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e( H( A# F1 d6 Z 宾亚思操着浑厚的声音耐心地介绍了鲍罗丁和他的《英雄》。 # w! M# l/ O' A4 S( Q: Q( ?& [4 E) z5 V7 \* [4 V% J. i& Y
鲍罗丁是位才华横溢的俄罗斯化学家,30岁以后才拜巴拉基列夫为师学习作曲。由于他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只有星期天才能静心作曲,因而他被称作“星期天作曲家”。“业余”作曲家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很快迸发,他在名师的指导下创作了第一首交响曲,1869年由巴拉基列夫亲自上阵指挥。此曲一出,他紧接着又写出第二首交响曲《英雄》(也被称为《勇士》)。他完全没有想到《英雄》首演失败,沮丧间幸亏得到李斯特的帮助,在德国又安排了一场演出,结果大获成功,鲍罗丁一举成为有国际影响的作曲家。 # k7 A. \5 u8 X+ N6 y t # t8 w- w% h: l4 O 鲍罗丁一生只写过三首交响曲,其中《英雄》最具影响力,堪称代表作。这是一部精彩的大型管弦乐精品。从它的乐章主题和具民间色彩的配器中,透出作曲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而传递出粗犷、勇武的英雄气质,不禁令人联想起俄罗斯古代勇士在荒原上的骁勇气概。当《英雄》的旋律奏响时,我猛然联想到了果戈理笔下《塔拉斯-布尔巴》中的哥萨克骑兵。化学家的平静内心,居然潜涌着巨大的英雄血性,从而激荡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内在激情。可惜鲍罗丁只活了54岁,他的墓碑很有特点,上面刻着他的作品主题和他研究的化学公式。一位评论家有感而发:“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一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2 \7 i* i4 l. D4 {" z
- x0 H( i V) P7 W: ?* f" Q 宾亚思这位美国法学博士出身的“业余”指挥家,对于俄罗斯化学家出身的“业余”作曲家的作品,显然是心怀某种共鸣的。这种感情不仅存在于他意犹未尽的讲解中,更是通过他的指挥得到诠释。 & g6 ?& C. D6 Z7 A7 [( C ! _$ X$ t( H }" v1 X6 x9 Q 果然,从第一乐章开始,宾亚思就进入了超迈的境界,他整个人融化在他所营造的音乐氛围中了。他那略显笨拙的胖体,突然之间就在乐队美妙荡漾的节奏中轻盈飘升起来,一悠一晃间,竟产生了迷人的魅力,这是大师级的“范儿”,他自如而美妙地引领乐队引领现场观众进入了鲍罗丁的英雄世界—— * @, l. F6 X$ _; B1 z' F- q# g % |+ X1 x3 B1 ]; p G2 Q/ t9 W 一种沉郁压抑的气氛首先笼罩全场,大管与圆号唤来豪壮的骑士,足够的烘托令开篇就有了震撼力。这是一次大手笔的驾驭、大场面的排兵布阵。弦乐与圆号发挥出色,长号阵阵,大山般厚实,壁立万仞。这是轻松中的厚重,柔美中的遒劲与坚韧。一提琴和并排的二提琴组成的阵式充满英武气概,弦丝锋利,似乎每根弦都注入了英雄的热血,在热烈地蒸腾着。很少看到这样的轩昂气宇了!即使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位俄罗斯最年长的小提琴手,也焕发出从未见过的英气,他笔挺地端坐,奋力地快节奏地运弓,额头闪动的汗珠折射出他们民族英雄铠甲般的光亮。此时,这是一个相当紧凑的战斗团队,英气昂然,他们手中的乐器仿佛都成了战场上挥舞的钢刀。 . s2 \& f6 U8 J. k5 T+ f U+ W% l2 b# g H% @% t3 p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乐章。单簧管柔情万千,感人肺腑,圆号接续着奏出开阔的典雅,指挥家游刃有余,风摇杨柳般晃动着,乐队和观众也自然地随他漩入愉悦的涡流。 + ~/ N6 D2 q% g* v. G 1 ?$ `- B" r/ U 无怪乎美国评论家如此赞美:“宾亚思大师仅仅以这一场完美的演出即征服了所有的观众。”的确,他指挥深交的这场演出征服了深圳观众,令人回味无穷。; A0 j( C; p0 C) T
1 y1 V# V3 w3 h2 ~& H
(作者为辽宁省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 ( f0 o0 } `5 |$ d3 p; X7 Y/ P0 f. G `8 |1 u" v/ b9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