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月 20日,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有关负责同志,以及乔佩娟、王世光、王祖皆、黄奇石、居其宏、项阳、祝东力等专家、艺术家就歌剧与时代、与群众相结合,走民族化的创作道路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发言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f& \7 t" T1 C
% M+ }3 l* v E6 d- J 董伟(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4 |& ~, a( n7 Y) g) O" _
( T X$ w" U( M0 C; s
去年,为纪念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继承优秀传统、弘扬经典作品、引导创作方向、培养艺术新人,文化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复排歌剧《白毛女》并于11月至12月在延安、太原、石家庄、广州、长沙、杭州、上海、济南、长春、北京10个城市巡演19场,行程超过1万公里,现场观众超过3万人;组织拍摄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并举行首映式;召开纪念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座谈会等。纪念活动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刘奇葆同志不仅出席观看了《白毛女》在北京的演出,还指示我们组织召开座谈会,就歌剧与时代、与群众相结合,走民族化的创作道路进行研讨,并提出相关引导机制和举措。雒树刚部长也在文化部2015年年终总结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民族歌剧的传承发展,并对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今天这个座谈会,既是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发挥歌剧《白毛女》的示范作用、推动民族歌剧传承发展的良好契机。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k' a5 p' x6 ]) l, [; o' b
! D* }: b- r8 |6 ]; O, M 一、充分认识繁荣发展中国民族歌剧事业的重要意义。; `3 q! ]) X4 J) q6 q ~
. O' s5 m2 }7 M) r5 P# Q1 m 歌剧被称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艺术生产中的“重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回顾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历程,民族化是其基本特征,也是其精神实质。毛泽东同志1956年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的形式和民族风格。”同期,周恩来同志也曾指出:“我们的音乐、舞蹈、美术应该吸收外国的东西来发展,但要在我们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吸取外国的长处,我们的艺术才能保持青春,才能发扬我们的民族之光。”《白毛女》编剧贺敬之曾经提出:“我国歌剧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和戏曲比它是新的,和西洋歌剧比它是中国的。”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自觉的引导下,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将歌剧这种外来艺术样式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创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批经典歌剧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歌剧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党的女儿》、《原野》、《野火春风斗古城》、《木兰诗篇》、《霸王别姬》、《红河谷》等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同时,通过引进和排演国外经典歌剧作品,不断提高了自身创作和表演水平,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d9 f i4 \) |" L% w- `( \) _
为促进歌剧事业的繁荣发展,2011年,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歌剧、交响乐、芭蕾舞、民族音乐的阶段性指导意见,同年开始举办中国歌剧节,每三年一届,至今已在福建、湖北举办两届,有力促进了歌剧艺术创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次新版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巡演和3D舞台艺术片的成功首映,再一次彰显了优秀民族歌剧的影响力和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再一次雄辩地证明:老百姓是热爱歌剧特别是民族歌剧的。民族歌剧尽管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其发展前景无限广阔、人民群众热切期待。在继承歌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的民族歌剧艺术,是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歌剧艺术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1 E: T5 w5 I1 U! d0 U) f
4 L# w: H; s! k3 \# z n
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民族歌剧创作生产的引导。
/ N, t5 W( Q3 l0 X+ F. U: {) x, \! T5 Y1 N- p9 [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8 u* M( c( O! O8 d4 [
" E: Z# q5 Z: w# v8 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70年前,歌剧《白毛女》做到了“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从文艺的小圈子融入了人民群众中”。创作者们深入民间,采普通老百姓最熟悉的事物,塑老百姓最熟悉的形象,唱老百姓最能接受的曲调,讲老百姓最能懂得的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歌剧创作也必须坚持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把群众喜不喜欢、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作品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当然,也要做好艺术规划和引导工作,不能单纯追求短期效应和迎合市场,什么热就追什么。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动摇。6 l! Y5 Z! Y9 I5 I
; v4 w2 v, Q. g+ M8 n1 u1 \ (二)坚持走民族化的创作道路
* N& C# N z' X! g2 f' X2 ]! Y4 E
6 C9 a, }, X% M; B( \3 ? v# 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大量的艺术实践证明: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凝聚着一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观众喜爱、引起共鸣,可以让观众获得最独特、最直接、最深刻的审美体验。对于中国歌剧艺术来说,抓住民族文化之本,突出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既是其历史使命,也是其立身之本;创作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歌剧作品,既是中国歌剧艺术屹立于世界歌剧之林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加民族文化积累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继承发扬几代中国歌剧人努力探索创立的民族歌剧传统,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养分,向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戏曲学习,解决好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传统,固本创新,促使民族歌剧在新时期焕发新的光彩。- ?: G" k% k8 S6 X
" o, G9 V# b3 \
(三)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H* v% f$ {$ k* {7 y
$ z4 E( X, \" r$ @ N" O0 h, R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去年,在歌剧《白毛女》复排期间,文化部组织30余名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赴“白毛女”原型地——河北省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实地深入生活,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演员们对几十年前杨白劳、喜儿的困苦生活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专家们认为,无论是当年马可、张鲁、刘炽等作曲家走向民间收集音乐元素,还是这次复排过程中主创人员到白毛女原型地采风,都体现了创作者对作品千锤百炼的态度。事实证明,要增强民族歌剧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引发观众的共鸣,就必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关注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就必须与时俱进,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此,既要弘扬中国民族歌剧的优秀传统和经典剧目,又要抓住“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等重大现实主题,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巨变、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多彩生活,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的辉煌业绩。. [, X4 p" k$ A
5 c7 \4 X8 B. V (四)坚持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4 T4 h: m5 m I, L& w) ]' p; S; T- _8 H0 X2 p7 d+ E5 m0 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贺敬之、马可等老一辈艺术家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因此,我们要坚持“两手抓”,在抓民族歌剧的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世界经典剧目并加以消化、吸收,学习借鉴国外歌剧在创作、演出、推广和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吸取外国的长处,繁荣发展我们的民族歌剧,同时,不断加大“走出去”力度,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歌剧创作的新成就,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4 H$ l3 }; \, a1 g; i
) i& X, X+ N/ I. ~7 ~5 J 三、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民族歌剧的创作生产。
- j& r; k6 u8 {! R$ U
( D# {% ^: g: X$ @ i7 u6 v# _" m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我们拟从今年开始,会同中宣部、财政部等部门,对民族歌剧的发展状况和在传承、创作、演出、普及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相关引导机制和举措。当前,要重点抓好这样几项工作:, G) d/ X8 D5 o) X5 Q7 S3 K1 k
$ v0 m) w6 y" g) d 一是加强对民族歌剧创作生产的引导。要制定扶持民族歌剧传承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创作规划。抓好经典民族歌剧的复排演出。除《白毛女》,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批经典民族歌剧的复排和演出工作。同时,抓好原创民族歌剧的创作演出。要重点抓好剧本创作,采取“三个一批”(整理一批、移植一批、新创一批)的办法,征集民族歌剧原创剧本。作为国家艺术院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责无旁贷,要把创作生产民族歌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国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艺术司要充分发挥艺术创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创作,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和遴选优秀原创民族歌剧,进行重点跟踪指导,精心打磨提高,推出精品力作,勇攀艺术高峰。
% `/ I- P' y: L% D& z7 |8 x; T
: q+ j2 ^3 x, S' b8 [* Z*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