放的兼容并包的特点。歌手谭维维表示,“老腔音乐里有黄土地的那种豪迈,和摇滚的精神不谋而合。我觉得那是他们骨血里的东西,这一次在春晚上也是把这种东西搬上舞台”。
2 K% J% V5 H/ i8 o
5 h# W* t1 A: @' l" N+ { 老腔的传承后继无人
* s% P, u0 q+ f8 d: J$ \0 e# Q. H. O5 E% F/ a9 D y4 C2 L3 G
近年来,老腔的媒体曝光率其实并不低。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曾对老腔进行过专题展示,题为《老腔新声》的短片曾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带着新戏,老腔戏班又到各大城市巡回演出,每每都能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老腔又火了,他们甚至还把老腔唱到了日本、美国。”这是《老腔新声》节目中的一段解说词。" a+ }) x! B& ?7 Q9 W1 `/ I" W5 \/ [
4 G8 i$ _) s* Y9 |) m6 R- D, Y 2014年,老腔再度登上《新闻联播》,题为《咱们村里的新鲜事:“老腔”艺人的春晚梦》的短片,介绍了老腔与马年春晚失之交臂的过程,并对老腔融入流行元素的开放式表演进行了介绍。
) @( m3 E9 p" p' }/ r2 m! \0 T9 m/ Y* [
表面的光鲜实际有着不为人知的困难。老腔戏班的谱系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尽管张喜民的孙子已经成为戏班新一代成员,但作为爷爷的张喜民对孙子并不抱太大希望。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流行音乐,孙子学习老腔,某种程度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觉的。
t. I% G Q7 N: M& n- L! b
1 n$ N7 e4 ?* T# F) K 张喜民的戏班成员多少有些亲戚关系,随着时代发展,也有外地人想加入戏班。但对于张喜民来说,想要学戏固然好,但根据他的经验来看,多数人会半途而废。
- \# { H/ v4 S; N2 g% n/ D% M* m9 z
据报道,华阴市拿出30万元奖励登上春晚舞台的“华阴老腔”艺人,并为“华阴老腔”颁发突出贡献奖。但是,包括华阴老腔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
( v7 d1 l4 O; g& o4 Z2 t
8 l5 C7 } Q/ Z6 ?' Q+ G k 据文化学者杨奇光介绍,尽管目前华阴老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能因此对老腔的命运和前景过于乐观。老腔文化的繁荣,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媒体的报道。作为政府,对老腔的扶持要避免走向追求政绩的误区。普通民众,对于荧屏上的老腔也需保持警惕,避免因为一时的感官刺激形成猎奇心理,很可能,老腔文化的内核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解掉了。- o8 ^; }! N8 D6 o" {8 [# k3 W6 H w" G
- Y/ R/ c+ Q3 j) j: n*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