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20|回复: 1

[歌词创作] 阎肃:曾有公司出价50万元请写歌 因太忙而回绝

[复制链接]

8527

积分

16

听众

464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527
164247123 发表于 2015-11-28 09: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火,未尽的歌——记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   I1 m" {  @: _, Q* r, B$ |* Z4 x' F
( P" I/ f3 `8 k% b( B7 j' ^2 w
【人物小传】阎肃,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1930年5月出生,1953年4月入党,1953年6月入伍,曾创作1000多部(首)作品,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
6 B/ S3 T3 B# |% _3 u& |0 z4 ~
% x: C  V6 F- g; c7 a( x“人类最伟大的武器就是他熊熊燃烧着的灵魂。”0 d% [1 E) S: b( o

' k+ w; Z1 ^, w* p. o! O7 \! O阎肃,就是一个有着这样燃烧的灵魂的生命。4 T; s5 ?9 q! J4 j, T

. F6 B& d* Q% r2 Y% h  D9 L8 G他用燃烧去追寻光明,他用燃烧去传递热力。
/ j( w# Z) G( G/ W* U* e& w6 c3 X3 q* z4 D, u
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他将生命汇成一团熊熊的烈火,他把岁月谱成一首未尽的长歌。$ S" W- n7 v& A
7 ^5 p6 X* }. C+ d8 G* j2 D
星火 3 u" \7 Q2 U1 g( G7 J6 w  w
. b6 x5 Z4 B  F' Q
阎肃的名字,与歌剧《江姐》紧紧相连。
( l2 I- @2 d9 z; u  |0 }) j( w0 y9 G1 n
1962年,小说《红岩》问世,身在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阎肃被深深吸引。
, J- U" |* R/ w; a% l
- F+ |+ J$ w5 Q7 F% K) A《红岩》的故事,发生在阎肃再熟悉不过的重庆。从7岁逃难到山城,阎肃在这里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期,罢课、游行、闹学潮……像江姐一样,他的许多老师、学长都是地下党员。曾给阎肃讲解《共产党宣言》的语文老师赵晶片,就倒在了敌人的枪下;教阎肃唱《松花江上》的师姐,也血染校场口——在山城最黑暗的日子里,无数年轻的共产党人向着光明前仆后继,慷慨赴死。为了中国光辉灿烂的未来,他们就像一支支燃烧的火把,撕破无际的夜幕,汇成照亮整个天宇的熊熊烈焰,哪怕自己化为灰烬……  x( v3 \; P1 q3 }

, S$ H# r) m7 V$ T" S, r没有任务,但是阎肃无法按捺住内心的创作渴望——一定要把江姐搬上歌剧舞台。
3 {8 U" K( X+ C' H1 {) K; q9 b9 g' x4 K! u8 ]4 a
他心中的这团火,已经烧了太久。此时,仿佛奔涌的熔岩找到了爆发的山口。在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里,他趴在床头奋笔疾书,探亲18天,足不出户。新婚的妻子每天把买好的饭菜轻轻放在桌角,轻轻走出宿舍……6 F) a9 W- k% B1 M

. R8 [4 S$ N) @% M2 |! t“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剧本一气呵成,那不仅仅是唱词,更是阎肃累积30多年的崇敬与深情。
7 R7 j( k, _4 N: G- m+ e8 r! E) M5 ~  \* l4 _
歌剧《江姐》在全国掀起红色旋风。《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一曲曲广为流传的歌剧选段,使江姐这一美丽不朽的人物成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钦敬爱戴的偶像。从1964年9月起,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演257场。几乎全国的剧团都在排《江姐》,仅在上海,就有6个剧团在同一时段同城演出。电台里放的是《江姐》,暖瓶上印的是“江姐”,连理发店大门上也写着“本店专理江姐发式”。江姐的红毛衣、长围巾,成了那个年代里姑娘们最流行的打扮。1 V- m7 R5 @9 z3 t+ L

" j. \7 m/ o6 b, j$ H) C: {: P一部《江姐》,激发了阎肃更高的创作激情。他一发而不可收,《红灯照》《忆娘》《胶东三菊》《飞姑娘》……40多年来,一部又一部剧作在阎肃笔下喷薄而出。剧中所咏唱的,都是像江姐那样丹心向阳、光彩夺目的中华儿女。/ _/ d5 S5 V' `0 |! m; D3 S" }

& |2 x, O3 V7 c5 u2008年,影响了几代人的《江姐》第五次复排上演。国家大剧院所有戏票在20分钟内一抢而空,剧院又增加了80元的站票,同样一瞬间被抢空……穿越时空,“江姐”这颗璀璨的明星丝毫没有褪色。新一代的《江姐》,一样地场场爆满,一样地掌声如雷,一样地台上台下泪光相映,歌声相和。
  ]0 f6 S" S, C8 G4 e4 B; ]; |% o1 c
忘我奉献,追寻光明,这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开掘这些最珍贵的精神宝藏,化作最优美的华章,阎肃沿着这条光明之路义无反顾,一路向前。- A& k7 N) i& Z# C. U
; U. _/ b$ C& D( h
1991年,阎肃担纲创作歌剧《党的女儿》。" V8 r2 p. u  H3 r. ?
2 }8 [4 X  y/ g' f
其时,国际风云变幻。而在世界东方,迎来70岁生日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行。
5 Y2 {) l' o9 U5 C  b6 q& K1 k; r/ i" v$ g
此前,剧本已创作了11稿,均未获得通过。阎肃是在“最后关头”“临危受命”的。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61岁的阎肃再次凝聚能量。三天一场戏,他写一场,交给作曲家们谱一场,演职人员排一场……18天,整部6场歌剧又是一气呵成!
. Z4 J+ O- J% @7 }4 @% ^
" k3 H2 u6 ~  v& s* F- ?阎肃要用手中的笔来回答:革命的火种为何能冲过一重又一重滔天浊浪,照耀在世界东方?浓云惨雾中,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擎起熊熊火把,迎来胜利的曙光?% Q0 G3 _- z0 ?4 I3 G

9 P3 l4 Z2 Z9 F. M9 V" y# D, J* T深情的歌声仿佛跨越时空,唱进了新征程上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心窝里:“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走过黑夜是黎明……”/ R" j2 s0 G. x, B' f1 l* |

% }( R$ U9 [4 T5 U: X" V4 |9 {这部作品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又一部经典。在广西柳州,《党的女儿》在一个剧院连续加演18场,观众们买不到票就在走廊上加座,不少观众一家三代人一起观看。许多党员说,《党的女儿》是一曲中国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是一堂撼人心魄的生动党课。' Z2 l1 v  M5 ~' o, l' T- d1 i

. Y; C" B) b6 H/ b  {$ L! B( g歌声,点燃时代,照亮时代,穿越时代。
' X! L$ }( M- C6 R7 D5 d% X. I% K! l1 o* L3 Y8 p3 H' n- c" {  D6 S  k
烽火
7 d* \1 I( i; R0 S; {+ e. j2 n" h2 Z  j
阎肃最爱这样介绍自己:“我是部队文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0 e- z6 a# ]! l  T- m& M8 p/ A$ R( s- a
23岁参军,85岁的阎肃是全军兵龄最长的老兵之一。超过一个甲子的军旅生涯里,他以笔为枪,用一个士兵的激情,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5 c/ V7 o- J# R

  s6 q0 R# k' c, N7 o! o1958年,阎肃下部队体验生活,一呆就是一年多。他跟着老兵们打背包、跑拉练,跟着炊事班养猪、种菜,跟着机务队拧螺丝、上机油,和飞行员、机务兵们成了“掏心掏肺”的朋友。. E9 l( v9 O2 ]( T
/ s" f" ^8 E! h
一个傍晚,放飞训练的战机陆续归航,只有他所在机务小组的飞机迟迟未归,全组人眼巴巴地望着晚霞尽头的那片天,没人走动和说话。看着战友们那渴盼的眼神,阎肃心中一动:我们的心都在天上,我们都爱这蓝天!3 Y3 Z8 R5 l$ j. N/ A* c9 P/ }3 x' L

9 x% K( m& t4 I, P2 n* C, e8 @——他心中的情感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出口:
! t% q6 d6 x4 S3 y" Y$ Q. M# [
- w& }- [) L, i$ T  W5 Q* h, g“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
7 x) h3 s$ [6 R" @4 }4 E) E6 I5 C
, ^4 A5 i6 N- W这是阎肃“兵歌”的成名作。短短几行,写尽了飞行的英姿与潇洒,写尽了空军指战员的信念与豪情。今天,这首歌仍然是强大的中国空军的象征与经典。
( [" a' j' _3 ^4 x4 [/ X' k+ r* N* v
62年,阎肃走遍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北国雪山、南国雨林的一座座军营。他喜欢跟官兵们聊天:说笑话,讲故事,吹牛皮,聊得高兴了“手舞足蹈”,玩得高兴了“诡计多端”。战士们待他像爷爷,久了,更像个知心的大朋友,有什么心里话,都爱跟他讲,敢跟他讲。
/ z. Y4 q/ P- J1 m% P
9 F( `. c  I  ?3 S; X: i2 n0 f那还是在1987年,阎肃到空军某师采风座谈,听到最多的竟是一句抱怨——4 U, o1 A- [6 J. P
3 ]) [, T2 M- r8 E# u, J
当时,社会上流行“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官兵们委屈:上车让座、抢险救灾时我们是“最可爱的人”,可为啥一到平日里,就成了“傻大兵”?
/ t+ D9 J6 B# r4 J" x. [# U% t  H4 p) L* ?1 [3 @, B
阎肃心中震动,他深知这些可爱的战士——他们或者学历出众,或者家境富足,日常便装里也有皮夹克、牛仔裤,业余生活中也会弹吉他、唱摇滚……他们赶时髦、有梦想,同时也肯奉献、懂担当。这样一批优秀的小伙子舍弃了一切优裕来接受摔打、从军报国,他们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 D2 @9 ~; i' [" z
! h# c# |) _* E5 q) D" h他要写一首歌,弘扬新时代官兵们的风采:
1 C) {  U& h! r+ A6 W; ?/ H2 N* G% Y# Z$ `. }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想去打仗,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我才扛起了枪;失掉多少发财的机会丢掉许多梦想,扔掉一堆时髦的打扮换来这套军装……”$ _( m4 e* y6 ?5 c9 V, ]4 r
$ A8 Q% a& F# E* k& u3 i
好歌就像长翅膀,《军营男子汉》没多久就飞遍了全军。空军蓝,海军白,陆军绿,有军营的地方就有《军营男子汉》。官兵们唱得腰杆笔挺,唱得扬眉吐气。% b" @; x# i6 d$ T3 a, q; G

1 r; R8 W7 j# U. J0 Y5 i# A/ W阎肃名气越来越大,上门求歌的人也越来越多。! ~1 ?. `8 p  n5 P$ L) K( M

% S* M6 t& O2 |( b: K曾有一家公司出价50万元请阎肃写一首歌。8 v6 D% }) i$ c% Z
% D' S* `: H) n
阎肃回绝:“最近实在很忙。”
9 u9 t/ s: U2 R% `  ^1 Q, l8 A3 D' c. R/ G+ @: y/ B
商家说:“50万不够,您尽管加价。”
- O; L9 x1 s( d1 j
2 w. e4 H& A/ p) c阎肃摇摇头:“真不是因为钱,真的没时间。”
$ L9 R, Y9 c. r2 [0 s' [# t* S# w2 P
他的时间去哪儿了?曾有人盘点阎肃一生1000多部(首)作品,三分之二都是军旅题材。这还不算他给无数部队写了无数首团歌、师歌、军歌——基层官兵的请求,他从不推托。& k6 E% d7 B7 G# I  \/ [
4 Y* j2 `9 t" O; w( j2 M
那是2002年,阎肃到一个航材仓库慰问,跟大伙儿越聊越热乎,官兵们拉着他的手,请他写首“库歌”。3 H3 C& p4 E; x1 j2 m
# t; n- Y* k2 D4 f1 v
山沟沟里一个一百多人的小仓库,有什么可写?阎肃却慨然应允:没有你们深山里的坚守,战鹰翅膀接不上、航油喝不饱,哪有展翅?怎能凯旋?9 j4 E" d* I7 d. n' O( E2 _% ~
5 j3 P2 w! M+ R4 a7 ^
“金山的风,吹拂着我们美丽营院巍巍的雪松;青潭的月,照耀着我们亲手建设绿色的军营……”
2 a/ g! O3 w+ I3 i# e
3 R2 c! _( y" E& A这也许是阎肃作品中“传播面”最小的一首歌曲了,却已在这所小小的仓库里传唱了13年。战士们说:没想到我们这么小的单位,竟请得动阎老这样的“大腕”。$ k9 d% J! U0 j8 C

3 e7 ?7 d- y( E+ s( _阎肃眼中,创作只有题材不同,没有分量轻重。再小的螺钉,也是战斗堡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越是边缘和角落里,越掩藏着夺目的光彩。
5 Y, h5 b/ X( Y! l5 X( ?' c( e6 y, G/ d1 u+ }
一次部队夜间训练,有位飞行员的妻子随口说了一句:“夜航,你们看不见的,我能听见。”# o) g( ^4 Y' @

/ w% ?4 O- m* I; U5 z( ~+ V. J( L; e6 t+ R' n& }1 c% z% C
" x! A# s" }. z* D9 h  R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27

积分

16

听众

464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527
 楼主| 164247123 发表于 2015-11-28 09: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轻轻的话,落在阎肃的心上:飞行员的家属人称“望天族”,只要丈夫起飞,她们的心就悬在天上。然而,“爱他,就要爱他向往的蓝天”,当战鹰叱咤九天的时候,她们用无悔而无边的柔情与天上的他心心相印。
' z& G; Z+ _, q  k- W2 T0 B7 b6 V! z) y0 p
阎肃的笔,轻柔地落下:“清凉寂静的月色里,是谁在长空吹玉笛?……拨动我心绪,揉进我惊讶,我知道那是你……”- t+ b; t3 M6 s
/ j3 D  Q, ~+ u7 Y' I7 J
他的笔下,机务兵、导弹兵、雷达兵、空降兵……几乎写遍了空军各个兵种,每个岗位都有独特的光彩,都有常人看不见的厚重情怀。
$ W9 G; w% N/ }6 j6 s8 z
5 Q  [0 R# N% q4 D5 L: N就这样年复一年,多少人唱着《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大,多少人唱着《长城长》参军,多少人唱着《连队里过大年》迎送着一轮轮寒来暑往,唱着《打赢歌》在训练场、演习场上流血流汗……战士们唱着他的歌,身板越来越挺,而他自己的背却越来越驼。
0 }; d$ ]: N8 H1 `; z2 h2 V4 z, v* R# F+ F# S' `; I0 I5 \6 {- E0 k
年岁渐高,腿脚不听使唤,进野战厕所蹲都蹲不下去。年轻人下部队不想带他,他急了:“我还没老呢!拎个坐便器,哪儿都能去!”" z" l* p, q% E0 ?/ @  q9 O
! T- X2 d: D' x
说走就走,从不含糊。2014年春节期间,他又一次来到了江西某航空兵师,给官兵们“拜大年”,这时,他已84岁高龄。: T  c4 ~4 w& C& a

. r/ t; [$ ~, v+ t薪火
) `+ V3 D* g) y+ B0 Z5 d8 L- P+ S/ N2 W+ u1 l' V3 |9 A, ?' R
在壮阔的时代大潮中,个人的音符一旦融入时代的旋律,将迸发出时代所赋予的不竭灵感与熠熠光辉。
; h+ c3 [8 Z1 F+ h; \/ W
( k6 F+ m: @% _" C. v# }9 I1984年,《西游记》剧组找上门来,请阎肃写首主题歌,他答应得痛快:“这有何难!猴么,我4岁就知道猴!”( H0 G$ x6 I4 B) V( ]; F! ~# u

' I' r& X) x1 @+ O1 \' ?3 D当天晚上铺开纸,落笔就是四句:“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4 ?# g8 Q8 V1 V+ Z: F
3 r& R4 C. C& U5 f0 R
写到这里,卡住了。往下怎么接?阎肃穿双棉拖鞋,踢踏踢踏,从客厅踱到卧室,又从卧室踱回客厅,一踱就是两个星期。
5 i! n, @& r% }
$ C  c1 Y5 I7 L/ O2 t儿子都不耐烦了:“干什么呀,瞧瞧地毯都给走出条道儿来了!”, a& x. @" R5 n+ t+ d  @; @
) R- m! k, m- ?( a9 A. O
真的!回头一看,薄薄的地毯让他走出了一道浅浅的白印。鲁迅的那篇《故乡》闪了出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G1 R/ d8 d% y6 }* d. Z" s4 d4 y4 [8 e6 k$ b3 W: k: w9 I
电光火石间,一句画龙点睛的话就跳了出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3 |, d# L% ]3 Z9 s" Z4 |  [

& ]' W& F( l' L0 T  f一句敲定,全盘皆活。随着电视剧《西游记》的播出,它红遍了全国。“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觉得它有说不尽的余味,唱的是唐僧师徒四人的韧劲,更是国人勇于探索、敢于追求的创劲。“路在脚下”,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格言。
9 J  H! `3 B4 f4 c9 G
( m$ Q' F9 w, ?. L6 N他内心燃烧着一团火,时刻渴望着与这个大时代的碰撞,迸发出更大的激情。# k5 |/ K! B" C- o8 [4 S$ h& x

1 U0 w4 w; U4 Z3 C$ X. C% s阎肃的家中有整整一面墙的书架,全部塞得满满当当。易卜生的戏剧,“李杜”的诗选,托尔斯泰的小说,甚至民国时期的“三六九画报”……“万卷藏书”,是阎肃最为得意的财富,“我这人,杂食,吃嘛都香。”
) m6 J# ~0 w  V% r0 l3 u, I9 [# Q$ x. u
除了看书,他还爱看戏。年轻时,他一到休息日就往戏园子跑,且胃口同样的“杂”:京剧、昆曲、川剧、清音、越剧、单双簧、评弹、梆子……哪个剧种有什么绝活,有什么精彩段落,他如数家珍。
2 Y8 U# G  V' M0 _* I: }$ Y8 F! R. u
他还爱看报。年轻时在图书馆看,后来就在家里看——他家订了十几份报纸,报箱都比别人家的大一倍。最愁苦是出差回来,家里报纸攒成山,他“点灯熬油”也要看完。
! z- t8 k# s, \% b' D% U7 M! p/ S; K$ B' T1 c2 G  M
他总说:“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g6 ~! [3 k& |( Q: ^. t9 g
  Q% [( n, C0 @- _& C" z# c
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前门情思大碗茶》)——“这哪儿是我的,这是老舍的呀!”1 L( S: i- h7 H$ {* W0 H$ V- S
' X8 |3 z7 I3 w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长城长》)——“这哪儿是我的,这是李贺、王昌龄的呀。”7 R5 E, n, v) g+ p; J" x
; m4 a$ r" A7 A0 ^* S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雾里看花》)——“这是川剧《水漫金山》啊。”
8 ~4 f5 s0 ~  Y# s" O5 O
! A7 f* ]0 A  c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唱脸谱》)——“这是逛戏园子的‘副产品’啊!”
+ w3 ]0 N1 }2 f+ s8 x$ R
: R7 s1 N$ o2 L5 V0 D% y……# {$ @* a& M+ W
, i4 ~* R# T! _- F9 p
无数摄影家抓拍过阎肃沉思的样子:或闭目,或皱眉,或撅嘴,或托腮,或茫然抱肩,或抵墙面壁……人们觉得“有戏”极了,“抓人”极了。阎肃却不以为然:“你只看见我在‘想’了,可要是肚子里没货,想破头也没用啊!”. M* |$ p" w) [6 x
. @; R) p) I' _& t0 j/ u
集纳灵晖,传播薪火,这是心血的燃烧,是生命的历练。
0 u" h! l8 `, {0 ^& Y; ^7 }+ i; L8 Y
- B) \; B6 v: `! J2 L炬火
7 m; E) w  k/ ~# Q' m* s5 i. X0 N4 M0 w5 m/ G: F! a. x
不久前,一条因疏忽导致的“逝世”消息,让病床上的阎肃再次陷入舆论的喧嚣。各大网站先是集体转发,又是争相辟谣……
: Z: O. o7 z# E; f
! i9 @, j: U5 l6 Q& B3 b# C% n儿子阎宇那天接到了上百个电话,收到两三百条短信,看着昏迷中父亲那张安详的脸——如果父亲知道了这事,会是什么反应?- R# S9 }8 V( q
& y1 o9 |) E3 ^/ y* I
“那肯定是哈哈大笑:这叫什么呀?这有什么呀!”; X' h4 M  O* f

& M" v! M! Z" m0 T4 G在他洒满光辉的路上,一切都是那么通透。于他,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传递的火炬,哪怕蜡炬成灰,不息的火焰依然将传给下一代的人们……
; A) i: D8 ]% E. a% C* D3 o" z8 C+ r  w, W9 R- |& K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的创排工作中,阎肃担任首席策划、首席顾问。9 ]# R+ W# w, m  e5 z
& B" U9 z6 \$ E7 S& c) O! @% u+ z- t" d
这是他近30年来承担的无数大型晚会中的一场。从《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到《小平您好》《八一军旗红》《复兴之路》,还有21届春晚,26届双拥晚会……阎肃“招之能战”,担任总体设计、策划、撰稿,同时进行歌曲创作。
" e: e/ ^" B0 v, I) R0 F" u$ F- K6 d6 C
高强度的工作持续了近6个月,他跟着“儿孙辈”的同行们一起熬夜、吃盒饭,有时实在太累,他就趁间隙拼几张椅子打个盹,“20分钟后又是一条好汉”。0 h! i5 p* \$ u3 A. J
% l( H; m% ^2 F4 P) Z0 A) I
86岁的老搭档、作曲家姜春阳听说了,忍不住给阎肃打电话:老伙计,悠着点,别太累了!
5 C% R; j+ ^2 W( E" }& V0 p
- n+ }1 V0 [# W! u/ |. A0 A电话里,阎肃回了四个字:“我还得干!”7 Z3 I% l9 {2 C% ?0 O
/ k0 q; H) [' P
他还唱了起来:“一阵阵春风一阵阵歌……”这是两位老人50多年前的合作,歌名,叫《我爱这战斗的生活》。
7 J: h0 T& _+ g9 G0 X. Q/ }1 q9 V% P
他一直在战斗,战斗在一条漫长的艺术战线上。
. r2 P$ n$ V5 |( d0 ^
* x% F: a& i$ S晚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9月3日晚,《胜利与和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直播呈现。. q9 v5 e% _4 e3 Q1 s/ e7 |

" A# c0 J6 e" y3 K9月14日晚上,阎肃8点多回到家,还饿着肚子。+ R" L$ m( ~+ g+ G0 B3 ?2 H

9 o, W8 a- M* q( C  n% ^* P老伴说:“给你热点饭吃。”
, S; n- z  g2 x/ x/ [0 x' S/ L! u/ s! B6 I0 Y
阎肃说:“腿有点麻。”1 f" I1 e+ [' z

, l5 q" \2 _1 U" S当晚,他被送进了医院。9月29日,阎肃陷入深度昏迷……/ G+ d. W; @1 a& ^  I. P
$ K2 i& T5 Q8 J5 O! [
在他清醒的时候,阎宇曾问了这么一句:“老爸,您自个儿还有什么想办的事没有?”
9 P2 r  w& E6 U' B6 @& ~  r# A2 h6 B& O8 |
“呣……没有。”9 V5 v! {  q* l

# j  p& M+ l2 X: V“怎么可能?——我才活了您一半的年纪,就攒了一大堆想办的事儿了!”' D* U. F8 v$ P- k5 C+ b( `3 e9 ~) n
  H) A% k, p0 m) E, e' \
“真没有!……我这辈子啊,好像没什么自己的事,全是组织的事。”: W. Z. I  R7 _4 o
) J8 o2 P8 P1 @# b* {3 o, F; Z
乍一听,阎宇觉得父亲“挺可怜”,再一想,他觉得老人“很幸福”。6 u, ^9 z5 ^+ n& ?

& g9 `& Q6 ]) {- i一个人,一辈子,胸中这赫赫的火焰,能够汇入一个光明的时代,获得最尽情地燃烧,最蓬勃的喷发,他该是无限欣慰的了。" A% K  y! k3 l) r
  i% A2 m; ~: e6 Q, @( y, Q
燃烧,是这位85岁老人的心魂;火,是他一生未尽的歌……(记者张玉清、张严平、张汨汨)
2 C; ?8 }- K& V* Q; h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8-4 14:22 , Processed in 0.14514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