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声希生活于其中的乾、嘉、道三朝,出自经书的会试诗题占有很大比重,体现了其时重视经学的学术风尚。而《亚凤巢试帖》诗题出处相当狭窄。其以《诗经》为出处的诗题语出《豳风·七月》,以《礼记》为出处的诗题出自《夏小正》和《月令》。究其实,它与经学的尊崇无关,而与时令物候相关,不脱其吟风弄月的本质。- s0 n; S( |+ M% t
) G \; W# A% `" c+ g, D' n# v' G# I 清代历科会试出自史书的诗题有9道,这些诗题有为政治国、修身养性的原则,但反映时事背景更为鲜明直接。出自子书的历科会试题目有10道,反映了当朝皇帝崇尚学问的个人喜好。[2]而《亚凤巢试帖》没有一道诗题出自史书和子书,而且其诗题基本上只和时令时景相关,显见得朱声希对于维持世教、兴道致治不太关心,对点缀升平、鼓吹休明不甚注重,也无意于游情四库,掇取僻典,他的兴趣只在刻画春花秋月。6 o$ Y% Z+ Y* R4 Y
2 ~8 N/ K: `6 v: i+ ]( ? 《亚凤巢试帖》中的诗题出自唐诗的最多,其中出自杜诗的有7道,出自宋诗的诗题有13道,其中出自苏诗的有8道,而出自清诗的诗题都来自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从《亚凤巢试帖》的拟题倾向可以窥见朱声希的诗学宗仰。为了应对科考自是朱声希究心于试帖诗的主要动因,但把《亚凤巢试帖》中的诗题和当时会试诗题作一比较,就会发现朱声希研习这种“干禄字体”的体制与写作技巧,不仅出于功利性需要,而且寄托了自己的兴趣和好尚。% G3 f, J. P2 r% n. z; W
# j' `4 }5 g/ R% N! P, q
《亚凤巢试帖》全由八股化的五言八韵排律组成,结构严谨,语言典雅,诗歌内容与题意环环相扣,写作技巧很高。这一诗集中,雨的意象比较丰富,如《赋得小楼一夜听春雨得花字》云:+ h {" I N: z- q3 ?
* n" _+ v* g% N( ~) ?% F( n
不住丁冬滴,檐前雨似麻。小楼听客夜,清响逗窗纱。断续鸣苔砌,悠扬洒柳衙。遥随残漏急,徐逐惠风斜。枝想芳催杏,波怜绿涨涯。篝灯明槛曲,香雾暗檐牙。渐觉蕉心碎,频惊旅梦赊。明朝春色霁,早卖巷深花。
( d3 r. I7 D5 G2 E! e0 b
+ ?8 V9 X) _, V# w+ U 这首五言八韵的排律是咏春雨的诗。命题出自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首联破题,第二联承题,把“小楼一夜听春雨”这一句中的要紧字拆散分布在两联内。三联以下类似八股的起比、中比和后比,渲染春雨的种种形态。结联如束比,将未点之题字“春”点出。全诗句句写雨,一脉贯通,没有一字重复。除首联和末联不对偶外,其余各联的对偶“铢两系称”。在用韵方面,严格遵守了“八戒”,没有出韵、倒韵、重韵、凑韵、僻韵、哑韵、同义韵和异义韵。
& U2 ], Z! ^0 Y" q) S9 e$ q! A% K2 T- Y7 n; W2 r
朱声希爱“莲”,曾取字莲桴,其诗中描写得最多的植物就是莲花。如《赋得荷高入槛香得香字》写荷高香远,委曲尽情:0 G2 x! Z5 j9 J+ E) P0 U
9 C9 e8 w6 C9 c2 B8 i, D* ?
翠盖拥红妆,高擎水槛旁。映来含粉艳,入处趁风香。徐度晶帘冷,频薰碧簟凉。亭亭当户牖,冉冉接陂塘。侧影朱鳞戏,圆阴白鹭藏。隔溪云欲烂,此地暑先忘。扑鼻清遥送,披襟爽远扬。北窗相对卧,一枕梦犹芳。
, [' f k" k) \. w2 |
6 U2 d/ ~1 T8 e6 D) y 首联直赋题事,题解了然。第一句点出荷之绿叶红花,第二句点出“高”“槛”二字。第二联写题意,转到“香”字,全题要紧字眼在第一、二联都已写出。五六句写“香”化实为虚,气流句外,但并未说尽。七、八、九、十句发挥“荷高”之意,虚实相错,炼而不涩。十一、十二句以旁衬虚衍为事。最后两句收束全题,不脱“香”字。
. v% }- c, k6 V+ w& P3 q
" u& i7 g e9 L# [- g" o+ E 朱声希写试帖诗,守定绳尺,以刻划精确、比附密切为能事,当然工巧有余而情韵不足,不可能像伫兴而就的诗作那样兴象高远、神气超妙。但作为一个在野文人,他以巧心妍手,自出清思,所作试律毕竟和雕锼工丽、唯求华美的应制体不同,基本上没有襞积涂饰之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