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词的对仗& z' C; S: |1 z, @# l( w
1 E2 l/ s3 s, C% o" A# P. G 对仗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近体诗的对仗,要求相当严格。例如律诗颔(三、四句)、颈(五、六句)两联必须用对仗——联中两句各字的平仄要相反(这只是大略的说法),词性和意义要大致相同,并且要尽量避免重复字。而词的对仗就不象近体诗那么严格,什么地方用对仗也不那么固定。这是因为词调有上千种,各调的句式不同,就某一个词调说,用不用对仗可以有所限定,而就整个词体说,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一致的要求。 {7 U6 r z2 o$ E
8 w$ u k$ H5 j$ Z( `+ M3 o! ~: ~
词的对仗,有些象散文的对偶,有以下几个特点:
6 E! F* @$ r3 } O. d9 ^
9 A) W; Y! u) G" R (1)同字相对。如:“春到—分,花瘦—分。”(吴文英《一剪梅》)0 h( r1 R; V0 O$ Q2 R( {4 K
! P8 i+ F! t% V/ H- |* C G6 P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n9 i/ I/ k- S+ ^5 u/ z/ |
S0 \0 Z$ d. s2 ~. r G8 j2 \
前者两个“一分”相对,后者两个“头”字相对。
' c9 `7 [# p+ X
! p: m3 H) W% u" R5 Q$ k* b (2)不拘平仄。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 N, v! w6 f) K/ s# ^3 b$ \1 k- |1 p+ R2 L' e! I
“住长江”重出,平仄也全按词谱,不要求相对。(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
! r4 x/ ~9 L2 _& y) T& ]1 f' A* q
0 `0 X5 m: j( l6 O4 ] (3)同韵相对。如:堂阜远,江桥晚。(上片)旗影转,鼙声断。(下片)韵脚“远”、“晚”、“转”、“断”,都是仄声,属于同韵。
9 |. B" v0 U t8 b) c, c2 v8 S- e" o. [6 ^: b# }+ V3 I x
这些对仗的特点,在律诗中,都是不许可的。; R2 R; V: H3 k$ v" o( K
+ i2 D, A8 [+ s 由于词的对仗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就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凡不要求用对仗的句子,如果用了对仗,或是在一般要求用对仗的地方而某词却不用对仗时,这里往往就是作者刻意琢磨,别具匠心之处,特别值得细心品味。% }- q* |1 T6 ^; j8 ~2 _/ ^4 u
* ?" g) ]$ p, M9 H* }1 T
究竟如何对仗,我们在读词,填词时可以注意下达几点:
' ^: s4 U* l4 M, D9 k" E* }4 k: J9 [2 h2 x
第一,凡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时,词人经常运用对仗手法,特别是在两片开头的地方。如晏殊《踏莎行》上下片首二句:
6 _$ J7 u2 d. G) C9 ?- J( a6 ?% }, ~8 H2 P) }7 J1 p, N8 v/ B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衣,香残蕙炷……”1 ?* r7 F' U8 A
7 N% [; x9 p r* T1 C
辛弃疾《西江月》上下片首二句:7 W. u# H# a* n
# O2 X- e* N& D) h9 f# n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 A+ _& w# ?4 L. P/ Y! a4 e: F
1 m# z3 I6 d2 [6 q9 L2 z- z3 k 第二,用与不用对仗, 看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如苏轼《木兰花令》六首,第三、四两句三首用对仗,三首不用对仗。象“园中桃李使君家,城上亭台游客醉”用了对仗,对照而言使醉眼看花的情态更加真切;“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下句把人在寒秋中的感受更逼进了一层,不用对仗,更觉深沉。% N* J$ F4 D2 q# z% S
" i3 M+ r* W7 E% j 第三,有些句子,上句除了开头有个一字逗或两三字顿以外,其余的部分与下一句字数相同,往往也用对仗。这种对仗,有时不限于两句,可以连对三、四句,形成排比句法,气势颇盛。& H2 s2 R5 N' b% L' j. @6 v
- J/ z* G+ q% z2 q+ C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 {( i$ u* q: z. U2 L, |
1 ~3 {7 h$ C! ^/ N/ B; s$ j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秦观《八六子》)( W. q. w* a g% h" }
. q9 u7 y( }+ m5 i5 b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辛弃疾《贺新郎》)
" L$ T2 m9 a) P
7 A3 }9 W5 C( J) w" H8 D
. G" ^" }4 q: k! T七、词的用典" _9 A# w1 Q5 P
) z* S' U) A( b9 Y 词在初登文坛时,带着民歌的质朴气息,写景抒情直抒胸臆,用典较少,清新活泼。入宋以后,词人便以用典作为扩大词的内容、增强词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并逐渐趋向典雅庄重,用典也就越来越多,有的词一篇之中连用七八个、十几个典故或成句;有的词一句之中便包含着两三个典故。如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九十五字中用典十二处,其中“曦发北风凉”一句就连用二典。如光看字面,“在寒冷的北风中晾干头发”原是个很平常的句子。知其典故,情况就不同了。- X0 m: j) }" Y6 Z8 H
0 s9 j2 Q; O0 _, F* t1 e/ a 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关键在于要出自内容,感情的需要,从内心呕出;而不是有意堆砌,以典故遮掩内容的单薄。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很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有时也难免堆砌,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用得圆转,贴切。/ w( G& f4 ~& L2 b- T& r" S7 ?
1 K6 a! g. f$ {: ?8 m/ o 词的用典,从形式上看,可以概括为用事、用诗句、用成句、用诗、用词五种类型。" n6 o: J% n3 S% H
! g E o, v6 ]5 G' m+ [# f
(1)“用事典”:即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句用入词中,以此来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例如辛弃疾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K9 N5 h) K6 D' I1 R
[+ d! \ u6 t.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8 a) [* d" \: H/ P' z" n8 v
5 i9 b9 v! O; E6 @) F 这首词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第一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宋(南朝宋)的刘裕(武帝)的故事。词中概括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第二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文帝)仓猝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元嘉(宋文帝年号)草草,封狼居胥(这又是用汉霍去病北击匈奴,迫至狼居胥山,祭山而归的故事,典中套典),赢得仓黄北顾。”借以表示不赞成韩侂胄的仓猝北伐。第三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可堪回首,佛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行宫后来改为太祖庙,故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最后用了廉颇的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这就叫用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皇的批评,因为不可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辛弃疾词中四个典故都用得贴切、晓畅,是用事的典范。
2 s% `3 N$ i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