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根植于民间艺术) _: f7 E1 b8 y/ R. v$ m. o6 b
王洛宾是一个“土洋结合”的作曲家。说他“
/ W. F9 f3 B& U0 z# F* Y/ @土”,是因为他的大半生都一直在西北边陲度过,青藏高原、塞外戈壁、草原牧场、哈萨克毡房、维吾尔族的绿洲果园……处处留下了他生活的足迹和情真意切的歌声。说他“洋”,是因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受过良好的音乐专业教育。/ ]1 h" N- y1 K1 p8 d2 s
王洛宾是一位民间音乐家。他一生就生活在人民之中,与最基层的民众相依为命、休戚相关。正因如此,他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生活、思想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王洛宾的喜怒哀乐,他为他们创作、歌唱。在与人民大众的共同生活中,他不断汲取营养,丰富、充实了自己,积蓄着创作的灵感。在这充满人间真情、散发着生活泥土芳香的伊甸园中耕耘收获,一首首风格新颖、优美欢乐的歌曲就从这里诞生。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人见人爱,不分国界民族。真实的感情,优美的音调,如诗如画的情景,让人听不够、唱不够。! m) ~+ }7 f% }
王洛宾生活在老百姓之中,他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百姓,他像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和哈萨克族民间游吟诗人那样来往于民众之中,深刻体会民众的思想感情,学习民间音乐,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艺术修养。这些感情经验的积累为他的音乐创作起到了奠基的重要作用。他的作品中,没有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变革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的描写,大部分是对普通老百姓中的人和事、情和理的体现,是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情感与生活的讴歌。他是把自己的位置认真地摆在人民大众之中,为他们创作,为他们唱出心声。同时,也接受着人民对他的作品的鉴赏和评判。[9] , h$ [ A, p9 V9 }5 {; o* ]" f
注重中西结合1 U v6 @" ?1 V
现实主义的文艺观和乐观主义的人生观,使他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无论是身陷囹圄的日子,还是饮誉海内外之时,他都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念。上个世纪80年代,各种音乐形式不断出现,电声乐器、电子音乐风靡一时,王洛宾仍然保持着自己的风范,仍然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独特新疆地域特色的民歌风味的短小歌谣体,反映的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可亲可敬的普通人的生活。西方的奏鸣曲式流传了600多年,仍具生命力,为新的内容服务。对于学习过欧洲音乐史的王洛宾深谙其道,他胸有成竹,依然以自己的审美习惯进行创作,产生了一批新的题材内容的作品。
* I8 N4 z) n& k5 W+ C王洛宾的歌亲切、生动、优美、流畅,有很强的可唱性、可听性。同时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好记忆,便于传唱。歌中不乏风趣、幽默、诙谐、夸张的特色,常用比兴的手法塑造形象,以小见大,寓意深长。他是改编中有创造,创造中有改编。60年代创作的一些歌曲如《黑里其汗》《亚克西》《萨拉姆毛主席》等,听起来仿佛就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然而,你又找不出它的原型。这是艺术创作上达到了“神似”境界的一种体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1 M8 E! @: I0 G/ _1 V- F. u
王洛宾不仅能作曲也能填词,又学过声乐,所以,这些有利因素都被他利用起来,天马行空,自由驰聘,不受歌词的约束,也不生搬硬套作曲理论,一切从内容和情感出发,自由自在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思。[9]
) N! b# y1 u/ g8 F, g注重音乐作品的典型环境和人物' M! _! a+ G& P, ?8 L
王洛宾很会抓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他的不少作品有着明显的动感,他让描写的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出来说话、表演。听王洛宾的歌,往往能使欣赏者同时仿佛看到了画,好像是歌曲中的主人翁自己在抒情、在说话、在表演。作曲家的审美态度却隐蔽在背后,这常有视听转换、互相补充的作用,从而使形象逼真、感染力更强。本来音乐不擅于造型,而王洛宾却把造型艺术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到抒情艺术(音乐)中来,使欣赏者一饱耳福又一饱眼福,双重的审美享受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由于作曲家深谙歌曲创作的规律,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它让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心心相印,把二者通常情况下都存在着的心理距离大大缩小,让他们的情感沟通,使交流更加直接。特别使欣赏者参与再创造的主动性大大增加。换句话说,就是让欣赏真正成为主动创造性的欣赏,而不是冷静、旁观式的被动的欣赏,是表演者与欣赏者一同参与歌曲的再创作,从而把创作、表演、欣赏三者结合成一个整体,最终共同完成了美的创造。- p0 R+ m6 `2 b9 n: w8 x& G
# ^( h" h, g( G: n综合评价 B* @7 J$ Y9 K( e7 C9 |: K
% y( g9 Y3 M7 u) |$ p中国兰州网:王洛宾的歌曲优美、舒展,深受群众喜爱且富3 x; M! u9 L% U. Q' G
' t9 t5 w3 ^6 S" H0 m$ O
有民族风味。他创作、改编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7] 3 u. Q t1 i: Y, w5 }' \, }9 Z
王洛宾作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乐家,洛宾先生从三十年代起就以满腔的爱国激情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事业,创作了大量高亢奋进、鼓舞中华民族革命斗志的音乐作品,许多歌曲为爱国军民广为传唱。中国全国解放后,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他又谱写了大量歌颂人民子弟兵、歌颂领袖、人民和歌颂祖国的音乐作品,成为时代的旋律、民族的心声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 T4 F; N- U: a v6 s! N
中国新闻网: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为传播和发展中国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3] # Q y/ c* A2 P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民晚报:我们向王洛宾们学习什么》):王洛宾扎根西北,把他的青春、才华,甚至整个生命都献给了西北民歌。即使在遭遇不幸和磨难时,他都无怨无悔。如今现存的几百首西北民歌中,绝大多数是经王洛宾抢救、挖掘、传承、创作和编配的。[10] 7 I- B& U L& V' }' c) G
人民网(《传歌者王洛宾》):王洛宾挖掘西部民歌之功,可谓历史性的贡献。大部分少数民族民歌本身的形态,其实并不适宜广泛流传,王洛宾所改编的民歌最大特点就是,极具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又赋予汉族诗歌的神韵,优美动听,朗朗上口。[11]
8 \4 `- [' E% R& \/ n$ z3 j名人评价: u: c R$ M4 E) U7 j* {# i
) a& ?, E- D8 X0 |
郭德茂(《艰难时代的传歌者-王洛宾评传》作者):王洛宾,中国百年音乐的标本,不止是音乐的标本,更是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音乐人的人生历程的标本。这个标本联系着民间和庙堂,舞台和监狱,草原和京城,苦难和辉煌,耻辱和尊贵,贫寒和富有,爱情的难得、失去与滚烫得让人难以承受的彷徨……
- S" _5 D* @3 y1 c, c3 X李铁映(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王洛宾是一位卓越的音乐家。[11] 5 Z+ I5 B0 Q/ V' I5 T
李肇星:王洛宾先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因为王洛宾先生的音乐作品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 t8 |" @' o! Y) v p) x
作家刘绍棠:大漠无际风暴不可畏,天山皑皑雪莲独峥嵘。[11] % R. P$ b4 [$ [' v
歌唱家德德玛:西部歌王今逝去,满腔热血沃中华。. z+ m& ?; `2 P- P, z" E- F
傅秉耀(中将、新疆军区司令员):王洛宾同志是在五四运动精神影响下,在军内成长的新中国第一代音乐艺术家,他的歌传遍的全国、全世界,我们军队的同志感到自豪和骄傲。
* v. y; a, `# L& H& A* _. W阎崇厚(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军中骄子,西部歌王。 U- {9 P( f* W, w6 ?* F0 u
人物轶事4 t# P T8 h# V
与杜明远
; A$ g2 |0 e! C- p( D0 D! l! U, m5 r
9 Z; f ?" F; n& }) X很长时间里,这首名为《曼丽》的歌曲曾在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群体间秘密传唱,不少人都一度以为这首动人的歌来自港台,事实上它由王洛宾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歌中的女主角则是他最初的爱人-罗珊(杜明远)。
, J; Y2 ~, ` Z7 R6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0月,北平大学生合唱团联欢,经同学介绍,王洛宾结识了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攻读西洋画的杜明远,不久后的一次赈灾义演中,男高音伴唱的王洛宾与展示芭蕾舞的杜明远珠联璧合,两颗年轻的心由此贴近。1941年(民国三十年),兰州一家报社登出了一则离婚启事,宣告二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3 Y! [' q T. `. a
1975年,王洛宾帮新疆第一监狱排演一段豫剧,因手上没有豫剧本子,他忽然想起第一任妻子杜明远。按照解放前的地址,他试着写了一封信,除了问好,还请她帮忙找几个豫剧剧本。不可思议的是,他很快就收到了寄自开封的包裹,里面除了剧本,还有一身绒衣绒裤。
, m" L9 H$ Q" O8 q1 ]" Y与卓玛0 {0 k: ]( Q% @& B0 ^1 w
, c0 e7 N7 l$ q) j4 I* q
1939年(民国二十九年)的夏天,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的郑君里,率摄制组千里迢迢来到金银滩草原,拍摄一部影片《祖国万岁》。当时,邀请了正在西宁教书的王洛宾参加。摄制组在青海湖畔开机。郑君里请当地同曲乎千户的女儿萨耶卓玛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宾扮演萨耶卓玛的帮工。相处三天,摄制组走了,王洛宾骑着骆驼离开金银滩,大队已经走了很远了,卓玛仍然站在那里向他挥手,一直到看不见王洛宾的身影,在返回西宁的驼峰上,王洛宾连续三晚借助哈萨克民族的曲调写出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华人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者之一。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由美国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上海演出。1998年,台北跨世纪之声音乐会,美国爵士天后戴安娜·罗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卡雷拉斯、多明戈,以此曲压轴。
4 J0 a7 z) m l5 I# ~/ Z与三毛( G7 B) x. @# G8 v G6 Z
& w( F! A* K: ~3 y5 i! P1990年4月
8 Y0 W7 ?& Q6 w& X9 z! _) m; O- [9 j
,三毛参加一个台湾的旅行团,赴敦煌、吐鲁番游览。三毛到新疆采访王洛宾时,两人擦出火花,由于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三毛最后选择了分手,回到台湾。三毛的离开对王洛宾的打击很大,他收藏了三毛的发夹,并写了一首歌《幸福的D弦》。后来,三毛给王洛宾写了一封信,感谢他在新疆对她的照顾。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却传来三毛自缢身亡的消息,当天王洛宾难过得在家大醉一场,并写出《等待》一歌。& Z7 x0 u- _1 k; k; `7 y _. B6 e
两次入狱0 C. K' T1 l8 O0 `" b! g1 ]* q
& o1 I& Y/ K1 v+ e5 f) E1941年,王洛宾去兰州,回青海的路上,以共党嫌疑犯的身份被抓进兰州的沙沟监狱。王洛宾虽与萧军、塞克走得很近,宣传抗日,但他并不是共产党员。在监狱里,王洛宾将牙膏皮卷起来做笔,写了第一首囚歌《炊烟》,草原上黄昏的炊烟是自由的。放风的时候,乐观开朗的他就给难友们唱歌,甚至跳新疆舞。一个八个月大时就被带进监狱的小姑娘,一天神奇地把手伸到他面前:“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原来是监狱看守给她的一颗蚕豆。王洛宾的眼睛湿润了,他用牙膏皮为小女孩写了一首《蚕豆谣》。1944年5月,在马步芳的营救下,王洛宾出狱了。被提携为国民党第四十集团军军官训练团音乐教官,后来又担任国民党西北行政长官公署政工处上校文化高参。[15] 新中国成立前夕,王洛宾拒绝和马步芳一起去台湾,而是跟随当时一野一兵团的司令王震去了新疆。此后的一生,王洛宾都把自己献给了新疆民歌的收集整理和传唱上。
$ `- o4 G9 o, Z+ p0 C1960年4月,王洛宾第二次被判入狱,刑期15年。他的罪名是历史反革命加现行反革命——他曾在马步芳属下任过职,被指“历史反动”;写过一首《萨拉姆毛主席》,被指谐音“杀了毛主席”;他导演排练的《大比武》舞剧,演员的枪口曾对着台下的军区首长,被指“用心险恶”。王洛宾的服刑地位于距离乌鲁木齐市20多公里的八家户村。据说当年左宗棠的湘军到新疆,有8个老弱军人退役后无家可归在这里开垦种地,后来形成有8户农家的小村庄。[16] : ]' O' G8 y: K6 k% d! X
亲属关系
8 `( H# I/ f: B4 Q父亲:
% ^0 D8 r+ d+ H2 f7 t8 q王德桢. F$ E, j$ T$ p$ ^* w1 b$ ^+ o3 S
母亲:王氏
; ?5 d* w" h z$ n. u/ E妻子:黄玉兰、罗姗(杜明远)
x4 ~+ z2 p3 E7 C" q9 ]儿子:王海燕、王海星、王海成
7 D+ _6 E4 J* k0 }+ O个人荣誉6 c" K, h: K! Z2 u9 @) t0 _
1988年9月,王洛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 c8 }& N9 j5 C$ v; ^8 c0 |1992年,王洛宾荣获文化部、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金唱片特别创作奖”。
: r' g; W c! f$ a! y$ n- e* p1993年,《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1 R$ F( e& h5 z7 C. A. u; Z; i1993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授予王洛宾名誉教授。中国文联出版社为他出版《纯情的梦·王洛宾歌曲集》。
0 m. N j @) W1 T7 i/ H1994年7月,为表彰王洛宾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7 C8 q) G a" z* n3 o1994年12月,王洛宾被新疆政府授予新疆达坂城荣誉镇长。
; K3 ~5 u2 l9 `' o: J% `2002年8月26日,吐鲁番市委市政府举行仪式追授王洛宾为“吐鲁番市荣誉市民”。: U$ [& }5 X/ b7 j2 D
2014年1月,国际华语音乐联盟授予王洛宾“2013华语金曲终身成就奖”。
2 _- J5 M+ a% ^人物纪念( t3 N$ U9 S. v
. u$ N1 v" l# ?#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