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1939年以后,流行歌坛第二代的时代曲作曲家姚敏、李厚襄出道,很快在歌坛走红。以谱写电影歌曲登上歌坛的陈歌辛1940年为“国泰”影片《天涯歌女》谱写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走红歌坛,陈歌辛走进了著名作曲家的行列。
/ N W/ `9 U- E- s" a
( X( ^, M2 t. u' V* B+ O' X, V当年歌坛的“时代曲”作曲家,是指那些因创作为歌星在电台播音和灌录唱片的歌而走红歌坛的作曲家。他们多数人以写时代曲出道,在流行歌坛成名后,才开始为影片谱曲作歌。陈歌辛是先写电影歌曲,后写时代曲的。
4 r$ g9 F6 C9 @: o o t1 A: u6 X& {. p$ l+ a7 ?
上述史实告诉我们,1936―1941年,参与谱写时代曲和电影歌曲的作曲家人数最多,问世的作品数量最多,留下的名曲也最多。这6年是中国流行歌曲和电影歌曲创作、传播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而陈歌辛还没有走红,陈钢的“答卷”就避开了这个时期。' R3 i* a. x2 ]: r
. Y3 f( Q8 c$ W1 y9 x3 k1 ~% e剖析上世纪40年代6 f6 F, N; \# L# R! m; s. F5 j/ ]
) k- A" Z2 X' _& P/ x& J
陈钢对20世纪的40年代“情有独钟”,按他的观点,仿佛40年代是流行歌坛最辉煌的年代。20世纪40年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 J3 R& _: Q. Z3 V9 L( |+ i; `% f! P3 F+ T
40年代应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1941-1945年和1945年8月-1949年。我之所以把流行歌坛最活跃的时期延伸到1941年,是因为1941年12月之前,上海还有“孤岛”存在,作曲家、歌星和唱片公司还有一定的空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进入上海租界,“孤岛”不复存在。, y7 h" i9 x: M" S& l5 T0 n
# c; h; ^' l. p9 u: Q$ F1942-1945年,黎锦光的流行歌曲只查到《五月的风》、《花儿你可爱》、《花月之歌》和《夜来香》等;严个凡作的流行歌曲有《双跑马》、《你要说明了》、《记得》等;严折西一段时间停笔了,直到1945年才又开始写歌。1943-1945年流行歌坛主要是姚敏、陈歌辛、李厚襄在写歌。姚敏这三年多的时代曲有20首左右,较有影响的有《河上的月色》、《喜临门》以及为陈歌辛写给李香兰、表达“爱意”的歌词谱曲的《恨不相逢未嫁时》、《第二梦》和《祝福》,他自己既词又曲给李香兰写了一首《花香为情郎》。
$ r5 E- j, I/ n# [4 n) \, `; u; h c0 M6 U* L6 z8 C9 |
李香兰1942年来到上海,不久,陈歌辛和她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1941年之前只写过4首时代曲的陈歌辛,开始了时代曲的创作,为李香兰写歌是他创作的第一主题。除把歌词交姚敏谱曲外,他自己又词又曲的还有《海燕》和《忘忧草》,他的歌只适合李香兰唱,别人唱不好他写的“花腔女高音”,难以流行。: F& @2 y4 s7 L" |$ l
3 C2 M! g, ]$ Y P8 }3 C [8 G
现在查到陈歌辛1945年之前作词的时代曲有日本作曲家古贺正男谱曲的《期待》、日本作曲家仁木他喜雄谱曲的《苏州之夜》。他还用《支那之夜》的曲谱填词,为姚莉写了一首《春的梦》。他的歌走红的是1943年为李丽华写的《西湖春》。, E0 u( K, u6 B @2 C
8 Y0 ^& ]; e. _0 ~3 J- _9 H
1942―1945年,李厚襄的时代曲查到的有20首,由周璇演唱的11首,唱红的只有一首《忆良人》。% F" S' T+ Y M
4 ?9 }/ d, Y; M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为控制上海电影业,成立了“中联”,1943年5月过渡到“华影”,他们设立了自己的音乐部,负责人是梁乐音,曲作者是陈歌辛、黄贻钧和白明。三年多的时间,“中联”和“华影”拍摄的130多部影片,主题歌和插曲主要由陈歌辛和梁乐音谱写。此期间陈歌辛的电影歌曲,已经查到40多首,梁乐音谱写的30多首,加上黄贻钧和白明写的歌,“中联”和“华影”的曲作者,控制了电影歌曲的“创作权”。人称“曲王”的黎锦光,“中联”和“华影”时期谱写的电影歌曲,已查到的只有8首。严工上3首、姚敏2首、严个凡1首、李厚襄1首,严折西一首也没写。这段“非常时期”,电影歌曲的创作是陈歌辛和梁乐音的天下。
: g8 `7 ~ q7 C; k; F- p K- m* C' O6 P/ ?. z
1943―1945年,“华影”的三部重头戏――《渔家女》、《鸾凤和鸣》和《凤凰于飞》的主题歌都由陈歌辛谱写,使他名噪一时。这三年是陈歌辛电影歌曲创作的高峰期,是他最走红的时期。
% O4 s. P6 }* ~6 E1 }$ r! E
+ P3 O3 Q- o, R K0 E8 ^: g# V流行歌坛由于属于“明月”出身的时代曲作曲家严华的退出,黎锦光、严个凡、严折西很少动笔,姚敏、陈歌辛和李厚襄成为人们记忆中40年代上半叶流行歌曲著名作曲家。但是细查他们的歌曲目录,却找不到几首红极一时的名曲,和1941年之前“黎派音乐”作曲家的歌无法相提并论。
# ]* J' V+ @6 L! P+ s! I3 x% o- T( }, {( E2 R; ?; q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陈歌辛迅速拿出了《迎战士》、《胜利之歌》、《胜利建国歌》等欢庆胜利的歌,1946-1947年又创作了《究竟是谁的胜利》、《三轮车上的小姐》等针贬时弊的歌曲。此类歌曲因抨击人们看不惯的社会现象,也在歌坛走红。9 x. t' V" k) b- Z; C" J
# o( |) G+ l M/ b; `6 z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流行歌坛很快恢复了以黎锦光为首的“黎派音乐”作曲家为主要创作力量的格局。黎锦光先以《昭君怨》和《少年的我》捧红了梁萍;为周璇写了《龙华的桃花》;为白虹写了《花之恋》、《可怜的爸爸妈妈》;为姚莉写了《哪个不多情》、《白兰香》;为姚莉、姚敏写了《小放牛》。以《蝴蝶翩翩燕子飞》把金溢推上流行歌坛……
9 j/ T5 a+ M0 `' T: Q" @) i& w! \+ U+ k) G
严个凡先为逸敏写了《去年今年》,为屈云云写了《要是身边没有你》、《不自在》、《丝丝柳》,作品的数量不多,都很有品位。严折西的时代曲创作,此时开始一发不可收,从1945年到50年代初,他的歌已查到近百首,且有一批名曲问世。《人隔万重山》、《两条路上》、《许我向你看》、《夜莺曲》、《断肠红》、《贺新年》……在中国流行歌曲创作、传播的第三次高峰期,严折西作品的数量超过其他作曲家,表现手法更加现代,佳作迭出,贡献巨大。1 U5 b; }0 P# G
0 ]( D9 U1 U2 q2 \40年代下半叶,姚敏和李厚襄在流行歌坛十分活跃。1946―1949年,姚敏的时代曲已查到80余首,李厚襄的歌已查到60余首。姚敏的名曲有《蔷薇花》、《玫瑰我为你陶醉》、《三年离别又相逢》等;李厚襄的名曲有《侬本痴情》、《南岛之夜》、《荔枝红》、《岷江夜曲》《魂萦旧梦》等。
* \6 x! q; R0 Z0 Q4 x$ N- \! K# a7 e1 w8 t2 A! \% O
1946年出道的徐朗,第一首歌《我想忘了你》就成为吴莺音的成名曲;同期出道的陈瑞桢,也有《春风带来烦恼》等名曲问世。' H) A* \; W/ Q/ F8 U
2 x+ _- { N1 L$ @3 V6 E
学院派作曲家刘如曾,1947、1948两年,名曲不断问世,《春来人不来》、《骑马到松江》、《我对镜儿照》、《明月千里寄相思》,十几首词曲具佳的时代曲,至今在中国港台和新马地区传唱。在这些作曲家和作品面前,陈歌辛相形见绌。
h9 d9 F+ Y- j2 X4 c0 i3 s6 Q5 L. C
在电影歌曲领域,1946年,中电二厂拍摄中国抗战胜利后的第一部歌舞故事片《莺飞人间》,黎锦光应邀为这部影片谱写的插曲《香格里拉》,捧红了欧阳飞莺,《香格里拉》一直传唱至今。9 g+ e2 Q S9 r6 v( b
; @* _" T* a+ @" r) d2 W
1946―1949年,黎锦光共谱写电影歌曲20余首,走红的有《燕燕于飞》、《黄叶舞秋风》、《星心相印》、《爱神的箭》、《相见不恨晚》、《浪花》、《假正经》、《柳浪闻莺》等。5 k$ t Z3 d3 d( }+ T& Z3 @ F
1 h7 @* V3 k4 x1946年陈歌辛去了香港,先参与“大中华”影片《长相思》插曲的创作,为范烟桥写词的《夜上海》谱曲,使他一炮走红。从这时开始到1949年,他在香港共为10部影片谱写了20多首插曲,比较流行的有《花样的年华》、《臭虫歌》、《小小洞房》等,影响都不及《夜上海》。: Q# e# U$ E( b+ r2 {
% |+ M) s) f5 Y: r+ q7 ?严折西的电影歌曲已查到的6首中,有3首是名曲――《知音何处寻》、《别走得那么快》,特别是《如果没有你》,白光生前最喜欢这首歌。5 U8 |9 [# A) [+ _# Y9 O. C
9 o2 i8 ^' ?2 `: ^
姚敏1946-1948年只看到他写的6首电影歌曲,最走红的是《墙》,《我是浮萍一片》也比较流行。
3 e# f; u' { m: k
2 E# K! f/ e4 y: N3 I+ I李厚襄1947-1949年写过十几首电影歌曲,走红的是吴莺音演唱的《听我细诉》,白光的《秋夜》和周璇的《陋巷之春》。
& b# |& K2 ?8 s+ `8 I
) g- y7 J2 ]! x6 R0 n+ c# I: z黄贻钧1946-1948年写过近十首电影歌曲,有影响的是《红灯绿酒夜》和《牛背情歌》。
9 J, }: Z5 |; a: l8 N7 D, w5 h( s# _. P
5 Y6 [4 N2 x: t6 B9 \刘如曾1947、1948年写过两首电影歌曲――《晚安曲》和《女神》。
* i, d9 e# j) N+ S) f
7 w7 P+ M: f0 Y, N+ ~" w8 l这些人和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上世纪40年代上海流行歌坛和电影歌曲创作、传播的真实历史情况。
2 Q0 {4 P2 U. L/ |. _' i ~/ w" {/ x3 h
20世纪40年代上半叶是日本侵略者最疯狂地残害中国人民的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有良知的艺术家们都在和人民一起饱受煎熬。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尽管内战又起,艺术家们创作的激情还是有如泉涌般地喷发出来,流行歌曲和电影歌曲的创作、传播,又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 b& n) W/ u8 `, D" V- n
% k( ?2 W- |% y- v' J1 c- C
如何评价40年代,如何评价在“中联”、“华影”的特殊时期风光一时的人,是研究流行音乐史和电影歌曲历史的史学家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陈钢对40年代日本侵略者统治的时期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期,不加区别,在“名典”的“答卷”中,一再说特别是40年代出现的一批作品,才是从农业文化的母体中脱胎而出的城市歌曲;重点则为上海流行文化“兴盛期”的作品。这是对中国流行音乐史的不负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