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承办的“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第二届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高端论坛及中国传统音乐工作坊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Z7 V, m i0 K* X' x7 Q: V( k: m
4 U' I$ X# F p 交流基于了解% E, f- m- ?1 x8 p9 k
- c9 d9 y2 t `+ n- x( R
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分为“开拓者的足迹”、“薪火相传,厚积薄发”、“孔子学院中的中国音乐文化传播”、“群策群力,海纳百川”和“交流-体验新平台”五个单元。来自中央音乐学院老中青三代学者、丹麦及加拿大孔子学院代表以及在中外音乐文化教育、交流、传播等领域有突出贡献及成就的16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实践经验分享”和“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的主题,进行主旨演讲和主题座谈,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历史与现实、学院与社会等多个角度,针对“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如何更加系统与深入”阐述他们的自身经验和观点。1 i: h; `& Z, K
! q6 Q! J) Y- u; d4 m. \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首先立足于双方相互了解,音乐交流也是如此。如何使得中国音乐跨文化传播更为顺畅、让国际友人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增进了解是不可缺少的一步。演讲中几位专家都谈到,传播者自身要深刻了解“中国音乐是什么”,国际友人都喜欢并希望了解怎样的中国音乐,才能在国际上更好地进行中国音乐的教育与传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安平在题为《中国音乐国际教育和传播中的跨文化理解》演讲中表示,学习中国音乐的外国人要具备跨文化理解力,作为进行中国音乐国际教育和传播的工作者来说,也同样需要具备这种跨文化理解的理念和能力。中国音乐的国际教育和传播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淑琴从音乐学的角度,提出“了解”和“沟通”是平等关系下的交流,本着沟通与了解目的,可以达到间接传播的效果。0 O% i: O# M! B) T1 x% x' L: w
: H2 G8 Z' J: r1 y2 Q6 H
传播不可缺人才与内容 ) |& v( D1 a+ C6 R1 @8 R) s V6 N2 S: g# u m% T1 D$ v. ^
《小演奏家》杂志前任执行副主编凌紫在题为《海外孔子学院亟需中国音乐教师、教辅》演讲中提到,海外很难买到适合外国友人用的中国音乐辅助教材和民族音乐音响资料,海外孔子学院的现任教师有语言基础,但很少接受过音乐培训,在开展音乐教育传播方面有困难,国内各地音乐院校培养民族音乐学习者可以考虑这个方向。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高扬从自己学生的经历出发,谈到了“艺术特长生”这个群体在海外音乐传播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他提出,传播需要人才,对于音乐传播来说,拥有语言优势、音乐特长的音乐特长生是一支很好的队伍,加以培训、好好利用这部分力量,是音乐教育、尤其是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方面不可忽视的力量。9 A' ~0 h( W0 S1 \- G. P
6 J5 P: o( ^! f" X- U
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与体验”基地主任、教授刘月宁在《平台-体制-人才——推动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的立体化进程》演讲中提到,音乐孔子学院正在编写14册“快乐学习中国音乐”的音乐教材,将于明年出版,这套系列教材将为国际音乐教育传播培训体系的建立提高,提供切实有用的内容蓝本,在尊重国内外双方文化的基础上,与更多国际友人分享中国音乐的美好。5 ]4 [7 p/ R w8 F- ~" Z6 H
9 O4 M- ?+ g+ V0 j P0 k& f/ C( \ 分享经验,共促实践5 `1 g: k' Q)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