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54969084 于 2015-11-25 14:37 编辑
: q/ ?* |# v0 b( U8 \* h, C R9 A+ P( q# ~2 n2 i
罗大佑、beyond乐队、方文山歌词比较与赏析经典歌词中的经典元素 ——中国流行乐坛三十年经典歌词探析
* T3 a% M/ a) T: U1 r. B2 r8 O& j- m2 O. s% n4 |: e+ e. E: ^
一.中国乐坛流行经典概说 流行与经典是一对相对而又相联的概念。相对在于:流行是一时的炙热,经典则是持久的馨香。相联在于:经典的也必然是流行的。它曾经流行,且依靠某种永恒的魅力为自己保质保值,从而实现了这种流行的经久不衰。 从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中期,流行歌曲属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所禁止的领域,无从发展。从70年代末起,中国流行歌曲开始发轫,并在80年代以后真正进入到“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期:中国摇滚音乐第一人崔健正是在这一时期横空出世、红极一时;随后,强劲的“西北风”又横扫中国大地,《黄土高坡》《少年壮志不言愁》《信天游》等歌曲唱遍大江南北;音乐巨子罗大佑、不朽的摇滚乐队beyond等,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演绎出无数经典华章;而在新千年之初锋芒初露、之后便一发不可收、如今已俨然成为乐坛大佬的周杰伦则被许多学者视为音乐新经典的领军人物。因此,笔者拟将80年代以后的流行歌曲作为研究对象,且将立足于歌词方面的研究。经典之为经典,它凭借的是什么?本文力图对80年代以后产生的经典歌词进行深层解码,剖析其内部的经典元素,以便回答这一问题。同时,也希望藉此探寻到一条正确的经典歌词创作之路。
- Y* C/ \, ]; X& O. w; {! k F二. 80年大以来的中国流行乐坛经典层出,若要将其悉数拈来加以品评,自然是力有未逮。因此,本文仅截取了三个典型断面:罗大佑歌词,beyond乐队歌词,周杰伦歌词——更准确的说应是方文山歌词,因为周杰伦堪称经典的歌曲皆有方文山填词。 (一)罗大佑歌词 孙兴公品评潘岳陆文的文章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⑴而以潘岳的“烂若披锦,无处不善”来形容罗大佑的歌词作品,亦是毫不过誉的。罗的歌词创作数量颇丰,且质量上乘,随便粘出一首都是足以傲然于众的经典之作。 1. 罗大佑歌词选取的题材极广:表现故园之思(如《乡愁四韵》)、爱国之情(如《东方之珠》)、成长体验(《童年》《光阴的故事》)、对往日的追忆,甚至有对时政的抨击(《绿色恐怖分子》)等等,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至。 2. 罗词的思想艺术特色。 王国维《人间词话》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⑵虽此“词”非彼“词”,但以此作为现代流行歌词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亦无不可。毕竟,二者有诸多相通之处。罗大佑歌词之高,也正是在于境界之高。试以《童年》为例。“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地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只宝剑;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这是一首意境浑成的词作。“意境的基础首先就是‘形象’,要诗、画有意境,那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意境’必须通过形象表现”。⑶对应到这首词作的意象则取上:池塘、榕树、知了……皆系出天然,罗大佑采之用之。他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⑵8,无娇柔装束之态。 从“情动于中,故形于声”⑷到“情者文之经”⑸,中国美学一直强调情感是艺术的内在是生命。罗大佑歌词不是形象的堆叠,也不是情与景的简单凑合。“池塘”,“秋千”,“漫画”,玩不倦的游戏,等待下课铃声的焦灼,萌芽状态下一片隐现不定的氤氲爱情,对“一寸光阴一寸金”似懂非懂时的迷糊度日,对整个未及涉足的世界的懵懂的好奇与幻想……这些都是对童年情态的真实还原。对于这种还原,他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古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⑵9某名人说过:“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都想说而又没说出的话。”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意思:能成为经典的东西一定契合了某种普遍的思想情感。人们在对歌词的吟唱之中,一种人所共有的悠远而美好的意绪被唤起共鸣由此产生,经典得以形成。 在他的词作中,物与我无不浑融互化,熨帖无比。“月而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东方之珠》)作为一首表达爱国之情的歌词,他没有以那种屡见不鲜的雄壮呼号为表现方式,二是营造出一个静谧、浪漫而又满布沧桑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款款抒发他绵长幽深的情思。他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使一个容易落入俗套的题材出得如此动人心魄、超出众类。
" J/ I6 v" z; u5 e! m4 _8 b, \
) f' h( z* d! b) ]# G) q7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