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7日恰逢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莫扎特260岁诞辰。正巧在这一天,上海的观众迎来了指挥大师巴伦博伊姆携手的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
2 A! Z" A1 ?+ o# N2 p, Z6 [: i3 e! q$ p$ a% l/ B" ?" S" e9 f, D) T
通常情况下,人们很难在连续两天欣赏到如此高妙的莫扎特专场,因此,这两个专场更加显得珍贵。在27和28日,巴伦博伊姆率领的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献演了两场精彩的音乐会。27日演出的曲目是《g小调弦乐小夜曲》和《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KV491和《降E大调第二十二钢琴协奏曲》KV482;28日是《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和《D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协奏曲》以及《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
+ w2 j- ?2 N9 r% d, g% t& `, V! r9 |% U- z( ?' N/ `$ [
整场音乐会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巴伦博伊姆对于莫扎特作品中幅度颇大的对比处理,音乐中的主题、音色和情绪对比被剥离得尤为清晰和透彻。也正是因为这种大幅度的处理,乐队声音的呈现丰满而不累赘,甜美而不肤浅,丰厚且有纵深感,他手下的莫扎特超凡脱俗。
' K# r6 x6 U7 j( V: w. }/ t" f7 T! B2 K7 E% Q
两场音乐会中,巴伦博伊姆的指挥和演奏都是以自由速度和对比强烈的强弱变化给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他手下的钢琴走句纯净、澄明,清晰透明的声部层次跟乐队此起彼伏,对应默契。人们惊叹,巴伦博伊姆尽管已经75岁高龄,却仍能保持着如此的键盘功夫:他手下的莫扎特时而热情温柔,典雅华贵,时而天真活泼,伶俐机智,时而宁静忧伤,铿锵坚定。即便是大幅度的音色和强弱对比,巴伦博伊姆仍然将莫扎特作品整体风格把握得分寸有致、悠然沉稳。智慧与美好,热情和真诚,精致和优雅,都在乐队与独奏间的起承转合中,信手拈来,自然而致。) _& T& O# {' Z6 t2 g- j" Q* v3 B
9 a, N: z% k) Y' V9 K0 M5 z
最绝得是,在27日的《降E大调第二十二协奏曲》的华彩段落中,巴伦博伊姆巧妙地将《生日歌》主题编了进去,如此绝妙的演绎让全场观众赞叹不已。, L" z' U Q% ]4 C& r
1 ?5 l3 h2 y1 N 绝妙的现场演出,通常会给人以新的启示。就是在这两场音乐会中,笔者清晰地在这四首协奏曲中,领略到了莫扎特在其钢琴协奏曲创作中的歌剧创作原则:戏剧性的感情常常用音乐素材出人意料的转换对照来表现:满心的喜悦,宁静的诉说会被激越的热情突然打断,眉开眼笑的欢乐一下又变成忧郁的沉思等等。各种艺术形象如此频繁迅速的更迭转换,使得听者一直围绕在莫扎特的叙事情感中,跌宕起伏。钢琴与乐队之间,或者乐队内部各种乐器之间,每每都有生动的对比,这种对比甚至有的时候会让你联想到贝多芬,但很快指挥家又会把你的听觉感知拉回到莫扎特高度谐和的语境中,去跟莫扎特把笑言欢了。- D4 |- E5 T) \5 g' u3 R3 w
4 R+ M8 N: o5 c9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