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15|回复: 1

[小小说] 专访《中华的故事》主持人

[复制链接]
mpsh5134 发表于 2016-2-16 06: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访《中华的故事》主持人
英国华裔自由撰稿人 崔莹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写

“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处异国他乡,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在春节期间,观看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的《中华的故事》也津津有味:面对行云流水的中国书法,主持人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解析杜牧的诗“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迈克尔•伍德徜徉在金华古村落小巷,讲述李清照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她如何流落到金华;迈克尔•伍德还拜访玄奘故里,为玄奘打抱不平,说玄奘几次申请许可证前往国外都被拒绝,然后只能偷偷去西天取经……这部6集纪录片生动、幽默,充满信息量,令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繁荣热闹的今天,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BBC的官网介绍,该片包括《祖先》、《丝绸之路和中国船舰》、《黄金时代》、《明朝》、《末代王朝》和《革命时代》,在片中,迈克尔•伍德开始了他的历史之旅,他探索中国的故事、中国人和中国的地貌,了解过去4000多年中国的独特性和中国的智慧是如何造就的。与之前BBC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中国的秘密》以及《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的风格完全不同,《中华的故事》对中国没有任何讥讽、嘲弄或指责,而是较中肯、客观地再现了中国的形象。海外学子和华人、华侨终于看到一部不再“黑”中国的纪录片,而这部纪录片也博得了英国观众的认可。爱丁堡大学天文系安迪•劳伦斯教授评价,“这部纪录片非常有意思,像是跟着主持人在中国旅行,我对第三集中提到的宋代科学家苏颂很感兴趣,很想去看看他发明的水运仪象台。”

这部纪录片的策划、撰稿人,也正是片中的主持人、67岁的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春节期间,在观看完《中华的故事》前三集后,我联系上正在伦敦的办公室忙于《中华的故事》第六集剪辑工作的迈克尔•伍德,趁他下午茶歇时间,对他进行了电话采访,了解他拍摄这套纪录片的缘由、拍摄的历程以及他对西方媒体所塑造的“中国形象”的看法。

1)活着的历史是亮点

纪录片的第一集名为《祖先》,片中,迈克尔•伍德在无锡参加一户秦姓人家的祭祖活动:中华秦观宗亲联谊会,并采访了秦观的三十三世孙秦家聪(Frank Ching),请他介绍寻根的经历。秦家聪也正是著作《秦氏千载史》(Ancestor)的作者。在这本书中,秦家聪从江南氏族祖先、宋朝著名诗人/词人秦观(秦少游)写起,一代一代写到民国第一批律师,即他的父亲。迈克尔•伍德拍摄的原则之一是从普通中国人和中国家庭的角度寻访各个历史时期在当今时代的投影,即通过中国的现在展现中国的历史,他认为“家族的故事就是国家的故事,我的想法不是去某个考古点展现历史,而是从家庭开始。这样的叙述方式可能会令很多人感到吃惊,因为他们期待的原本是中国的历史,但是我要拍的是活着的历史。故事的主角是现在的中国人,是他们的耐心和他们的创造力。”

这样的纵横联系同样出现在第二集《丝绸之路和中国船舰》中,在追溯玄奘西天取经的历史时,片中除了提及《西游记》的故事,展现玄奘讲经的高昌国遗址,以及柏孜克里石窟的壁画,并且加入了这样的片段:4岁的小男孩肖云豪正讲述传统评书《西游记》,他一身长袍,讲起故事摇头晃脑,声情并茂,有张有弛。在不谙世故的小朋友这里,历史同样变得活灵活现。在展现大运河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时,摄制组又来到堪称“京杭大运河第一闸”的邵伯船闸,通过监控器看货船频繁的来往,并让工作人员自述大运河在今天的作用。


在第三集《黄金时代》中,《清明上河图》也不再是冰冷的古书画,而成为上海中华艺术宫的多媒体版、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迈克尔•伍德请来参观的普通市民描述当年开封府的风俗人情,背景独白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当谈到宋朝足球(蹴鞠)时,迈克尔•伍德化身现代足球赛的主播,背景是国安队的球迷在摇旗呐喊(见右图);当谈到宋代科举制时,拍摄地点设在了开封市河南大学的老校区,迈克尔•伍德走进课程,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历史和现代觥筹交错,并引入相关影视片段,虚实结合。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讲述中国古老的历史,角度独特,使“旧故事”焕然一新,令许多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的人,也能够乐在其中。

而实际上,很多英国观众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迈克尔•伍德表示,目前,英国小学的教科书中并不涉及中国历史,只会提一下商代的青铜器,而高中课程,更没有和中国有关的内容了。他认为英国公众对中国历史了解太少是个很大的问题。因此他希望这6集纪录片可以具有娱乐性、知识性,不枯燥,不学术,不需要很复杂,能够让英国的观众喜欢中国的历史,对中国产生感情。“那些活着的历史是亮点,也很有意思,如果没意思的话,人们就会换台看《舞动奇迹》这类节目了”。

为了能让西方的观众更容易地了解中国历史,迈克尔•伍德绞尽脑汁,比如他将杜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将宋朝的苏颂比喻成“达芬奇”,并将苏颂发明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和伦敦的大本钟相比。如此,原本就独具视角的中华的故事,就变得更加妙趣横生。

2)拍摄获得中国地方官员协助

无数观众被片中迈克尔•伍德到过中国之处之多之细所折服。除了介绍西安的兵马俑,他还介绍了位于西安郊区的乾陵,当雍容华贵的唐朝女子壁画、壮观的唐朝狩猎出行图和生动的唐朝打马球壁画出现在纪录片中时,令人恨不得马上到西安补访这个古迹。片中所介绍的开封双龙巷,因出过赵匡胤、赵光义两个皇帝而得名,以及发现于洛阳市中心的“天子驾六”车马坑等,也都是值得历史文化爱好者流连的地方。

迈克尔•伍德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源自于他去过中国多次。除了拍摄《中华的故事》的3年内12次前往中国,去过北京、无锡、西安、开封、广西桂平和新疆喀什等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迈克尔•伍德就已经游走过中国的很多城市。他说:“我一直对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感兴趣,在上大学时就读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去过中国的很多古城。在写拍摄提案时,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我想要拍摄的那些场景,这些场景不是看历史书看来的,而是去过那里才获得的。比如,要我拍宋朝的历史,我一定会拍开封;拍唐朝的历史,我一定会去西安拍摄。”

2007年,在《印度的故事》播出并广受好评后,有人建议迈克尔•伍德拍摄风格差不多的关于中国的故事,迈克尔•伍德一鼓作气,写了50多页《中华的故事》拍摄提案。美国的PBS和英国的BBC都很感兴趣,但是因为其他项目的拖延,这部记录片真正动工时已经是2013年。迈克尔•伍德认为,这样的“拖延”反而成了一种幸运。2008年前后,因为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文明,但实际上,迈克尔•伍德认为现在才是中国真正崛起、真正开放的时期。他提到去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并前往他的故乡曼彻斯特参观,他又介绍,从明年开始,英国的学校将把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列入高中教科书。迈克尔•伍德特别强调,“今天所有人都想了解中国”。

2015年是中英合作黄金十年的起点,而中英两国的合作不仅仅是贸易、投资方面的,也包括文化方面的。迈克尔•伍德继续讲述他在中国拍摄的经历,他的言辞中透露着幸福与感激。他表示,“有很多中国同事参与拍摄这部纪录片,有时候拍摄时,除了制片人丽贝卡(Rebecca)和我,团队的摄影师、录音师,和拍摄助理等都是中国人。”在拍摄之前,他们首先申请了在中国拍摄的许可证,令迈克尔•伍德感到有些吃惊的是,中国政府对拍摄很放心,并非传说中的那样派人跟踪,“他们只是看看我们的拍摄计划,然后说,我们相信你们,去拍吧!”而拍摄许可制在西方也是很正常的,迈克尔•伍德举例说,拍摄英国的汉普敦宫,也需要拍摄许可。

在中国各地拍摄,他们也都会联络当地政府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并时常获得对方的协助。迈克尔•伍德特别惊讶于当地政府的高效,他说,“我只是向当地官员表达了一个突然冒出的想法,拍摄计划里也没有提到这个想法,这名官员一个电话,5分钟就帮我搞定,这简直不可思议”。迈克尔•伍德感慨,“有了双方的信任和合作,便可以拍摄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psh5134 发表于 2016-2-16 06: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3)让中国人讲自己的故事

请参加“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的普通老百姓讲述伏羲女娲的传说,引用说书人的段落叙述大禹如何治水,让慈恩寺的僧侣介绍玄奘从西域带回来的佛教典籍,询问学生杜甫诗“岐王宅里寻常见”中的“岐王”是谁……并且,纪录片中相关历史访谈,其访谈对象大都是中国学者。

迈克尔•伍德解释,“在片中,除了一位印度学者,他是研究五四运动的专家,我们的采访对象基本上都是中国学者。因为之前的纪录片,大都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评头论足,他们的研究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而我们的这部纪录片,要让观众倾听中国人自己的声音,让中国人自己讲自己的故事。”当然,这样做也有挑战,比如大多数西方电视台不希望片中有太多的汉语,不希望使用太多的字幕,尤其是美国观众没有看字幕的习惯,于是,迈克尔•伍德的拍摄团队尽量采访能够讲英文的当地的工作人员或中国学者。

而之前外媒制作的一些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常常预设立场,然后请受访人给予支持这些观点的评论或引出他们所需要的内容。比如,在2014年BBC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中,学者专家的点评都指向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背后可能存在的隐患。2007年,一位对中国现状非常了解的张姓华裔记者参加了英国5频道纪录片《保罗•莫顿在中国》的拍摄,节目播出后,令她感到诧异的是,她和保罗•莫顿探讨关于中国严肃话题,包括社会的变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她个人如何从工人成为作家的镜头都没有被选用,而只是播出了导演提前安排好的、让她带保罗•莫顿去雄性动物生殖器餐馆吃驴鞭的片段。显然,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对张姓记者关于中国的见解并不感兴趣,只是把她当托儿,引出他们所需要的内容而已。

为了收视率和商业利益,纪录片拍摄者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的做法可以理解,然而,这类纪录片以不尊重、不善待别国的文化传统为前提,就不免令人感到失望。迈克尔•伍德表示,“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人不能够像对待其他国家那样友善地对待中国,或许因为他们对中国不够了解?”迈克尔•伍德说,自己在《中华的故事》中并非哪方面的专家,而只是一名友好的向导,他可以引导中国人讲他们自己的历史,讲对他们而言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他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西方的观众可以了解中国,喜欢中国人,并能够从中国人的立场认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4)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

迈克尔•伍德认为,长久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一直被几类有限的主题占据着,“比如,中国是一党执政,中国急急匆匆地步入现代化而忽视环保,中国的发展迅猛无情等,但是西方媒体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性的多样化等主题却视而不见。”

早在2006年9月25日,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发表名为《形象危机》的文章,指出中国对外的形象充满“不信任和误解”,该文章同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中国没有向外界解释清楚这个国家到底在发生什么”。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是中国向世界展现自己的机会,这两次“国家公关”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然而之后的很长时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依然存在偏见,尤其是中国的“3T”,即台湾(Taiwan)、西藏(Tibet)、天安门(Tian’anmen)问题一直是西方媒体津津乐道的政治议题。

牛津大学路透社新闻研究所的丹尼尔•格里菲斯(Daniel Griffiths)对2013年《纽约时报》、BBC新闻和《经济学人》杂志在秋季2周内发表的关于中国的报道进行了分析,他发现这129篇报道主要涉及5大主题: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人权和环境问题等。这些媒体依旧在用传统的框架讲述中国故事,只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经济的活力和继续被践踏的人权等,而忽视了中国的其他议题,比如中国社会的变迁等。

迈克尔•伍德并不排斥西方媒体关注中国的政治,而有一些争执和批评也是必然,但他的观点是,“除了中国的政治,关于中国,我们还有很多需要了解的,比如中国的历史、美食和艺术等。我们需要更多地理解中国。当我们彼此都了解对方时,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他希望《中华的故事》可以让西方观众认识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中国。

我从迈克尔•伍德那里得知,春节期间,BBC结合中国的节庆,深入中国各地,拍摄以“中国新年”为主题的三集纪录片,所拍摄的主题包括中国的酒文化、不同地域的年味、以及春节晚会等。迈克尔•伍德表示,西方媒体,至少是BBC对中国形象的再现正变得更全面与多元化,他指出,“这种变化正迅速发生,中国在英国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在迅速变化。”

在剑桥大学网站上,一则发表于2015年10月15日的新闻这样写道,“我们从中国的大学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他们食堂要服务的顾客数量之多令人感到惊讶,我们所参观的一所大学每天要做2万份早餐。”在考察了中国大学的食堂后,剑桥大学的厨师决定在自己的校园里做出更正宗的中餐。中餐落户英国最高学府——显然,这些英国大厨们已经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他们也一定能够意识到纪录片《保罗•莫顿在中国》过分渲染中国饮食文化的“极端”,有失偏颇。

在《中华的故事》后三集中,迈克尔•伍德拜访了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发动起义的广西桂平金田村,走进了中国集体制村庄南街村……当被问到纪录片如何展现中国最近30多年的发展时,迈克尔•伍德坦言相关内容涉及不多,他认为,“中国正继续步入现代化,这段历史尚在发展中,很难定性”。但他对中国的发展感到乐观,他表示他会用这样一句话做《中华的故事》的结尾,“让全世界都祝贺中国,因为我们都需要一个繁荣、和平的中国。”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5-20 11:32 , Processed in 0.04048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