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臧克家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 n/ L. a4 U. ^9 w3 f% C" V6 m$ J* o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由《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期间,他兢兢业业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在《诗刊》的创刊与发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繁荣诗歌创作、加强诗歌队伍建设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满怀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笔耕不辍,勤奋创作,以热情、多产的诗人形象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迎来了他创作的又一高峰,相继出版了《臧克家诗选》《凯旋》等诗集和长诗《李大钊》。其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U; Q) s' _$ X* z$ H N8 W
臧克家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 k* Q5 T5 {8 P+ u l# H
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同志担任顾问兼编委;粉碎“四人帮”后,年逾古稀的臧克家同志文思泉涌,又迎来了创作的春天。他把心底的颂歌唱给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出版了《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诗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散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论文集。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2002年12月出版。
; I2 l$ f9 M0 i3 R3 b. ?" R( P获得荣誉
# `$ O# W9 C( S' g A" m* S/ A6 O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荣誉奖;
0 q! A6 k) [, N' V1990年8月,他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8 ~) J8 J, g! ?: V: D
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6 Y! j5 z6 q% \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1月,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5 {% x% ~9 Q5 ?
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曾经写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n# p+ [ J& O
人物评价! Q: ? n$ s ]$ j0 W5 ?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被誉为“农民诗人”。
& L* f% z' X. O臧克家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七十余年创作生涯中,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他都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文学的发展,热忱讴歌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短诗和长诗、新诗和旧诗、散文和随笔、评论和书信、小说和杂感等多种体裁写出了七十余部著作。他积极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大力提倡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上的探索创新。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团结爱护中老年诗人,热情培养青年诗人。他见证了我国新诗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对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9 t! E1 o$ F2 l* H# B$ q1 m$ t
臧克家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光明的一生,是自觉地表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勤奋笔耕、呕心沥血、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一生。他思想敏锐、爱憎分明,善良正直、乐观豁达,作风正派、文风朴实,平易近人、襟怀坦荡,生活俭朴、严于律己。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地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文学事业。' K6 E; d0 ~6 w7 O' y- p
臧克家先生于2004年逝世后安葬于北京万佛园华侨陵园。
- ^) q% Z$ x$ u/ t臧克家的逝世,使中国的文学事业失去了一位巨匠,使当代诗坛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使我们大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一位心系群众的模范。我们将永远学习他,怀念他,追悼他。臧克家在我们心中!. [' v. B7 l8 g$ I+ N7 m7 i% Q% G
他的作品《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收录在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
2 k6 b2 `7 E0 r他的作品《有的人》收录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5课和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0课。
" T, Q+ u5 ~$ z' j格律诗7 X& H X0 k) N6 ~) B0 ?. {$ C
6 R+ S# ^8 d- Z* U/ f
1、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整齐,讲究诗的节奏、韵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 |- g$ o4 T
2、擅长比喻,把感情和倾向性凝聚、隐蔽在诗的形象里,化思想、概念为具体形象,并善于摄取人生图景,抒情形象生动、丰富、含蓄。1 {8 M& [; q9 D4 H- y: S/ f$ D" s
3、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4 | S# s: f8 x0 h9 o `; e* ]
4、诗风质朴凝炼、含蓄深沉。
8 r3 h6 f3 X) f$ u个人成就
8 \, G; T: Q" F! Q& S6 o个人荣誉0 ^* T) g A: j# V6 [2 C2 `
8 C! ?, d( C6 K8 x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荣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w4 e: T U% q" [1 ?" u
文学地位" n% B6 H" h" A" _2 p9 u
& e+ t2 H$ H l9 b0 Y
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 T0 J' p2 Y' K6 \. I人物轶事与闻一多
% i4 b* D! d: t, I t, R; z! {- e2 O+ D; `" T8 b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7 W% H1 T: @9 v6 M
1 u3 Z. M( y1 v, V; b# p: J( g臧克家与闻一多的相识是在青岛,那是1930年的夏天。臧克家是青岛大学英文系的新生。开学之后,臧想转到中文系,就去国文系主任办公室找闻先生。当时有几个学生都想转,问到臧时,先生问:“你叫什么名字?”“臧瑗望”(臧是借臧瑗望的文凭考入青大的)。“好,你转过来吧,我记得你的《杂感》”。就这样,臧以《杂感》中“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诗句见之于闻一多先生了。7 Y# N* w6 K; j4 M0 r
此后,臧克家读了闻一多的《死水》,便放弃了以前读过的许多诗,也放弃了以前对诗的看法;觉得如今才找到适合自己创作诗歌的途径。& z! R4 q% f3 v" R" f
对《死水》,臧克家几乎全能背诵,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对臧的诗,闻是第一个读者。一次暑假,臧克家把自己的《神女》寄给老师,寄回来时,在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上有了红的双圈,让臧克家高兴得跳了起来!
4 ~8 o$ C8 f! i* n1932年夏天,学校里发生了学潮,是为考试制度定得太严,同学们把责任全推到闻先生身上,有些人写打油诗骂他,他泰然处之。暑假之后,他便转到清华大学去了。他在给臧的信中说:“学校要我做国文系主任,我不就,以后决不再做这一类的事了,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1 H: r# ?2 e$ A, O- Y* \, Y1932年六月底的一天,臧到清华园去看闻先生。闻住着一方楼,一个小庭院,四边青青绿草,一片生趣。还是那样的桌子,还是那样的秃笔,还是那样的四壁图书。桌上的大本子已经不是唐诗、《杜甫交游录》,而是“神话”一类的东西了。这时的闻一多不再写诗。“七七”事变,使臧再访闻先生的事成了泡影。七月十九号臧离开北平,在车站上碰遇到闻先生一家。臧在德州下了车,辞别了闻先生——是永远辞别了他。, V6 u# x8 @2 o
以后,臧一直在战地上跑,偶尔在画报上看见闻先生的照片,胡须半尺长,成了清华有名的四大胡子之一。臧每隔一年半载就给先生写封信,以表怀念之情。后来,闻终于回了一信。臧自是十分惊喜。劈头第一句:“如果再不给你回信,那简直是铁石心肠了。”信中对臧想到闻身边工作写道:“此间人人吃不饱,你一死要来,何苦来。乐土是有的,但不在此间,你可曾想过?大学教授,车载斗量,何重于你。”
: f1 B5 }' U, O3 u这时候,关于他的生活困苦,臧已有所闻,为了补贴生活,他给别人刻图章,另外还给一个中学改国文卷子,但他不愿意别人知道这些。
$ r( I2 e% @$ \/ P: o" E& Q5 e关于他的学术以外,他写道:“近年来,我在'联大'圈子里声音喊得很大,慢慢我要向圈子外喊去。”他在昆明领导文化运动,为民主而战,他像一面大旗,引导着千千万万的青年。他呼喊的波浪,已波及全国。他已经不是孩子的父亲,学生的导师,而是四万万人民的闻一多先生了。但也由此引起官方的不满。
- M# W9 a+ S5 C; p. l0 p报纸上刊出了教育部解聘他的消息。许多朋友声援他,向他致敬。臧写了《擂鼓的诗人》,以示抗议。闻在回信中写道:“你在诗文里夸我的话,我只当是策励我的。从此我定不辜负朋友们的期望。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而闻竟死在了暗枪底下。这枪是无声的、卑鄙的;而他的呼声却是响亮的。他的血流在了他工作多年的昆明的土地上,他为民主而斗争的精神却是伟大的、永恒的。
5 R. \' g- X5 Q8 g5 z0 V与季羡林
9 r7 n/ B9 d- E9 l6 ^9 ^
0 N: R' @6 ]+ M5 d( H臧克家,1905年10月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村;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二人同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尽管臧克家长季羡林6岁,但两人同为齐鲁同乡,又系中学同学,志同道合,有着真挚醇厚的友谊。
$ z Z5 P( E+ ~$ j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他们一见如故,倾心交谈。当时给臧克家的印象是,季羡林虽然留学德国10年,但身上毫无洋气,衣着朴素,本真敦厚,言谈举止,依然带着山东人的气质和风度。这使臧克家油然而生敬意。7 ~1 u$ m$ s2 M& N. s, h1 |
一周后,臧克家到了上海,担任《侨声报》副刊主编,居虹口东宝兴路138号报社宿舍。说来有缘,季羡林亦步尘而至。他带来了五六大箱书,与臧克家住在一起,或席地而坐,或抵足而眠,一盏“泡子灯”照着两人彻夜长谈。
/ r3 r8 B) x0 I7 b9 I0 I8 W8 _ _季羡林) ^* \" Y- R. {, v% K/ `+ E+ d
9 G( n- B5 D- N' }5 [( i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当时,季羡林住翠花胡同,此处是北京大学的宿舍区,臧克家则住笔管胡同,两人时常互访。季羡林住的是两间西房,几架书籍,占去了屋之大半。院落廓大,杂树阴森,古碑数幢。臧克家每至此地,不乏荒漠凄冷之感。季羡林却并不感到寂寞,反而以为环境悠远清静,正宜读书。
/ f! s" G% G) v2 @5 d) [上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到济南参加人代会,恰遇季羡林在家(此时季羡林已被北京大学聘为东语系主任),乃往访。季羡林热情地留臧克家在家吃饭。饭罢,季羡林推心置腹地对臧克家说:“我准备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好地为党做事,你看我条件行吗?”6 H- Q' b) ?' h6 Q( r
臧克家听了很受感动,当即说:“咋不行呢,你多年来工作出色,党和人民都信任你,你应该写申请书!”7 z& l: }9 o/ l4 G7 Z0 ?, m
季羡林高兴地点点头,果然按臧克家说的去做了。; c! Q0 d' z) B. F/ [9 M: k
粉碎“四人帮”后,季羡林肩上工作负担繁重,社会兼职越来越多,一时竟达30余项。1979年,臧克家至八宝山参加游国恩先生追悼会,以为一定能够与季羡林相逢,结果季羡林未到,这使臧克家觉得惊异。思及季羡林极重友情,又办事认真,更何况是治丧委员,何故缺席呢?后来见面问及此事,季羡林幽默地对臧克家说:“那一天,比较重要的会议有三个,只好向逝者请假告罪了。”
0 z4 L/ V t& D; y0 {# w因为工作之需,季羡林经常出国。出国前总免不了先告知臧克家一声,打电话或写信。出国归来,又总是带点外国“小玩艺儿”送给臧克家,以作纪念。有一次,他要到非洲去,对臧克家说,飞机一翅子十万八千里,在短短的几天里要跑七八个国家。大约在1951年前后,他去印度,回来带给臧克家一束孔雀翎毛,20余支,臧克家保存了40余年,翠色未变。季羡林由国外回来,又总喜欢写几篇散文,发表在报刊上,记叙和描写出国访问的状况,真挚诚恳,富有文采,臧克家读后颇觉耳目一新,便给季羡林写信,希望他多写一些。. c) r R2 @+ k+ Z B) g( o/ k3 l4 a
臧克家与季羡林9 F1 j# X; {; [4 U+ O$ W3 b0 q% N: H
臧克家与季羡林, T& Y+ j" x: U( y' r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
1 p1 x% {/ Z! }, h年年各自奔长途,4 V; U& w% h( Z6 k$ f4 l4 @
把手欣逢惊与呼!0 T7 H, n7 ~0 C8 R/ t8 o& S I
朴素衣裳常在眼,6 c4 @- J% E) [% g! ~$ u
遍寻黑发一根无。
x1 g! B4 t. D- C季羡林读了臧克家的赠诗,复函称赞:韵味无穷!
: ~& f( I/ X6 x2 v2 E臧克家又回信对季羡林说:“你的头发虽然全白了,但却精力充沛,工作劲头十足啊!”
% R# w% M5 X" X/ ]; E20世纪80年代,每逢春节、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二日,季羡林总会到臧克家处拜访,老友相聚,欢度节日,滔滔话语,似长江流水不绝。0 g5 S7 |, g) n& Z, p D
个人回忆录& W% e: V: D2 r8 W% s5 M$ A
书名:臧克家回忆录0 J2 O# |6 \4 V: z1 D
ISBN:7500831994 [$ w" o+ F: k1 s4 r
作者:臧克家著) _. W7 X \8 R9 i8 A+ }7 V4 k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9 s- X1 C9 {% u% L
定价:25
G c8 N" c/ ? u/ O9 K* x4 E# i* K' }页数:427) E* F- ?3 i* e6 w) c3 r" c
出版日期:2004-1-1, ]3 x- {; s+ n! w7 Y
版次:1
7 ^: a H6 i# U0 K2 f% ?( u7 f开本:null
7 p# x0 y* d* A% p9 H# {包装:平装或凹装! n0 B: s' R, H( Q1 N, L
简介:生于1905年的臧老,德高望重,是我国现当代硕果仅存的“诗坛泰斗”。他从1924年学写新诗,至今已有80年的创作历程。时间之长,成果之富,无人可比。正如吴奔星所说:“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的历史相差无几,几乎可以说他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1933年他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旋即得到前辈文坛巨匠闻一多、茅盾、老舍、朱自清等的推许和赞誉,一举成名,蜚声诗坛。谷牧称赞他“一生献给了诗的王国”;张光年说他“从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文化战士”,可谓知人。他既以诗歌为生命,又以生命为诗歌,始终执著地追求艺术,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革命,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他都不改初衷,并且与时俱进,老而弥坚。他是中国新诗少数几位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3 C& b/ `# b- h, N- h0 I+ Z7 L+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