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4 ^6 E. H* I 每一个人都是有限的,演奏家也是人,演奏家也是有限的。他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乐曲,只能选择演奏其中一部分。我应该演奏什么音乐,这是一个演奏家的自我认识问题,是“道”的层面。在这个意义上,曲子好坏当然是与我有关的了。有限的生命,当然应该多演那些让我有共鸣的音乐。首先我要被打动,我才能去打动别人。同样的,听别人的演奏,首先也是听他弹什么,然后再听弹得怎么样。他弹什么,说明他认同什么音乐、愿意展示什么音乐,这很能看出他走到了哪一步。! L2 i' u, Q) z% `1 ~# U/ p7 [+ J5 A
' f. o9 D) w" s n7 P- x 依我看,我们现在所欠缺的并不是“术”,相反,大家都对“术”孜孜以求。而“我应该演奏什么音乐”这个“道”的问题,却是普遍缺位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器乐专业的学生毕业了以后都去当老师,而不从事演奏了。当老师和从事演奏并不矛盾,为什么放弃演奏,恐怕还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应该演奏什么音乐。没有了学校老师、没有了考试比赛、没有人为他规定曲目,他就没有方向了。这样的人,他并没有作为音乐家的使命感,演奏只不过是他赖以谋生的一项手艺而已。* ^2 g6 Z5 W& g- H% q) P5 F
' R5 w& v+ Z- }. z6 [$ K/ q2 ]/ n& `, b “没有坏的作曲家,只有坏的演奏家”这句话如果用于一时一地,问题不大。一旦推向普遍,成为音乐学院培养演奏家的信条,问题就大了。如果是用来为某些过气音乐教材说话,那就更成了诡辩。对此,我有另一句话奉送:“琴童的成长只有一次,请尽量让他学习有价值的作品”,至于什么是“有价值的作品”,老师应该负起筛选的责任。 " b+ U& _' h2 E- C6 k2 R; k% l6 s 3 E7 I. s8 z1 {: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