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臧克家
; i/ `, n$ o6 a" S: q+ }4 Q/ m臧克家(1905.10.8-2004.2.5)[1] 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0 A7 n0 R5 F1 F# Y! J5 Z
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十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十二课。
# e) x; {5 W# u, K. [+ x5 X2 t' j; D
- B4 e& h& P* M' l0 i) d/ r/ z个人生平
5 I/ z2 s. f L" y2 b4 P3 i, }早年经历+ |# S8 ^% f, u- W
1905年,臧克家出生在山东潍坊诸城臧场诸城在胶东半岛上,这个县属古琅琊,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东巡时曾在那儿刻石纪功,至今那儿还有非常有名的琅琊刻石。臧家庄在城西南十八里,它孤高地踞在一个小山岭上,村旁边有两座青山,一座是常山,一座是马耳山,苏东坡在密州作知州时,曾到常山打猎,留下“试扫北台看马耳”的诗句。
6 }1 G% T3 Z+ p" X/ P% H' A# h臧克家出生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里。这是一个封建家庭,但它的文化空气很浓。他的祖父、曾祖父都在前清有过不大不小的“功名”,他的父亲是从法政学堂毕业的。他8岁时,生母便去世了,他父亲患有肺病,终年咳血,仅仅活了34岁。+ I4 X; N7 p5 l
由于家庭的不幸,诗人在入私塾之前有机会和贫苦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从而对农民的悲惨、辛酸的生活有了深入骨髓的认识。又因为他家里文化氛围浓郁,他从小就对文艺感兴趣,诗人后来年老了还能清楚地记得他儿时听到的一些歌谣,如: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媳妇背到炕头上,出啦出啦吃面汤,吃完面汤想他娘,他娘变了个屎壳郎,碰了南墙碰北墙。
) i8 [; ]! N9 _, {6 Q4 C1 l0 H# i9 Q1 A% }1 I; j7 n
臧克家的祖父和父亲都爱诗。祖父为人严肃沉默,令人不敢接近,但一高兴朗诵起诗来,声音里就饱含情感,进入诗的境界而成了另一个人。他小时候,祖父教他念古诗,当时臧克家虽不了解,但却能背得滚瓜烂熟。什么“打起黄莺儿”;“自君之出矣”;“床前明月光”;“壮士别燕丹”;什么“少小离家老大回”……祖父又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临近的时候,祖父总是亲手写春联,而年少的臧克家就负责按纸,堂屋里的门联年年换,大都是古人的佳句。像“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水能澹性为吾友,竹附虚心是我师”;“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等。
; e0 I2 Y( z. c0 j: z大约在八九岁的时候,臧克家上了私塾,12岁的时候上本村的初级小学校。在私塾读书的那几年,他竟能背熟六十多篇古文。长点的像《滕王阁序》《吊古战场文》《李陵答苏武书》;短些的像《陋室铭》《读孟尝君传》等。他后来回忆说:“相隔近七十年,至今仍能背得出来,当年啃骨头,今日始解其中味,获益不浅。”
0 y, P+ Y5 W$ g* E/ X% w* I- N在初小的两年间,孙梦星老先生常常慷慨陈词:我们堂堂大中华,有几千年的光荣历史,竟被小小日本这样欺压!而当局又一味忍让,弄得国亡无日,四万万黄帝的子孙,全将变成亡国奴了!臧克家怀着悲伤而激烈的心情倾听,年少的心灵撒下了仇恨帝国主义的种子,也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0 G4 f2 U2 w* l# T9 [" G) ~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一年臧克家14岁,他考入县城“第一高等小学”。夏秋之间,北京学生运动组织派了当地的一名大学生丘纪明回乡做宣传鼓动工作。臧克家和同学们跟着他打着小旗到街头去宣传,还到商店去检查日货,登记封存、没收日货。7 X1 ^# K3 Y9 x7 @
在诸城县内有两处古迹,一处是秦始皇的琅琊碑,另一处是苏东坡的“超然台”。“超然台”是臧克家时常登临的地方。事隔千载,人隔生死,他似乎和苏轼心有相通。每临此境,臧克家北瞰潍水,南瞻“马耳”,东望庐山,西眺穆陵,口吟“大江东去”,时觉豪气满胸。他常默想:做一个诗人多好啊;千百年来,多少帝王将相,被东去的流水淘尽,而诗人的诗句,却永世长存,打动人心。
. D( E' v7 a8 C& W, P& `* K在“高小”学习了三年,臧克家受到新思想的影响,眼界和心智,都放宽了一些。“高小”三年毕业,当中因为丧父休学,臧克家推迟了一年毕业。
/ G0 e6 n) ?+ U* Y4 B6 w1923年,臧克家到济南,升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该校校长王祝晨先生是高等优级师范学校毕业的,立志终生为教育献身,思想进步开明,常延请名人到校讲演,启迪学生的眼界和心胸,杜威、周作人、杨晦等人都曾到一师讲演过。6 P+ m( M% l4 K
在全班中,臧克家的国文成绩是数一数二的,他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好评。就在那时,他开始写起了白话诗。一次,他向《语丝》投稿,周作人复了信,不久《语丝》将他的投稿登了出来,这是臧克家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大刊物上发表作品。接着他又向林兰女士主编的《徐文长的故事集》投去三篇稿子,又被采用,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书上,他真是“不亦乐乎”。
: ], t2 x* z' T( K1 I+ A当时,山东第一师范算得上济南的一个开明学校,也是“五四”新思潮、新文化传播的一个阵地。在学校里,臧克家如饥似渴地读着许多新出版的书。那时,为了鼓励学生读书,学校还成立了“书报介绍社”,邓广铭就是它的负责人。8 w% ^$ {; P) V0 ~+ K% L3 y% f, z
1926年秋,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山东的统治非常黑暗,臧克家感到压抑得透不过气来。正当此时,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中有几句话给了他很大触动:“彻底的个人自由,在现在的制度之下,是追求不到的。”他便和同学结伴到武汉,那时武汉成立了革命政府,“南军”声威震全国,许许多多青年心向往之。
" J2 o- [, n) P3 h1927年初,臧克家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随部队参加讨伐杨森、夏斗寅的战斗。他的诗集《自由的写照》就是描写武汉大革命生活的。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故乡,不久,因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臧克家逃亡东北。诗人用诗歌给我们记录了他在东北的生活。( D: R+ l1 s1 Y/ s/ t
生平履历
- O, K, T; d" ], L/ }6 U d2 E% R6 E8 k; `" z u
臧老墨宝& i( f4 E$ P# W$ G) [4 @0 k
8 Y5 }; ?# X$ m+ m8 R( J. X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18岁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 @, }! ^+ f z0 g" |" O& t- d: V& {
1923年夏,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当时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影响,开始习作新诗。
/ ~$ i" A7 ]/ N1 B, r0 W; U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处女作《别十与天罡》,署名少全。. J, o% l( v; C4 w2 I7 E% v7 R% g
1926年秋(有说1927年初),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与北伐,加入讨伐夏斗寅的战役,失败后逃亡东北。
8 {0 i- m8 w0 \2 s* e' q9 o1928年农历四月,和王深汀结婚。
) y: a* ]: h! j5 f/ L' }% r5 i5 L3 N1929年,入读山东大学补习班,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8月10日,长子臧乐源出生在济南。
, C( b3 m7 ^/ l( d) D1930年,入读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1931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
. L# g6 f( U" J) w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另有《老马》等,描写旧中国农民的生活。
, P; v/ \) p. `$ ^3 j: L7 m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获闻一多、茅盾等好评。+ i2 r4 r, n4 ~) D
1934年,出版诗集《罪恶的黑手》。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
e1 f3 Z( T, X; ~1 I6 e% l3 [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
6 M/ g3 V& {, m2 B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A5 r2 M. s3 U% E
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年初,与王深汀离婚。6 V+ H& U* |" @
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他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这期间,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歌颂抗日军民的事迹。
/ o% z: z0 a6 r& ^& ^" J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
+ B2 J4 H7 {: I4 N1942年7月辞职,冒暑自河南叶县徒步赴重庆。8月,和郑曼结婚。- E% ~$ M4 \4 c5 c$ R j5 p
1943年4月,在重庆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
0 Z0 H* a# m+ O, S- E1943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
' W6 w. h; [# j/ V1943年,出版了回忆录散文集《我的诗生活》、诗集《泥土的歌》。 v$ U- `, e: l! U& M
1944年,出版了《十年诗选》。
, ]) W2 n2 ?% B0 z- p# H历任上海《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创造诗丛》主编。
5 J) U7 Q* o8 c1948年12月,由于国民政府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严重,一度逃亡到香港。
3 t1 ]2 L, Y4 ?) z# P5 s1949年3月,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后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新闻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
5 K( B6 ?' O0 P- q' h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
6 E; s% F% Z, ^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G, k) S% N$ S% O5 \! b3 L
1954年,出版了《臧克家诗选》。1 o; z$ `4 \" ^ e, C
1956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K E3 ]& H: g% |: u
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经他联系,《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毛泽东的诗词十八首。
" C$ U7 x) L. ^) ~) x3 O2 B* t1957年,和周振甫合著《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后改名《毛主席诗词讲解》)。8 t9 _. O5 \; j! t2 M+ j0 x0 E4 u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7 Q) i3 y V4 g# u( C
1972年,回到北京。! v8 i7 U) H( f0 n4 c2 X3 c5 Y, g5 g
1976年1月,《诗刊》复刊,担任顾问兼编委。 W. J- ^& t1 c; r. u* z2 w) o
“四人帮”倒台后,年逾古稀的臧克家恢复创作,出版了《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诗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散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论文集。: o4 Y% `2 R- g4 d* |
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荣誉奖。. l9 k8 |& q7 {; ~! `
1990年8月,他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 S" b# p( d% O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9 {, Z( p1 U2 l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11月,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龙文化金奖”终身成就奖。. e& O4 P$ E5 @8 ~2 g
2002年10月,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臧克家全集》面世,共有12卷,近630万字。
' B5 S8 g$ R# ]" [* ?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T; x* U, y6 [. e
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因冠心病、尿毒症导致多脏器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安葬于北京万佛园华侨陵园。
. h) U7 O3 S+ a4 F1 v# d主要作品1 H* m5 }7 d: C
《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为《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有的人》。, j q2 H1 \6 N6 K: z2 W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r# z$ P2 B$ k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 }% `$ l5 J0 Z, I0 G生平创作
' X' R; N6 v% z/ q" f. w0 F& F) v# b( T5 ^5 \5 `: k
8 B9 M# x* l6 l) l, h/ T
9 T I% ^& e* q8 A-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