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铁桥,一株桃花,几把藤椅,一支不到10人的小乐队,这就是室内歌剧《再别康桥》的舞台场景。1月28日晚,这个场景从15年前只能坐下二三百人的人艺小剧场,变换到容纳1800人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后,台下一名曾看过小剧场演出的观众喃喃自语:“此情此景没变,歌还是熟悉的歌,戏还是熟悉的戏。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情怀!”
1 c! B9 q% C" \
4 W% q# P, k& h6 ^ “简而不陋,小而精巧”2 L: ]% }' u7 F1 c% d0 u
, o% P0 D3 |3 x# q/ R. X e
中国歌剧协会主席王祖皆在当晚《再别康桥》演出前的致辞中,对这部15年里一直活跃于歌剧舞台的室内歌剧给予了“简而不陋,小而精巧”的高度评价。2001年,《再别康桥》首次创排搬上歌剧舞台时,只有50多万的制作经费,“一桥一桃花,藤椅小乐队”的场景对于投资动辄千万、舞美设计“一比一”写实的许多大型歌剧来说,的确非常简单。担任《再别康桥》制作人之一的蒋力说:“15年前,我们只有50多万的制作费,大部分演员都是一群年轻人,不可能有与大型歌剧一样的大制作。但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做一部歌剧品味独特、别开生面的作品。”7 T- Y- i4 K7 P/ G) V' }4 F
$ f2 ~- Z3 W1 l9 l+ C, n4 M 该剧作曲家周雪石表示,这部作品叙述的是徐志摩、林徽因等大师的诗人情怀,编剧、导演陈蔚在剧中用了很多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原诗,诗歌长短句的形式对作曲家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为了贴合诗歌的美感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他在音乐创作上突出了唯美、旋律动听的特点,采用了室内乐的乐队小编制,试图以一种娓娓道来的音乐形式,诉说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整部作品音乐是内敛含蓄的,所有的唱段都极少“飚”高音。2009年在首都剧场演出的时候,他曾考虑过是否增加乐队的编制阵容,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即使这次来到大剧院的音乐厅,周雪石依然坚持这个小编制的乐队,他考虑的是,如果换成一个中型乐队,会破坏掉整部作品的静谧感。
: e/ i# D: ~- T0 l+ o/ v
, j6 F+ ?& m) l8 f! [ 在演出结尾,担任导赏与主持的蒋力对台下观众们说,今晚的演出呈现了几个“别开生面”的地方,一是薛皓垠和王静、张英席和雷佳、金郑健和尤鸿斐三对“徐志摩”和“林微因”的轮番登场,分别演出全剧的三分之一,中间还穿插了由吴梦雪饰演的小徽因,李扬饰演的小志摩,演员的传承在这次演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是室内乐编制的小乐队,在台上不仅担任伴奏的任务,还进入舞台表演之中,有台词,有动作。& N: W( e/ x+ {: Z# r! T9 y
q/ o' [& Y- r4 Q: K" U' J
“康桥”——通往歌剧多元的桥梁
8 R. C, v4 l" e
) n; w7 x7 j2 ^( E 无论是在人艺的小剧场,还是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在《再别康桥》的歌剧舞台上,总有一座两面上下的铁桥,它既是一个有形的道具,也是一个无形的桥梁,可以承载歌剧中时空的转换、场景的变换。蒋力感慨地说,在舞台上,它可以是英国的Cambridge(康桥,今译剑桥),可以是香山双清别墅前的六角亭,可以是上海通往北平的火车站,可以是现实,可以是虚幻,可以是过去、现在、将来。桥上桥下,导演与演员可以围着桥“做文章”。他表示,《再别康桥》的形式,令很多人在“舞美如何做出戏剧语言”的方面引发了思考。4 i$ I/ M0 A+ ]7 ?: R7 \
9 s/ @5 J1 O& V( X/ |4 `( d$ r
2001年《再别康桥》首演后,中国歌剧界前辈人物刘诗嵘、音乐评论家戴鹏海、居其宏、导演李六乙等人都认为:“该剧重要的启示意义是它为中国歌剧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扩张了新的空间。”《再别康桥》从人艺小剧场出发,15年间在全国各地的大小舞台演出超过上百场。作曲家周雪石表示,室内歌剧的创作其实给予作曲家的创作空间很大,而且演出及经费方面的操作性也更强,其实是一条很好的路子。7 x9 t) Z" Y) C' X1 s3 Y) A+ Z7 J% m
, D! T# z; [, T) b# [1 I0 a 谈起当年选用“小剧场歌剧”的形式,编剧兼导演陈蔚表示,除了一些客观上的原因,她的考虑是,当时正是话剧小剧场非常红火的时候,这给她很大启发,让她思考歌剧是否也可以搭上“小剧场”这班车,红火起来。她认为,歌剧不应该只有一种形式,应该是多元的,这也是她多年来一直坚持《再别康桥》不断演出的原因。 Y! C6 Y S9 \5 a1 j4 \: R
2 Y3 z. b2 R( S( v 《再别康桥》的成功影响了一些创作者投入相关创作。但总体而言,称赞的人多,模仿的人少。蒋力说,或许这与我们社会目前追求“大”的潮流有很大关系。许多辛苦制作的原创歌剧因为舞美庞大、演员众多不便于经常性地反复演出导致演几次后就搁置了,这让人感觉惋惜。在《再别康桥》中,蒋力自己首次担任歌剧制作人,甚至还在剧中客串了一个角色,他说,这些经历对于自己做歌剧评论很有帮助,以前容易“想当然”,亲力亲为之后,会知道歌剧制作中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做评论的时候也会更为客观。
) t- Z! N4 D8 @3 @
8 K& w+ b; f9 M/ \; a 从新人到新星) p4 [: C& n! [: [# @' v7 l6 a% w0 }, s
' W7 g1 P9 N* ?
女高音歌唱家雷佳至今仍记得自己当年试唱《一首桃花》的情景:陈蔚导演把还是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的她叫到学校的一个小教室,让她试唱《一首桃花》,她一边唱一边看到教室门外不停有人张望,唱完之后他们还追着问这是一首什么歌曲。如今,《一首桃花》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表演课上的保留曲目,西安音乐学院也曾把这首曲目作为教学汇报的曲目之一。( l8 z; j8 h f K, b7 c& c
; a; a1 ~6 I, j. v/ x
15年前首演歌剧《再别康桥》的雷佳、薛皓垠、张英席等人当时都是在校学生,如今的他们已经是在国内各大歌剧演出中担任重要角色的一线青年演员。蒋力说,今年15周年的纪念演出,饰演小徽因、小志摩的演员都是在校生,新生代的演员在《再别康桥》中又接上了,可见这部剧在培养新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男高音歌唱家薛皓垠表示:“《再别康桥》是我的歌剧处女作,让我第一次明白什么是歌剧,引领我走上了真正的歌剧舞台。”正如陈蔚导演所说:“这部作品,在年轻人的心中埋下了一枚歌剧的种子。”
! B( g4 T! c. l- c# s* t8 h7 r! m9 P2 ]6 p: ]
这部剧中的“元老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王静十分感慨,15年前这个剧组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除了她和几位老演员,其余大部分都是没有表演经验的年轻人,当时她心里也没底,陈蔚导演非常坚定地说她相信这帮孩子的能力,事实证明导演很有眼光,挖掘出来了一批演戏很好的年轻人。王静表示,《再别康桥》是一部富于歌唱性、容易上手的作品,能够让有经验的演员发挥自己、让年轻演员锻炼自己,这样的作品非常宝贵。“这样的作品太缺乏了,现在有的作品真是能把人难死,高大难的作品让大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也在吼高音,把嗓子都唱坏了,好钢是要用在刀刃上的。我国是一个戏曲底子的国家,搞歌剧本来就不容易,还弄得特别难的话,演员演起来费劲儿,观众看起来也难受。”她认为,《再别康桥》非常适合歌剧表演,不那么大、那么“狠”,这也是她自己演出场次最多的一部戏。她深深感到,小剧场歌剧,简约不简单。此次饰演陆小曼的青年女中音朱韬也说,对于女中音而言,碰上陆小曼这样的极致角色不容易:“陈导本身就是编剧,很有戏剧思维,而且她的眼睛很‘毒’,能一眼看出来演员哪里有问题,应该怎么改进,这对于年轻演员来说是非常大的进步。”
$ Q0 L3 x& d6 Y+ E- p1 o" {% f# p! H) G& Q: n1 Y
15年后,当年的演员同台再唱《再别康桥》唱段,陈蔚表示:“自己的心都要融化了。”演出结束后,有15年前的观众还送上了当年的照片作为纪念,大家围着主创人员聊着15年的变迁。蒋力表示,他从来没想过这部作品会“蔚然成风”,也不想让其“蔚然成风”,只要再唱起《再别康桥》、《一首桃花》这些唱段,能有观众跟着唱,演出结束后能有观众参与讨论,就是极好的。7 [6 r, K9 D" Q* j1 K% |7 T
4 c! c6 E# X3 r( B, L y' |8 S8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