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03|回复: 0

[歌词创作] 永远的未央歌——民歌时期那些人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19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6504
anxin 发表于 2015-12-28 19: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v.163.com/swf/video/NetEaseFlvPlayerV3.swf?topicid=0003&vid=VBAVRK80C&sid=VB2ABH8VJ&coverpic=http://vimg3.ws.126.net/image/snapshot/2015/12/0/D/VBAVRK80D.jpg&autoplay=true
+ F6 C2 v4 E+ [) {$ F有人说,正因为李双泽在淡江大学音乐会上的“砸场子”,开启了华语乐坛轰轰烈烈的黄金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歌十年,也成就了一个个乐坛传奇、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旋律。“唱自己的歌”直到现在仍在继续,那些经典的、让人感动、记录无数人青春记忆的歌曲,那些影响一代代年轻人的创作人,早已成为华语乐坛的奇迹,时至今日仍然那些动人的旋律仍在这世界上每一个有华人的地方被传唱。在台湾民歌四十系列第三集中,杨祖珺、陈达、李泰祥、马兆骏、罗大佑等民歌时期重要人物的故事,在他们的老朋友、家人这些旁观者的讲述中被还原。; @% A' g; m+ s/ J
" y3 S4 o$ G3 h) h" s4 m
“压不扁的玫瑰”——杨祖珺
5 }! G7 H5 B6 u; z+ M. i/ y2 Q3 a7 g$ `8 u
如果说民歌是一场运动,那么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杨祖珺。而这个名字像颗闪亮的流星,曾在华语音乐的长河中短暂出现过:她是1978年台湾首次出现的中文歌曲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的当红歌手;她是1988年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的台湾第一人;她是歌曲《美丽岛》、《少年中国》的原唱……
' _( s3 T9 l2 A# R: ?0 `( o6 L: d: I) i  f! X
1976年,当李双泽提出要唱自己的歌,这个当时充满反叛精神的女大学生用文章提出更深层次的追问:“我们的歌在哪里”,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而之所以称作不归路,是因为在最好的时光里,她曾被封杀,在信仰的路上颠沛流离。时至今日,因为对名利的淡泊,除了上台和老友唱唱歌,更多的时间里,杨祖珺选择低调地在大学里教书,拒绝曝光和站在镜头前,她甘愿选择为人师表,继续为年轻人传递信念。即使在民歌40演唱会的舞台,她也只是和当年的好友胡德夫、淡江大学的学弟李建复,站在舞台上缅怀已故的好友,和那个曾经辉煌过的年代。- s3 F5 u8 N. I& D- R& v+ R% N
: h1 }+ p7 e( B( U1 r
在杨祖珺当年的好友陶晓清的记忆中,当年的杨祖珺是个个子小小却有着无限激情与能量的人,在那个需要谨言慎行的年代,她冒着被封杀的风险向和她一样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们传递着信念,正如陶晓清所说:“如果从唱歌的角度来说,很不幸,我们很快就失去了一个好歌手,但是在整个社会运动里头,很幸运的是有了一个很好的战士”
) E+ W4 R; K6 L% H; D
9 y. I- _0 P9 p$ o# s% v- e恒春的不朽传说——陈达$ M; v( w' ~+ E
+ k. v6 g$ C- {) d4 ^
1981年4月11日,随着一阵刺耳的刹车声,一位恒春的老人永远地留在一段被尘封的记忆里,也留下一生的传奇故事以及后人无限的怀想……70年代“乡土文化论战”让台湾文化圈走出虚无,开始关注脚下的土地,陈达的歌曾掀起一场“寻根热”,而民歌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孕育生根发芽。
) Y7 g% r9 p4 Z, r4 a2 {+ `6 {5 U2 l
当时台湾有一群人,他们在寻找一些分散在各地的所谓的素人艺术家,陈达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台湾知名摄影师张照堂从恒春乡下带到台北。正如,台湾乐评人马世芳所言:“恒春民谣尤其是陈达演唱的恒春民谣,变成了那个年代本来都在听西洋歌曲的年轻人重新从歌乐里面寻找到和自己土地连接非常重要的纽带,这是陈达在70年代对台湾文艺青年的启蒙影响”。那些恒春小调总是以“思想起”开头,以月琴伴奏,陈达和他的恒春民谣所引发的“大时代的使命感”,让早期的民谣至今听起来仍然震撼人心,正如那首被无数人传唱的动人旋律——《月琴》。9 G: J+ e' l* \  `  b& L

( E  q. _; _  _5 C  L* C+ j- j难以言说的告别——李泰祥和《不要告别》. }" m4 `, L$ p. \( ?! Q/ N( |
' e. e: y/ Z* _
电影《醉乡民谣》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首歌永远没有流行,也永远不会过时,那就是民谣”,李泰祥和唐小诗的《告别》就是这样一首歌。这首歌当年却有另外一个广为流传的版本,相比那首曾被风飞飞、黄莺莺、刘文正等流星巨星演唱的《不要告别》的迷醉缠绵,这首《告别》更像一个时代的经典,淋漓滂沱的美和绝望能彻底的将你淹没,这背后也有着一段难以言说的往事。( @. Z8 [4 m' u) O* I* _; ?! k! p7 |

+ P6 Y+ v" I+ {* M5 _1970年代的台湾乐坛,由于版权制度的缺失,主流唱片公司买断词曲版权,创作人对于自己的创作完全没有自主权,由李泰祥创作的《不要告别》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对于当时现有几个版本的演绎并不满意,李泰祥决定忍痛割爱,在没有获得格林唱片授权的情况下,重新找人填词,找来民歌手唐晓诗演唱。因为太喜欢当时还未崭露头角的诗人夏宇填的“不太合格”词,李泰祥萌生重新编曲的想法,于是便有了这首不朽的《告别》。7 |% C& N0 [) {0 d( D  C

; i9 ?$ y$ Q6 y8 J" V2 x! r侠骨柔肠——马爷’兆骏" [" Y6 D. j$ w# \+ A
1 g# I3 h/ O$ c3 F" V% N3 c& s, c
2007年2月23日,马兆骏心脏病突发留下一双年幼的儿女,和无数动人的旋律,这个胖胖的男人,有着黑道大哥的样貌,却有着一颗无比细腻的心,《微风往事》、《散场电影》、《那年我们十九岁》……他写的那些动人旋律早已深深烙印在台湾人的集体记忆中,他歌里的故事,映射在无数平凡人的平凡里,他是那个时代最不一样的偶像。而他短暂又多桀的一生,成就了自己,成就了音乐,也成就了他身边的音乐人。
$ {: ]' {( g5 ?6 _5 s6 A' d! M; X$ x: m: `3 t6 w9 I/ a
在马兆骏的妹妹、台湾知名音乐人马毓芬眼里,小时候哥哥手上被吉他磨出的茧子是难以磨灭的记忆,而《散场电影》、《七月梁山》这些经典歌曲的背后则有着哥哥无数往事,这些用生命写成的歌也激励着马毓芬走上流行音乐这条路。作为马兆骏的生前好友,台湾知名MV导演、曾经的民歌手马宜中至今也还记得正是因为马兆骏的鼓励和支持,才让她再重新回到舞台上唱起自己的歌。
# y* \9 @  J7 k9 A2 t$ l! a  C  T
民歌逆子——罗大佑
2 P) X+ T5 p1 N' _) g( u- j$ q5 e4 r0 u% H
1982年,一个叫罗大佑的年轻人发行了一张惊世骇俗的专辑《之乎者也》,严格说来,罗大佑并不算民歌手,甚至选择站在当时风头正劲的民歌风潮的对立面,一边要“革民歌的命”,一边进行充满批判和反思的创作,实际上正与早期那场“民歌运动”所倡导“唱自己的歌”不谋而合,从解严初期到经济腾飞,这个叛逆的年轻人用摇滚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脉动,他像一股黑色的旋风一扫校园民歌的文艺学生腔,用更具有煽动性的方式接过先驱们的创作大旗。
/ L/ V; Y" P3 F+ t8 k# X# }) t* s
! z; R4 V5 m! H3 ~2 i4 G+ a: R  ]4 U* ?. \$ e% C8 O
在回忆往事时,对于当年的“愤青”形象,罗大佑笑言:“在当时的环境里,用轻描淡写的方式在旋律里产生的作用,让大家意识到现实是什么样,也无妨嘛”。尽管被称作“民歌逆子”,罗大佑却觉得自己并没有想要对抗,“只不过当时的那些东西没有人写,写歌就是创作,创作就应该创新,即使是批判,也应该有人来做做看,也不是反社会。”
' l; p! A7 q. D" L1 T2 t1 O% s" y$ a1 m, y2 \" C2 a
民歌黄金十年,说不尽的故事,唱不完的歌,齐豫、潘越云、李泰祥、侯德健、郑怡、李宗盛与木吉他……无数个响亮亮的名字,他们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成长,他们用自己的歌也记录无数人的青春往事,那些纯粹的年轻人或许不会想到,就这样唱着自己的歌,便创造了华语乐坛的盛世辉煌,而他们,就是那些闪亮的日子里最璀璨的恒星。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1-22 22:38 , Processed in 0.09509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