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764|回复: 0

[音频应用] 《双英会》–流行民族美声的区别

[复制链接]

8175

积分

39

听众

1662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175
原创歌词 发表于 2015-11-2 23: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2.jpg # {% w" h$ i' A4 G
流行民族美声的差别在这里一览无遗:9 b2 f3 G6 p' o% c, m) h$ \

, }6 w% ~$ ~2 S& }7 ~1. 美声非常重视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声音极为浑厚有力。低位置共鸣基本是秒杀其他两人的形态。美声的第二关注点在高位置共鸣(头腔共鸣)上,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歌手共振峰。这个位置的共鸣保证了美声的声音是有焦点的(听感上来说,就是感觉声音有一个很“亮”的点),同时穿透力极强。1 C+ r3 V0 V5 U. H1 c1 V
# B( _+ r7 N0 M2 l1 ~6 a4 ?& Y3 e
2. 民族唱法是基本放弃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的。转而专攻更高位置的共鸣。所以在美声不能达到的3500以上频段,宋团依然能保有非常强的泛音(图上的“更高位置共鸣”)。传统上讲这种共鸣称之为额窦共鸣(当然这种提法不科学)。所以民族唱法听起来极为“尖”,“亮”,穿透力更强。缺点是不够厚重,偏假。& {7 y! a* y4 t0 V) w

, M) R) V* Y: t- l0 p$ f一句话:共鸣唱法(美声/民族)多为混声,要求永远带高位置共鸣。5 y5 u) m  g4 Y2 G

4 W+ p( D8 ~& E1 ]2 l3 @4 G3. 流行唱法是极为多样的,很难概括。总的来说,重真声,轻共鸣是主要的方向。比如那英,就是典型的真声唱法。说到共鸣,那英跟另两个显然是没法比的,所以同台较量,肯定是要被压出翔的。
# q8 L4 K; ~" g5 `+ a3 ]
7 O. ^- {9 P) x7 Q 01.jpg & u3 `) o5 I9 `: R8 |& I

0 a8 w- m9 t* W( ^( |) ]3 O9 E. B8 v流行唱法为什么要重真声,轻共鸣?  k$ ?; A) N* z, [' W
! Q( `$ B7 E/ P0 f5 r. ?# @
因为这样更贴近日常说话,更贴近人民群众。群众不可能去练什么混声,大共鸣,如果歌手唱的和群众差得太远,远到群众都不知道你怎么搞出来的,那自然无法取得群众的认可。没认可咋能流行起来呢?所以必然选择跟日常说话接近的唱法。(可这也导致了流行唱法几乎没有门槛,什么货色都可以进来冒充歌手,直接造成了现在中文流行届废渣满地走的局面)  ]% k) q+ c# }/ Z
+ X3 d9 z; S0 r! h+ ^
关于那个最高音,宋团=莎拉布莱曼=G5,那英E5。视频里很明显,那英是废了好大的劲才弄出来的,共鸣啥的就不用谈了。(这也回答了那英究竟能不能唱All by myself的问题,那个是7秒F5,比这个还高1key,基本可以判定她累出翔也唱不了)& p4 ~$ Z3 \  G) y" c

0 `, k* n  V& [1 z* G  O要额外说明的是: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本质上都是混声(真假音混合),尤其是宋团,主要以假音为主,所以那英的真声唱法肯定是没法跟她们拼高度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流行界这么讲究现代混声技术的原因:没有混声音域太有限了。1 u1 `6 X; J' _0 y

. o# h" O- r9 C% F民族唱法的成因和特点
2 G6 _) }# ^6 c0 Y1 ^' y3 U; e& q+ [4 k3 m8 @
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再次回到那个惨绝人寰的无麦克风时代。和美声一样,在无麦时代,一切的技术情感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让别人听到你唱什么!所以充分开发共鸣扩大音量成了必然的选择。
* n  u. `- U, H$ A
1 f$ Z$ J1 t$ {我们知道那个年代我朝的歌曲大概有两种:
& \; k6 V8 h5 T
. B, A8 _4 ~; r+ G& h$ T) u5 @1. 戏曲。考虑到我朝素来都是“搭台唱戏”的模式,想在露天开阔环境让围观群众都听清,还没有麦,怎么办?我朝人民选择了提高音高,同时扩大高频泛音的假声唱法(当然也有真声唱法,我们主要分析假声唱法)。比如梅兰芳,那当然是假声唱法,不然怎么唱女声?* q/ Z. V% S. z9 s8 ^" [6 }
3 E/ {0 _+ N; i5 J& X! e
即使是封闭环境比如茶馆,要想让全屋子的人都听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戏班的当家名角,必须要做到茶馆二楼最后一个位置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才算及格。; N4 L' l+ ]+ j; R1 ]! R$ J

. s6 p3 V2 W. k* h  u2. 山歌。如果真的是隔着山跟对面的人喊,这时候就不得不借助高频泛音了。因为随着距离的增大,低频比高频衰减的快得多。高频的声音可以传得更远。比如,我们都知道越“尖”的声音是传的越远的,尖叫就是传得最远的。0 w4 H6 z- J. F
4 I- f( T6 _8 p/ t- L2 D: E+ T" L6 @
基本上,一切共鸣唱法都是要求高位置共鸣的,我们也知道有声压必须要有高位置共鸣。
1 J5 r! D  P* k1 R5 @% |" Z7 \" Z* _9 S; Q. K& O$ E" Y
那为何我们没选择跟美声一样的巨大的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 M; Q; M0 c+ k  i; K7 G
5 ]3 y2 z% I$ a' }, y' p1 {
因为美声唱法不利于中文的咬字。
* j" O# ^. |! Y' O$ a: }  p
6 W7 C; R; |: t' V8 ^$ c美声的特点是喉位极低,测重元音饱满和靠后发声。有人说:美声是元音的艺术,所以美声诞生自意大利就很自然了——意大利文元音偏多。
& I  k5 Y! D& M; v/ q" v# d8 E6 J
1 J1 d$ ?4 i7 M+ I* }0 B2 }( S+ s其实这是一个更根本的原因(为何中文音乐和外文音乐的区别这么大):中文的特点决定了,低喉位不适合唱中文歌。中文里对咬字要求比外文高得多,尤其是唇齿运用更多,注定了无法兼顾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所以经年累月下来,我们已经养成了高喉位说话的习惯,唱歌自然也是如此。/ V" v7 s7 Z8 B
/ {# w0 X1 n6 s: i( O
而高喉位的缺点是明显的:最主要的共鸣腔咽腔较小,难以获得比较大的共鸣。所以中文的歌曲总是显得不够厚重。(当然另一个原因是,气息偏弱)5 }; x# r* k* c: s- `6 }
, r& f( T' h) _7 A
2 K0 @! }, x% p6 k" }+ I( v4 P% }  G: K

& a2 a7 v: c4 U! k; `  B现代民族唱法的由来! B7 ?5 a; v' r* X  X* K' v

% b8 N! m0 s. a0 y' {  J+ i最开始的民族唱法是存在争议的,所谓的土洋之争:(http://news.ifeng.com/shendu/zgz ... shtml?_from_ralated
( E& c1 J  X' r$ P5 S
$ \* v. [% ^5 x: _0 N一派以留洋的为主,基本就是美声来唱中文。缺点是咬字不准确,吐字模糊不清。
- K* M6 f2 m, a& c& Z: u$ L一派以真声为主,强调中文咬字,缺点是声音不够响亮,唱多了疲劳。
4 y* G( N1 y! v4 z+ Z直到后来金铁霖发明了民族唱法:. @, S$ w) R6 o" I& E& l, r
' G) ^+ x/ P  J6 \4 Z# R
现代民族唱法以美声的混合发声(真假音混合)为基础,同时继承了戏曲和山歌的高喉位假声唱法,开发出了独有的不限喉位混合发声方法。1 j4 l) o8 d+ k6 N
" p$ Q; f- X0 F; |7 J2 U
1. 声带技术来说实质上更接近美声,所以有些人把民族唱法叫“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原理上讲就是真假音混合,尤其高音,会转到全假音。具体到每个人也有不同。宋团就是明显的假声居多,彭则是真声居多。  q: b8 W  l9 T

: v1 |1 e6 N2 E# y2. 不限制喉位,尽量保持低喉位的同时,允许提高喉位。
0 n* ?9 c+ X! g+ r2 M1 |* s1 M) u9 V6 _/ b& W
3. 基本放弃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追求特别高的共鸣(额窦共鸣)。高频泛音非常足,穿透力极强。听起来“尖”。9 E3 \0 o4 Q( c5 x/ e- |
! r" u% o+ k: F) y! m3 X
4. 重点侧重咬字,要求清楚明白,声音甜美,清亮,偏假。
; |' e/ ?4 j6 Q- d1 \- k! U! E8 o+ t0 x; X0 ^, T+ b4 o0 w
5. 发声位置靠前,符合中文的咬字习惯。; N& B" \' p$ |" Z
2 J7 m4 o, @/ ]5 Z
& c* e: t! f5 z% X* ^3 X2 o- t
  G4 S# X  e( K1 ^
为何金氏唱法能一统江湖?
, a/ R8 a. l) f! p" H  X- l' N6 w7 ]- t  J4 h9 ]8 a/ F
这其实是有其必然性的。事实上科学的发声只有一种,就是美声。考虑到音量,音色,持久力,穿透力等因素。要想到达极致就只有这么一种方法。
& N/ p+ M' e' C; E
6 b8 K, H' H2 Y0 b/ X那为了中文改良的中国式美声(民族唱法)为什么就不能是唯一的呢?为什么从来没人质疑美声一统欧美歌剧呢?
0 L& K7 A3 H2 l
! B0 P, [! n. L- C事实上民族唱法有的问题,美声都有,比如千人一面。这没办法,共鸣开发到一定阶段,本嗓的特色自然就几乎消失了。指责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纯属无稽之谈,你怎么不指责美声千人一面?* |. ]0 v# _3 ~" ^2 i8 O- w4 t% ]! V

) @+ w  J1 R  ?) `
) Y) v% ]5 n/ C' e! q0 P
) Z" s* K* z5 r有麦时代,共鸣唱法是不是还有意义?* f. {/ E: V/ g8 E3 K5 a# k
* i! s+ V9 t, H; N
相信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既然你都说了美声/戏曲等共鸣唱法是为了无麦时代特别产生的,现在是否依然有存在的意义呢。
2 D; g  u# h& M* G; e9 m5 ?7 B8 w, p+ m# m. |
答案很明确:有!而且很大!2 d( Y7 P% I8 r5 V, W
9 A- n/ n) p% `
麦克风只是让无共鸣唱法有了存在的可能,但并不能改变无共鸣唱法对有共鸣唱法的先天弱势。
2 }- f( y7 U: c- ~0 A9 [% k/ ^; ]" W
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唱现场上:无共鸣唱法在现场声压很小。见http://bideyuanli.com/p/7808 T/ i8 F+ _8 i) h! C* w
2 `, B8 j& A$ g8 {5 R
5 G: w$ {, Y8 ?7 N
; v+ L+ _6 W: R1 ]' Z1 o
有人可能会疑问:我看过不少现场的视频,没这个问题啊?$ J/ c  i0 o+ N% W0 g
6 E+ ]5 z0 q  R, O) W
那是因为所谓的现场视频,都是话筒收音配上伴奏弄出来的,跟真正在现场的人听到的声音完全不是一回事。真正现场的人,听到的是音响放出来的声音。关于视频和真现场的区别,请参考这两篇:
$ V  l3 k0 K$ B9 u! f( Q! [, s% V! @4 ^: @* M
http://bideyuanli.com/p/246
; u( B2 ]6 |8 G4 ^! V- g0 ~2 @# S  t- f# d. {+ K
http://bideyuanli.com/p/5715 m( {5 e! W, O  ^1 f' J1 e/ x, r
0 h, ~# e3 I" d% u8 b
可以说,现场和视频/电视播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k% W- v  D1 b4 [# R
8 a# w3 }+ S' }% i
以双英会为例,我们看到的电视播出版已经很夸张了,那英的声音小的多。其实在真现场,还会更夸张,那英的声音会比宋团小一个数量级。
5 z  Z; S5 J( @, M+ p( r5 j6 K0 p8 A, e% ^- P

# l5 G. }2 j* \, A; i. [8 ?# B
; z8 H+ f* k! H9 F0 ?( r民族唱法一统晚会的原因" x3 c" d9 y! S* K
* I4 e8 j: |2 h* D
看了上面的解释,相信各位也能很自然的理解这个问题了。晚会毕竟是为了现场服务的,不是为了电视观众。让现场的人听清才是第一要务。这时候共鸣唱法就优势太大了。
0 X: ?- c7 l2 r: ?, @
( J# {# `6 Y8 e4 i' ?% i可是对群众来说,一直都是重录音,轻现场。听现场的可谓极少。所以很难理解这种千人一面的声音怎么能统一晚会。其实让他们现场听一次晚会就懂了。(不得不说,现在去听现场的,基本都是狂热粉丝,哪还管能不能听见,只要偶像看见了就嗷嗷嚎叫上了,唱得跟翔一样也照样吹到天上去。)
" }  R# @( J) Z) i& @2 Y5 V
) Y4 O4 Y; M9 B% s  o3 u比如这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YxNzA3NTQ4.html,典型的流行歌手缺乏声压的下场:现场观众反应超冷淡。4 t& a2 p6 a. ~# \

7 G& `, S4 x, ?% `
6 o- y$ S! h+ ~% V% j8 N$ ?3 T& z( S: W- H& s; ?8 l
流行唱法也有共鸣!1 z% c0 K# f  [: j
& h; V, k# Z) k$ t4 R
这一点必须强调。事实上欧美的流行高手基本都是共鸣很强的。在欧美,以美声为底子的流行歌手遍地都是,即使不是美声底子,也练过其他类的共鸣。所以欧美偶像派歌手少,实力派歌手多。(其实即使欧美偶像派,也基本都达到了我朝实力派的标准。我朝所谓偶像派,基本上是完全没法在欧美混的)
; \0 w0 ^4 n$ N2 `  Z( m4 _
# Q* ~7 {8 W0 [8 q这跟欧美更注重现场密不可分,录音可以修音,可以反复调教,差不多所有人都可以调到差不多的水平。现场就完全不同了,残疾歌手一下就露底,毫无还手之力。
' l; R2 X" z# d' S# X# ?9 O) x8 l4 J0 _0 X1 o
只有在我朝这个奇葩的市场里,才会出现各式奇葩无共鸣歌手横行的局面。% H( @- b/ O: N  v3 A
, y: b; k& E, T/ _5 [! Z

/ N" \. I7 ~' j$ v# d3 {1 B5 z' p) y1 [: l0 ^5 y
其实,与其说民族歌手千人一面让人反感,倒不如说是民族歌手唱得歌太单一才让人反感。不过这跟唱法一点关系也没有,民族唱法一样可以唱流行,比如玖月奇迹里的女歌手,就是典型民族腔。
4 f* ]8 d! k, F& i  ~
8 d& U+ }8 Y7 b9 z$ W " v& ^; w2 Y. U  ?% |+ [5 M; w: C
4 l% ~1 J' n) m. e# e& [1 L
♀冷漠の微笑补充:
, j+ v/ `  ~  `  Q1 F
- Q- D$ u5 H* O$ \7 t: {( b民族美声那里讲的很对,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歌词和咬字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也导致了发声位置的不同,不止是喉位高低,还有前后端发声的差异,我国不止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好多和意大利起源流派的也有出入,就是前后位置的问题,导致了我国的美声比西方咬字更清晰但是不够浑厚通透。
" v# T1 w& P+ Y' g, x5 k5 w( w+ o# G+ d
民族强调高位置共鸣,由于要保持音色的纯净和亮度,发声位置是必须在前端的;美声更强调压稳喉位,提高软腭,把喉往咽壁上靠,是气息通道最大化,尽可能地利用胸腔的振动美化声音,因此靠后发声,声音显得浑厚通透饱满。
# ]: c! g; V% Q; u# p9 R8 e" U# \' r$ C5 g0 v; E2 z( |9 `( m, q
而且中国的美声,发声位置实际上不算很靠后,原因就一条:强调吐字清晰和自然。发声位置和共鸣方式有联系,但不是绝对,靠前靠后都可以有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比如韩磊就是明显的靠前,可是却是胸腔为主。
! k  c$ _6 a" A$ o( X% B# g5 t5 w! I8 }& O! k
字正腔圆是戏曲,不是民族。民族要求保持亮度,吐字亲切自然,高位置共鸣的原因是在高位置的时候声音更飘和亮,和民族歌曲的表达亮度细腻的声音主旨符合。流行没有具体规定的行腔方式,你说的是口腔共鸣,泛音非常小,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发声方法不够科学,基本功不够深。
3 ?( j: ^( r* ~. t$ N
' c& l' P5 n& M" Z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让我们注重咬字 所以一般咬的比较清晰 有时候甚至咬的过死,这也是民族发声在前的根本原因,因为喉位靠后支点在下的话,靠咽部的力量是无法清晰的咬字的,就像意大利美声那样+ F2 c9 g( @) M$ Z/ T1 N
! l& `( T1 R6 j& J; E" c0 B
不只是咬字 还有音色的润色 靠前吐音更加亲切自然 符合中国审美习惯和歌曲内容的表达
3 f8 D  n% `$ S& p' h: i3 }% l9 s
为什么说民族要靠前呢,靠前发声是指声音从声带发出,下腭放松,颌骨打开,提笑肌,舌平放,声音着力点向前推,推到口腔前部的硬腭,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大,一般使用口咽腔与面罩的共鸣,声音的感觉是从口咽腔的前部发出,声音集中而明亮,并且容易获得高位置的共鸣~结合咬字和吐音以及国人审美 所以民乐一般都是这样发声的。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9-6 04:10 , Processed in 1.090303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