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调王”往往是深情“唛霸”
' M3 X$ o) K7 `( x) V; X5 ^ {! h4 H% A说起部门“唛霸”阿航,同事们都无可奈何。嗓音清亮的他对歌唱充满激情,一到卡拉OK厅,就会霸住麦克风。但他只要一开口,三句之内必跑调,且越到高音越走偏。有一次,部门音乐精英组队参加公司的合唱比赛,一向热心集体活动的阿航也积极报名,认真排练。比赛当天,优美的原创曲目,编排巧妙动听的和声,还是阻挡不了阿航振聋发聩、“跑”出新水平的发挥。最终,大家集体跑调到千里之外。; g p: n- I" p
" ~% f" e; E3 v* g4 Y
“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人:他唱歌爱跑调,但很有表现欲,唱得比谁都投入、深情,且浑然不觉自己已‘跑’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老年神经专科副主任刘军教授说,这正是“失歌症”的典型表现,过去也被称为“五音不全”。; B6 Q+ o* v5 ^. w9 M& s
不知唱跑调,表现常“呆萌”
F" N5 Z8 ^+ S+ V/ l近年来,“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具体来说,“失歌症”是指因大脑左半球颞叶前部病变,大脑内部对音高识别出现障碍,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来具有的认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赏乐曲等能力。
6 E! w) O0 g# _; L& f刘军表示,根据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比尔·汤普森教授的研究,“失歌症”患者主要有四种表现:, x: T b" D( [# T% |
首先,他们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对于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会觉得刺耳。
# f& S2 y( `7 U9 l其次,“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但却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跑调了,甚至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 y8 N* ~' h# d; n再次,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识方面有问题,但有些患者却很享受音乐带来的韵律感。. D( s% a& A0 p F, Q& Q
最后,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O7 G3 f i( F# w+ ^- z
此外,研究还显示,部分患者经常显得很“呆萌”,因为可能存在一定沟通障碍。例如有些患者辨别不出对方语言中的生气、害怕或讽刺意味,经常会遗漏对方语调的“弦外之音”。
8 a- P, m& ?/ d: i$ {) Y5 L音乐“模块”发育不全
j; U6 s) u* n1 y$ A* y1 @ 空间感或受累
( v+ I5 i0 l5 n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失歌症”患者的大脑对音高识别出现认知障碍,除了和遗传因素有关外,患者自身过强的表现欲也是加剧“失歌症”的原因之一。
# k- P, \; f {; v1 W; n# ?对“失歌症”患者脑扫描发现,他们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而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目前,研究尚未准确定位可导致“失歌症”的基因。
% |/ r" S* ]& f/ `8 P4 x0 N4 ^+ R6 B& L3 L" Z" v
较早进行“失歌症”研究的加拿大学者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其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正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识,而对听力、智力等都没影响。刘军说,如果珀利兹的推测正确的话,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H/ H* ? N, a! C4 S/ O1 e! z
国外学者发现, “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照片,他们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筑,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发育有关。”刘军说,大脑的功能精细而复杂,一个脑区不会仅仅与音乐处理能力相关,例如额叶功能受损的患者,除了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还会伴随性格和行为的改变。因此,人们推测,这可能是导致“失歌症”患者空间处理能力差的原因。
+ [ J1 u( s' N0 Z发音训练可改善跑调
# B, M! Z3 Y) l' m “弃疗”也无碍
, j9 a; c9 S5 n1 B5 v( Z A6 N唱歌不好,是不是必须治疗呢?
6 ^- s: S) b2 N9 D刘军指出,如果一个经过音乐训练的成人,经常不能唱准音,属于“失歌症”的范畴,因为他丧失了“本来具有”的认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赏乐曲的能力。但如果小孩唱错音调,则不能被贴上疾病的标签,因为孩子还不曾“具有”歌唱的能力。8 W' O/ a- ? L. i
刘军指出,有的人生下来就对音乐不“敏感”,唱不好歌并不是大问题。有些五音不全的人可以接受现实,放弃治疗,悦纳自己,要么大方地让出麦克风,投入地扮演“热情观众”的角色,要么在纵情歌唱的时候,不介意自己被别人称为“跑调王”。1 }8 ?- r6 R6 P" q3 w4 V8 Q6 o6 W% ^
如果得了“失歌症”,仍希望获得音乐带来的乐趣,用歌声获得别人的肯定,那么就应该正确看待病情,积极进行发音训练。) W% x& _4 |0 g: k
“‘失歌症’并非无法改善,国外研究显示,有些患者可以通过发音训练得到纠正。”刘军建议,也可以先从纠正过强的表现欲开始,例如把自己唱的歌录下来,和原唱对比播放,请朋友在一旁提醒,找到自己容易在哪些地方“跑偏”。
8 f, ]; _5 G+ a1 P( |在曲目选择上,“失歌症”患者不必贪多嚼不烂,可以精选若干曲目,反复练习,将其作为“不跑调”代表作。此外,由于儿童大脑的可塑性很强,从小进行音乐训练,有助于改善“失歌症”0 Z$ j/ f( ^6 `' _/ R! ^
+ H% t1 b* W+ H) `1 Z0 V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