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美声还是民族唱法,追求发声时声道畅通、声音顺达,不仅是审美层面的要求,同时也是健康用嗓、合理发声的一个重要技术要求。然而,歌唱这种音乐形式,毕竟还是要以不同语言的唱词为歌唱内容的。不论何种语言,都是由不同的元音、辅音、半元音等音素组成不同的音节、单词、词语、句子等语义单位来表情达意的。除了歌词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外,歌者还要借由歌词上方婉转起伏的音乐旋律,并以美好的歌唱嗓音来强化歌词所要表达的文学意境。这也就是说,歌唱不仅需要好的嗓音,还需要清晰准确的字音以及适当的语气、语调等语音学意义上的技术处理,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所有语言中的元音音素都是在声道通畅的情况下(虽然“通畅”的具体部位和程度各有不同)发出的,其中的辅音恰恰相反——大部分辅音都会在声道不同部位形成一定程度的阻塞,这个在语音意义上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与歌唱需要“通畅”的要求形成了一对矛盾,也就是说,歌唱时既要尽可能保证声道合理开放的“通畅”状态,同时为了较为清晰地唱出歌词,还要发出阻塞程度不同的各类辅音,“元音通畅”与“辅音阻塞”这一对“冤家”,成为这一矛盾体的正反两面。那么,歌唱的“畅通”到底指什么?辅音对声道的“阻塞”有什么样的特点?两者之间的矛盾对歌唱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h: ]5 I) n' E) m( e3 x* b1 S& R l
) w0 }2 m: R) \' O% a4 r 通畅发声指什么?: P1 n) n" c. G+ i) E: z2 y
0 d* n# u( E# H( D# U: c3 B 相对于日常言语声,歌唱声更宽的音高起伏范围、更悠长的声音延续、更丰富的音色变幻、更通畅顺达的发声效果等,都是给听者带来听觉审美享受的重要因素。如果说前几个特点是由声乐作品本身音乐性所决定的话,声音的通畅则是主流歌唱形式所共同追求的目标。那么,歌唱的“通畅发声”到底指什么呢?其对于歌唱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8 F6 U G; |* N0 B9 C9 D; ^4 |, t4 r5 A. n/ m1 S4 w% R) q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歌声的通畅指什么?对于美声唱法的艺术特点,邹本初在其著作《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一书中提出,美声唱法规范的声音特点可以概括为“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八个字。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字,从不同层面对美声歌唱的音色特征做了简练而精准的概括。这一广受认可的声乐理论,把声音的“通畅”或者说“畅通”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也让我们看到对歌唱“通畅”的重视程度。作者进一步把“通”阐释为“是指声音的通畅,歌唱者掌握歌唱技巧水平的高低,第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声音通畅’”,并认为“声音通畅,是以气息通畅为前提的。”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我们的嗓子(发声器官)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来,是由肺部气流经气管通过声门时,激起声带振动而发出的。设想一下,即使在气管、喉咽等处都有容许气流通过的足够空间——这段声道保持通畅的情况下,倘若在口腔某处,如舌根、舌面、舌尖、嘴唇等处形成阻碍,只要这个阻碍不解除,就不可能发不出声音来。比如“高考”两个音节,在试图发出其声母[g]和[k]时,都会在舌根处形成一个短暂的阻塞,之后随着气流压力增大而冲破这个阻塞爆破发声,并顺势过渡到其后的韵母“ao”上,这时才可能发出歌唱声中较为响亮的音色来。因此,我们可以说,歌声的通畅首先是指发声腔体、或者说声道的通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声道通畅的程度也要有一定的限度,不是声道各个分段通开的程度越大、越粗越好(这里的“粗”是指声道截面积较大),过了一定限度,歌唱就有过于“撑”的风险。 7 E! F, h+ r9 ^2 H/ b0 S ^* D. p $ r& Y( ~2 f; M- C#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