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音乐的闲言碎语
+ L7 E- x9 F% M, P2 D4 I$ E
5 I( T. c9 c( W3 K- |% z( ?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两者打架多年、难分胜负。某段乐曲主音为变化音,曲中临时变音记号不少;既难唱又难记,让人头大!这全是固定唱名法闹的。如果改用首调唱名法,那就远不是“事半功倍”所能形容的了。它们各有千秋(固定唱名法表达音高绝对关系更为准确,首调唱名法表达调性关系更为明晰),就看你是否善于选择运用。在不太强调固定(绝对)音高、不涉及特定乐手的情况下,恐怕还是使用首调唱名法方便一些。; Y, ~! R$ A$ e$ V+ n
z0 x4 e/ Y, \ V9 b/ P“抖音”(颤音、波音、揉音):不管咋样,先用“抖音”这个筐子把三个“杂碎”装进去再说。“抖音”有三种情况。A是在音高上至少为小二度音程的短时间波动(如京剧当中单一咬字、无拖腔的单个音符);B是音高上至少为小二度音程的长时间波动(如tr+波浪线);C是类似弦乐器左手指在琴弦上原位揉动、声乐在同一音符上保持细微波动产生的效果(其波动音程比半音还小得多,实为音分等级的“颤音”)。它们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效果,A为重音、强调,B为变化的持续音,C为音色美化。在通常的理解上,颤音为A(一般不会有争议),波音为A或B(有话另说),揉音(借用弦乐“揉弦”一词)为C(大概没有问题)。关于“波音”,不同乐理书中,有的指长颤音B(称A为颤音),有的指短颤音A(称B为颤音),有的干脆只字不提。这是其中最为混乱的情况。实际上颤音的长、短区别明显,作用、效果各异,没有“波音”这个词儿也不会产生什么麻烦,完全可以精简省去。至于C,有的乐器法在讨论吹奏乐器时也将C称为“颤音”。这个“颤音”(实则相当于C)与指A、B的颤音完全是两回事,二者不可混淆。外文中trill、tremolo、tremor、vibrato的中译均指颤音。这在译著中可能与翻译不当有关;即使在中文里同一领域中也不应当用一个术语表达两种不同概念,人为添乱。7 ?) a. e, h0 C, m
6 y) Z9 Y5 l# @; M
拍号的读法(如3/4):拍号的通用格式是(“分子”)每小节的拍数 /(“分母”) 每一拍的时值(节拍基本时值单位)。写法简明扼要,读法就不够统一(四三拍或三四拍)。有的书上认为两种读法均可。其实,“四三拍”比“三四拍”更为合理。因为作为节拍基本时值单位的“四”(四分音符),是每小节计数拍数的先决条件(基础),应当放在前面、予以强调。专业术语的使用严谨一点为好。
4 D- Z2 C1 D( {" `; b% @5 {6 p1 ~, T) `5 B' F P8 Y0 V0 q1 |: C/ E
力度符号的排序:乐理书中力度符号由强至弱的排序大多为——' p* v9 L3 u. T6 P7 n i
sf------fff-------ff------f-----mf------mp-----p-----pp-----ppp! t, ~. i) p" A& k/ n
特强 极强 很强 强 中强 中弱 弱 很弱 极弱& T$ b! x, D* P# R( M0 H
这些符号都来源于意大利文(基本词汇为piano弱,forte强,mezzo一半、中间)。个人理解,就字面意思而言,mp (mzezzo piano中弱,有的译为“稍弱”)就是中等程度的弱,在弱组力度中(p--pp--ppp)当中大致相当于pp (即mp≈pp);同理,mf (mezzo forte中强,有的译为“稍强”)就是中等程度的强,在强组力度(fff--ff--f)当中大致相当于ff (即mf≈ff)。这样一来,就与开始的排序不同了。在其排序当中,撇开意文缩写排序不谈,单就对照的中译排序也是有矛盾的(不完全是“顺序”的、而是有个别“颠倒”的)。速度变化后可以“原速”,力度变化后怎样还原呢?从逻辑上来说,在强(f)-弱(p)之间似乎不应当再有“怎么强”、“怎么弱”的力度等级,相反倒是的确需要一个“非强不弱”的自然力度等级(即为不必刻意增强或有意减弱的状态,用于力度变化后的还原)。不知这个中间的“职位”(力度转折点)何时才会在“编制”上有一席之地?
' R) E. P4 C2 K9 W3 ]* _0 S* m# ^4 {$ ^ V
节奏、速度、音符密度:大人带着小孩并行跑步,两人速度相同、路程一样,但他们节奏不同——大人慢(步幅大、迈腿次数少)、小孩快(步幅小、迈腿次数多)。同一段音乐速度的快慢与节奏的快慢是相关的。这其中的关键是音符密度的变化。在同一时段(绝对时间如秒,相对时间如小节或N个小节)当中,音符的平均时值的长短或(相同时值)音符数目的多少就是音符密度的差别。音符平均时值缩短或音符数目增多,音符密度就增大,表现为节奏加快、类似于速度加快;音符平均时值延长或音符数目减少,音符密度就减小,表现为节奏放慢、类似于速度减慢。需要提醒的是,休止符要视同音符纳入计算(它虽然不“吱声”,但占用了时间)。在音乐理论体系当中虽没有出现“音符密度”这个概念,但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着的。节奏的概念较为笼统,也没法用数字去衡量;而音符密度却是可以精确计算的。换句话说,音符密度就是节奏的数字体现(二者如影随形,无法分离)。1 f# L: ^! Q% J# `. c: r
* J! B7 v0 K% S# C) u! {
旋律学的空白:音符的(主要)纵向关系归和声学、对位法来“负责”,旋律间关系让复调理论来“打理”,乐器使用、组织“归属”乐器法、配器法。可作为音乐的根基、核心、灵魂——旋律自身呢?既失“学”、又不“论”、还无“法”。由史以来,好处是使学子们少了一门劳神的课业,坏处是他们琢磨起来漫无边际、无从下手。也许旋律本就是个“天地小子”,就应该无拘无束地自由存在着。不知音乐界何时才能完成这个“填空”任务。9 z7 R$ @% e% w% q
, v/ @- I# s, Q, B原位和弦的命名:原位的七和弦~十三和弦均指相距三度叠置起来、根音至冠音为相应度数的和弦。而三和弦就不符合这个规则(按前面的套路应称为“五和弦”)。这个三和弦的“三”指可被理解为是“三”度叠置及“三”个音的双重含意,恰恰就没有根音至冠音的度数;而其它四种原位和弦原本也都是三度叠置的,却没有“三”的影子。这在它们的命名上有失“公允”。那么对于非三度叠置的各种原位和弦该怎么称呼呢?“非三度叠置X和弦”或其它什么叫法吗?% E1 U. \0 r4 z5 e6 W0 E( R
. A5 R0 d1 I! G+ d# [; e5 |调号标识:bB调(两个降号)乐曲当中若使用ba音、bd音(不用原位的a、d音),实际上就是bA调(四个降号)(以此为例)。理论上两者是一回事,可在实际应用中就有所不同了。使用临时变音记号将增加记谱麻烦,容易产生“意外”(错写、误读、失准、难记等)。简谱大多不喜欢这么做(不是做不到)。因此宜使用正规标准记谱(这里为bA调),而不要使用其它非标准记谱方法。除部分乐器分谱(涉及演奏操控原因)外,乐谱中宜尽量少用临时变音记号(尽量将它们纳入调号中)。! }6 w7 f+ F) T. M* F/ E
. [2 q2 z4 ?" C临时变音记号用法:简谱与五线谱的使用规则不尽相同。如bA调的#4音(如音名d2),在简谱中就是(bA调)#4,在五线谱中该音要使用还原号(将“bd2”升高半音=将b“d2”还原);而bA调的b5音(如音名bbe2),在简谱中就是(bA调)b5,在五线谱中该音要使用重降号(降半音的e2为bA调的自然音,现在还要再降半音=让“e2”两次降半音、也就是让它降两个“半音”)。一音的临时变音记号,在简谱中不受调号影响(已有调号标识);而在五线谱中则要将调号影响包括在内(重复强调)。不注意这个细微差别,阅谱时就容易误读。
; a/ N# T4 E* M D* {- _% o6 ]" V0 j4 s5 h% |; J
总谱中的移调记谱:为着演奏方便移调乐器使用移调记谱,其分谱的使用对象是使用相应乐器的乐手。使用总谱的对象则大多为特定乐手以外的其他人(指挥、作曲、教师、学生、出版等)。现行总谱对移调乐器的记谱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移调记谱(分谱形式),二是使用通行的记谱(按非移调乐器记谱)。相较而言,第二种方式比第一种更为合理。圆号分谱(移调记谱)对单簧管乐手意味着什么? 纯粹是人为添乱。在不涉及特定乐手的情况下,应当尽量使用通行的记谱方式。如同语言交流一样,同为当地人使用方言更为亲切,对非本地人使用普通话更为方便。如果反过来,就显得有些“见外(生分)”了。
: e0 _5 F7 Z6 n* ?5 D' J3 g* e, j. w( U2 t( H- Z7 [) m- b
圆号声部在总谱中的位置:总谱同音色组声部排列的一般规则是按其所属音区自高向低、由上而下依次排列;而现行总谱中圆号声部通常在铜管组最上方,而不是在规则默认的小号声部与长号声部之间。解释上固然有其理由。实际上将它按默认规则排列,与它的这些理由一点儿也不矛盾。2 o1 s/ _- E* i) X
- ?+ {) }# g: e' M
圆号诸声部的五线谱安排:仅以两行谱、四声部柱状和弦为例。通常的P安排是低音(B)、次中音(T)、中音(A)、高音(S)由下而上依次排列(简谱中正是这样的)。但在五线谱中就有两种不同安排(由下而上):一个是BT-AS(顺序安排),另一个是BA-TS(交错安排)。交错安排是为了方便乐手演奏(拉开声部间的距离,视谱时可减少误读;有时也可见于其它乐器声部)。这种安排对乐手来说,用在分谱中是有十分合理的;但放在总谱中就未必合适了(参见“总谱中的移调记谱”)。
; B% w5 V* ]$ o/ e8 O$ U5 b7 x- ~ X- b9 ^6 k$ p* ^+ V% c
圆号喇叭口的朝向:乐队中各种乐器的声音出口(音孔、喇叭口、声窗)一般都是尽量面向乐手的前方、朝向观众,唯独圆号却是“背道而驰”。这使得圆号乐手有两个“特权”:一是在强奏时可改变喇叭口朝向以增大响度;二是可以徒手演奏堵塞音(不用弱音器)。总说铜管组圆号的音量小,那可是真正“委曲”它了(由于“方向性错误”使其部分音量被“浪费”掉了)。为了实现“大统一”,但愿今后能够见到反向旋转、喇叭口面对观众的圆号;顺带也在音量上来个“大解放”。其实在现有条件下不用麻烦制造业,解决之道也是有的:最为现实(也许是最不被接受)的做法就是让圆号乐手“向后转”并且配用后视镜(以便被指挥)。1 M. N' T5 m2 ?/ p% V
# a& y2 ~% n' C! y. P1 ^7 D
协奏曲:以钢琴协奏曲为例。字面之意是钢琴配合协助演奏,而实际上钢琴却是主奏乐器,真正承担配合协助的却是乐队。所以其更为准确的名称恰恰是它的反义词——主奏曲。
. P1 K1 J, P% Y' U5 E: b! k) ~5 l, T, d7 ?7 d t
即兴曲:原来的本意为兴之所至、即席发挥,但实际上大多为事先已有腹稿、有备而来;使得这个词儿基本上也成了反义词。
, z4 _# T( S8 E/ Q* i ?' Z4 x9 Z) e
听觉的音域与音区:根据听觉生理,人耳可闻域(可听到的声音范围)为20~20000 Hz。88键钢琴(七个八度左右)中,最低音A2=27.5 Hz,最高音c5=4185.6 Hz。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音乐都在这个范围之内。以现行标准音440 Hz=a1推算,19912 Hz=#d7,亦即在c5上方还有两个八度左右的空间闲置未用。若以可闻域为“音域”(约九个八度),则相当于现有音乐大抵都在“低、中音区”转悠。这个闲置未用的“高音区”(可能都是类似于铁片刮玻璃那种尖锐刺耳的高频声音),要么就是生理(声带)达不到、物理(乐器)造不出(电子除外),要么就是“不适用于音乐”或“不良听觉音区”。
) o% X6 }& Z. X$ q$ w9 g1 \8 J! p6 @4 n9 A* A( p0 `, T7 P& a+ e
9 L, z3 B8 Y. j1 j. D
& y/ M* h. Z7 ^5 ]"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