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管吹奏乐器,有七千年的历史,随着外来乐器的兴起,逐渐失传。上世纪初期,老一辈艺术家开始仿制古埙。古筝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正对埙非常感兴趣,上世纪30年代末起制作仿古陶埙。现今的很多制埙名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张友刚便是其中之一。张友刚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制埙,摸索出独特的沙囊制埙和注浆制埙。9 M9 @4 [3 i5 S. Q( z) O# l; h2 R
$ C- S$ m) p7 l/ q$ q
从沙囊到注浆7 r) D- C' E- g, s) Q& Y
3 M3 z6 ]: Z |3 W" |
张友刚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时常见到曹正制埙,他就被这个古老的乐器迷住了。张友刚日思夜想,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制埙。起初他尝试将一块布缝制成埙形沙袋,装满沙子,把加工好的泥料按一定厚度糊在沙袋上,使其成为埙形,糊好后在顶端开一个圆孔,作为吹孔,再将沙子倒出来。“沙子必须马上倒出,否则糊在沙袋上的泥由于水分迅速蒸发而裂开。随着泥逐渐干燥,把沙袋从圆孔中拽出来,埙的毛坯就做成了。经过整形、抛光、开孔、干燥、调音和烧制,最后做成埙。”曹正见过这个方法后说很好,并给起了名字:沙囊制埙。那时候,制埙的人很少,需要的人却很多。制作成功后,张友刚所在单位北京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的领导非常高兴,有了乐器就有了天地,很快埙的演奏成为团里的特色之一。
; ~3 X1 Q, m2 A- C/ e/ ?" a3 n; |
5 x4 A7 O2 R& }' f& Y 沙囊制埙法使用了很长时间,但是工序很繁琐。“灌入沙子时,要把沙子用力压紧才可以,稍有松的地方,就会瘪进去。由于是在布袋上糊泥,外观加工很麻烦。外表面手工拍出来,不规整,内侧是沙囊做出来,会凹凸。更重要的是,沙囊制埙不能保证规范,没有标准。”# y& C' a& b4 o
8 k; A9 a& k% }6 H& A' P5 p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友刚开始尝试传统陶瓷注浆法。制埙和制陶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陶瓷比较薄,埙为了保证音色需要一定厚度。注浆制埙简单说,是用石膏粉做成埙形两瓣外膜,合上两瓣模子,用皮筋勒上。模子中间有一个圆孔,用漏斗倒入泥浆,使模子内注满泥浆。石膏吸水,泥浆注进去后逐渐挂在壁上,慢慢干燥。时间越长泥浆凝固的越厚。然后,把未凝固的泥浆倒出来,几个小时后,打开模子,取出埙的毛坯。这样做出来的埙,内膛、外径统一、光滑,外表很规整,稍加修整就可以了。1 n0 }5 K2 T: x, k$ F4 s7 @! F, Y" Y
4 i! N" B& n$ q$ E: O, ?4 R. _ 埙的定调由腔体容积决定,腔体容积越大声音越低。张友刚根据不同的音高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具。注浆制埙需使用可以流动的稀泥浆,用大模子制埙,泥浆自重往下塌,立不住。做腔体大的埙可以用拉坯法,因为拉坯使用的泥比较干,有韧性,收缩系数小。! N3 c' d7 j3 M5 z! C6 k7 ~ x! p/ y
+ M4 I# U& s; s0 B# |; w8 w4 J
烧制掌握尺度
+ W3 v H6 R, @. L* m
! _# Y+ x8 {5 ?$ b& r5 n; t 埙的烧制是所有制作工艺中最关键的环节。“无论工艺水准有多高,埙做得多精美,如果不具备陶器的烧制能力,那么将前功尽弃。”张友刚参观了很多地方的砖窑、瓷窑后自制窑炉,经过一次次失败,终于掌握窑温尺度。烧制陶瓷,炉温要达到1200度,制埙需要800度左右。温度过高,会把埙烧裂。温度过低,没有实现泥土到陶瓷的质的转变,吹奏时容易裂。+ o& J: y ]& [* s5 v1 V9 y
) [/ x. t4 r% v/ i9 Q5 @+ s$ b, r 烧制时,要注意让埙的温度与窑温同时升高。如果窑内温度迅速升高,埙受热不均匀会爆裂。窑内温度达到800度后,慢慢冷却,不能急于取出。窑内外温度、湿度相差很大,冷热一激,埙也会爆裂。张友刚改进窑炉,焊了一个桌子大小的电炉子,安上测温计,能够随时监控温度。
9 \% [4 u& h: ^' Z" `) j g- I4 Z) B' G- }
泥土也有性格
7 L, X: u# d' j" R6 ?" Q6 g9 m8 N. Q# [& E" k; F- x+ q8 L9 s
张友刚做的埙呈现的特有的红色,源于泥料的选用。“制埙要选择没有用过的原始泥。地表泥和种植过的泥含有大量的有机肥和杂质,会影响埙的颜色和光泽。”张友刚介绍,北京地区最好选用地下四到五米的原始红泥,俗称红胶泥。原始泥不能直接用,需要对泥料进行加工。首先用水泡好,经过搅拌变成泥浆,然后滤掉泥中的沙石杂质。经过沉淀,澄掉表面清水,就可以使用了。“泥这个东西特别有意思,有性格。”张友刚解释道,泥湿的时候,泡进水里,泡多久都不会开。如果将泥晾干,只要干透了,放水里,顷刻散开成粉末状,搅拌后就便是泥浆。8 ^) S+ ]7 C) h
R9 [3 G" T! ]1 z. A “埙是泥做的,有泥土的味道,声音浑厚圆润,不尖锐不刺耳,有厚重的、大地的感觉。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力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张友刚介绍,如今,制埙的人多起来,在富于创新的制作师的努力下,增加了音孔、扩大了内膛、扩展了音域,不但有完整的七声音阶,还能奏出十二平均律,丰富了埙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材料上也多种多样,陶制的、木制的、玉石的、塑料的等等,丰富了埙的种类。”制作传统七声音阶埙的张友刚,非常愿意看到埙的发展,他表示,制作师要具备发展的眼光,让古老的乐器更适合现代音乐的表现。
/ c% a* h! m$ \" M) N6 `
- W4 V: Q8 g4 f0 s(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