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97|回复: 2

[演唱技巧] 合唱指挥的技巧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good 发表于 2015-10-12 14: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章 合唱指挥的技巧5 J# M. `& x! [( ^6 J3 X
一、指挥的基本姿势
+ e" R5 Q3 m5 D0 d  {. f0 T指挥站立要稳,身体有控制的放松,垂肩而立,双脚分开,背部形象舒展、高大,感觉舒适而自然;面部表情丰富而自然;眼睛明亮而富于表达。指挥的双手蕴涵着丰富的合唱艺术语言,每一个动作都表达着一定的意图。手是合唱指挥的主要工具。4 s- E  w4 }; f2 T! ?4 d
手的基本姿势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r1 |3 A5 H6 [
1、常用姿势  手指自然弯曲,掌心向下,形状似放在排球上的感觉。击拍点位于中指的掌指关节处,击拍时手腕一定要保持稳定,千万不能上下摆动。右手掌心永远向着下方、前下方;左手掌心也可向着侧内方、侧内下方及侧内上方,除极特殊需要,掌心不应向正前方。
( `. U9 `0 n* G2、手握空拳  表示强而有力,强收拍时经常使用。+ Q' `/ |, N" _& w& M9 G1 A4 }
3、拇指和食指轻捏,表示弱,弱收拍时也经常使用。
+ a; r. s- n: L, V( E$ S4、手掌自然伸张,表示柔和、抒情。
3 G; ~  ?3 t/ k6 C& N5、左手掌心向侧内方、侧内上方,稍呈紧张状态,表示强而有力。手臂逐渐向上抬起则表示渐强。指挥线条由手来完成,小臂附着于手的运动,大臂则跟随小臂运动。当手向中央收拢时,小臂收回,大臂逐渐靠近身体;手向侧前方运动时,大臂则逐渐离开身体两侧。指挥的基本姿势须结合击拍动作经常练习,是指挥者必不可少的功课。一定要一丝不苟,严格要求。
* J9 X/ W: N* s- ~二、指挥的击拍动作
( d3 V. v, |3 f! m击拍动作是指挥者进行指挥活动最重要的基本动作。这个动作的正确与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指挥工作的成败。击拍动作包括两个部分:
! B; N! p  H- d- P1、击拍  是由肩部发力并带动大臂、小臂,手自上而下的一个击打动作。感觉与拿锤子钉钉子相似。这个动作的最低点力量最大,被指挥理论称为“拍点”。7 M/ v- v% {, _9 O6 p
2、反射  是由击拍后自然产生的一个反弹动作。感觉与击鼓后的反弹动作相似。$ ~/ B3 n& V; v) y; }
认真体会:点前加速、肌肉紧张;点后减速,肌肉放松是掌握击拍动作的要领。8 w* ^' ]) ^0 J) }% H
击拍是指挥的基本功,业余指挥要下一定功夫练习。
7 X- t* ?7 m+ B) Y, j. |' m: E! D三、指挥的击拍技巧
, i: m4 [0 A% Q2 H+ R为了适应音乐速度、力度、情感等不断变化的需要,就要调整击拍与反射角的大小和击拍过程的速度、力度,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击拍技巧类型。一般规律是:快速、跳跃、节奏强的音乐,击拍的速度快、力度大、反射角度小;慢速、柔和、节奏缓和的音乐,击拍的速度慢、力度小反射角度大。基本指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9 x" K' y4 ^# {4 T1 l
1、直线型  击拍线条为自上而下的直线,拍点十分清晰,反射角为锐角,击拍点前后的加速和减速十分明显。直线型是击拍动作的基本形态,多用来表现中速和较快、快、很快速的音乐及非连音、跳音〔顿音、断音〕的唱法。     
; o4 u1 _5 k$ j" ]2、斜线型  击拍线条为斜线,拍点清晰,但反射角不如直线型尖锐,击拍点前后的加速和减速明显。适用于表现适中的速度和力度,以及非连音为主的唱法。' {3 J5 _( `4 `' Q
3、弧线型  反射线条为较大斜线,击拍线与反射线呈弧线连接,拍点只在内心的速度感觉中存在,几乎没有击拍点前后加速和减速的感觉;适合表现慢速、抒情、力度较弱的连音唱法。
, k  m5 C, r3 G6 L指挥法是在指挥者的指挥实践中不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指挥者可在指挥实践中正确、灵活、综合使用和创立不同的指挥方法。
& U) Z% x7 Y( u+ Y  O/ ]四、指挥的动作技巧$ G! e3 |. }6 m. }) L& M
指挥法带有很强的技巧性,学习者必须通过经常、认真地练习方可获得。练习时应注意以下亊项:
) y% w( h& U* m6 K1 B6 E, k2 h1、认真体会有关理论和技术要领;                     
( w' e1 R( K" g2、保持正确的姿势;
6 P- O1 d5 B5 u7 J/ C+ c3、注意双手动作的范围;
0 t/ M( J0 I) E4、手腕支撑着手的动作,不要上下摆动,掌心要始终向下或前下方;
! y& O3 m; [- A6 r8 l9 d5、双臂抬起自然,不要高举在胸前,双臂不要夹紧;9 g! p$ H8 s$ r: G$ j. \# y; ^+ `9 C
6、双肩放松,不可随击拍动作上下耸动;
3 z  ?2 x$ k- A  T& K# R% u+ [! e7、肘部放松、自然下垂,不要夹紧,也不能过分向外撑出;
8 @, b1 V7 f5 t; {  ?' O. a3 Z8、击拍线条要始终在前面的纵平面上,上下左右进行,万万不可挥向合唱团;
* U1 ]: k3 b; Z; r9、基本的击拍练习,是指挥者的必练功课。这种练习简单而枯燥,但必须熟练掌握。9 n4 H2 i8 y0 p0 \$ t
五、设计指挥图式的原则/ A/ C2 q7 i5 \  b
指挥图式是按照节拍的强弱规律设计的,节拍的强弱无非有强拍、次强拍、弱拍三种情况。生活实践告诉我们,自然用力的方向大都是自上而下的,重心向下、离心向上才符合物体运动的力学规律,设计指挥图式也须遵循这个原理。: w* V: m) q+ K! h' ?
    于是,就产生了以下原则:击拍动作方向:强拍由上向下,次强拍由内上向外下,弱拍由外上向内下。反射动作方向:反之。以上是设计指挥图式总的原则。
+ g/ j. l) i% a1 Q    偶而弱拍的方向会和次强拍的方向重叠,虽然方向相同,但线条的长短、拍点的高低是截然不同的。
- E5 u2 a$ A, |" K7 Z4 Y% U& g1、强拍  自上而下的直线;
2 `# p6 m) |4 x3 f" k+ |- F' Z2 J2、次强拍  自上而下由内向外的长斜线;7 R8 X% |6 l6 G7 z5 a
3、弱拍  自上而下向内或向外的短斜线。
$ e, F; f# Q! ~% W反射线总是于击拍线方向相反,并用直线、斜线、弧线使击拍线连结起来。
7 O! Z+ ~  X' u4 ~' L    指挥图式并没有统一规定,也不是每个人的指挥图式都必须完全一样。指挥图式是可以自己设计的,只要符合音乐中节拍的强弱规律,符合物体运动力学原理,遵循指挥图式设计原则,指挥起来舒服、自然就是合理的。
& Z% u2 y4 x+ ]1 K4 n有的合唱指挥在其著作中认为:弱拍是自下而上的托举动作,我是不赞同的。弱拍的击拍怎样托举?不能理解。! l! d6 P( @) v- }
我认为:在基本的指挥图式中,只要是击拍线,无论是强拍、次强拍还是弱拍总的趋势都应是自上而下的。因为击拍动作是需要发力的,只有这样才符合“重心向下”的原理。只是为了区别强拍、次强拍和弱拍,有上下线、上下长斜线和上下短斜线的细微差别。我们知道:反射线总是与击拍线的方向相反的,反射动作是需要放松的,反射线才符合“离心向上”的原理。有一些初学者在指挥过程中,常出现“反拍”现象,就是违背了指挥图式设计原则的原故。
2 b! c1 f7 R' x6 H3 I* ~' V5 O六、常用拍子的指挥图式
: L6 `6 }) }; b' y+ t! c乐曲的拍子有三种:9 J  v: t. ?8 {8 @/ _
1、单拍子: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的二拍子、三拍子。
* h$ L4 Z, P, b) C2、复拍子: 每小节不止一个强拍同类型单拍子的序列。( x, H+ ]9 I+ g( l7 a
3、混合拍子:每小节不止一个强拍不同类型单拍子的序列。* G( k8 s6 |, R2 m  ^
常用基本拍子的指挥图式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其它拍子的图式都由这三种图式演变而成。图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击拍线(实线)、拍点(位于击拍线末端,击拍线与反射线的交汇点)、反射线(虚线)。4 b: ]5 ^2 H# Z& o3 d
1、单拍子
# r+ |7 |; f& h  @5 @6 aa、二拍子  二拍子的乐曲最为常见,指挥图式也是最基本的。常见的拍号有:四二拍、二二拍。/ _1 s/ e. Q- x/ _2 q7 P: r
     图式中,第一拍的拍点在腰带处,第二拍的拍点可稍高。图式均表示右手图式,练习时,可用双手同向3 v0 z; @2 ^- Q% X% Y; s# q
     对称进行。
& t; X6 E0 T4 T! xb、三拍子  常见的拍号有:四三拍、八三拍、
/ K  k6 x& Z9 @4 V6 {) |& e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楼主| good 发表于 2015-10-12 14: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2、复拍子
& p0 e8 D' G( z  t- B# Y复拍子的图式不能用重复的单拍子的图式来表示,如:四拍子图式并不是两个二拍子图式的重复。因为,复拍子的每一小节中只有一个强拍,如果用两个二拍子的图式来表示,就出现了两个强拍的情况,会影响作品表现上的平稳、连贯,甚至会使人弄不清拍子的具体位置,而使演唱出现混乱。
! W) a  h7 ^/ ?) K' [a、四拍子  由(2+2)组合而成。每小节有四拍,第一拍为强拍,第三拍为次强拍,其它为为弱拍。常见的拍号有:四、四拍。
: Q2 K1 y! M( g/ V% z/ x& b0 F5 J" tb、六拍子  由(3+3)组合而成。每小节有六拍,第一拍为强拍,第四拍为次强拍,其它为弱拍。常见的拍号有:八六拍、四六拍。
$ Z' N0 C6 D0 v- i4 Gc、九拍子  由(3+3+3)组合而成。每小节有九拍。9 ?) z1 e$ c$ m" }) n! h
第一拍为强拍,第四拍、第七拍为次强拍,其它为弱拍。常见的拍号有:八、九拍。
  |& o( ~5 f3 c6 G8 t. fd、十二拍子  由(3+3+3+3)组合而成。每小节有十二拍,
  M5 M1 Z% `4 L( ~6 Y  v  k第一拍为强拍,第四拍、第七拍、第十拍为次强拍,其它为弱拍。常见的拍号有:八、十二拍( l. B+ i4 z  w5 D" _, P4 p
复拍子中的六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等,由于强拍出现的周期较长,前进的动力受到缓冲,所以乐曲多为较慢的速度,常表现平静、柔和、抒情的情绪,指挥线条也要平稳、连贯。如果乐曲的速度较快,指挥图式则要简化。图式的简化将在以后的内容中介绍。
8 R8 L/ X8 ~; Q3、、混合拍子
8 ^6 ?7 S' {6 @2 S- E0 C( Ba、五拍子  由(2+3)或(3+2)组合而成。每小节第一拍为强拍,下一个重音为次强拍,其它为弱拍。常见的拍号有:四、五拍。4 S. ]( n8 u( O2 y6 `4 l
b、七拍子  由(2+2+3)或(2+3+2)或(3+2+2)组合而成。从混合拍子的定义来看,七拍子不会是(3+4)或(4+3)的结构,明确了七拍子的拍子结构,才能正确的设计出七拍子的指挥图式。每小节有一个强拍,两个次强拍,其它为弱拍。常见的拍号有:四、七拍。
1 E7 T. e) D9 G9 O' l七、起 拍" \: P( C( i8 V! c# [; {
起拍是指挥的第一个动作,是指示伴奏或合唱团从预备至开始的指挥过程。在起拍动作中,要暗示合唱歌曲开始时的速度、力度和基本情感。因此,起拍是指挥的一个重要步骤。起拍动作包含三个部分:
2 i) r! {/ f* ?7 ?7 y0 O/ V1、预备
1 H* ~- r$ T  y/ W$ d1 G' L: Q眼睛首先环视合唱团,以集中合唱团员的注意力,面部表情坚定而自信,眼睛里充满着合唱作品中的情感和对合唱团成功演唱的期待。双手缓缓抬起并回落,回落后要保持相对稳定、静止状态。右手稍高,双手距离约二十公分,高度在胸部以下。肩部和手臂放松、自然。
0 x* o# E5 E0 H3 x/ N    如果合唱有前奏,伴奏是钢琴一件乐器,可只用右手做预备动作,左手则在引进合唱时加入指挥动作。如果伴奏是一个较大的乐队,则需要双手做预备动作。指挥在排练时,不要养成在预备动作中讲话的不良习惯。因为,指挥在做了预备动作后,合唱团员注意力都处在高度集中的状态,随时准备吸气演唱,预备时间过长就会使大家松懈。久而久之,预备动作会失去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8 o, M# V% W3 N. h+ x2、吸气# v1 q, q2 Z, a$ [
吸气是起拍过程中关键的动作。它的动作要领是:吸气前的预备动作双手必须是静止状态,位置在起拍前一拍的拍点上。然后明确、果断地做出吸气动作,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吸气动作实际上就是已经练习过的反射动作。指挥在做吸气动作的同时,自己也要和合唱团一起吸气。吸气是合唱作品的一部分。因此,吸气的速度应和歌曲的速度、律动一致。吸气动作开始于起唱前一拍的拍点并与起拍动作相连,吸气动作的方向一定要准确。否则,就不能正确联结到指挥图式中起唱的第一拍而导致混乱,吸气与起拍是一个连续动作的两个部分。
/ I  y6 M4 |4 p, p- ]8 i% A# O3、起拍- ^6 x  O2 g1 l; q) m0 m
吸气之后击出的第一拍称起拍,并从这一拍开始进入指挥图式,合唱团在拍点上进入演唱。
9 ^. S3 {  W# N7 s+ K由于歌曲开始拍可以处在小节内的不同位置,所以,又有正规节奏起拍和非正规节奏起拍之分。正规节奏起拍:即在小节线后第一拍、强拍处起拍;非正规节奏起拍:是指在非强拍处起拍。无论哪种起拍,预备动作总是在图式前一拍的拍点后,吸气动作则是在这一拍反射线上。起拍就是合唱作品的第一拍,第一个音符要在拍点上唱出。
2 d8 l) h5 m3 F: G2 D9 c6 F下面说明几种常见的起拍图式:( E" Y! X# N; h# r
强拍起拍# P  w9 D- D0 a
进行曲、欢快情绪的起拍:动作要干脆、有力。拍点清晰,反射动作轻快。; i* O( F1 G6 [
抒情曲、委婉情绪的起拍:动作要柔和、连贯。拍点清楚,反射动作缓慢。
+ @3 H0 `4 t9 q# v3 b( ub、弱拍起拍( A  t( A" [0 Y4 [9 Z: l
c、分割拍起拍:即单位拍的后半拍。
: a  U, u1 n( N9 ~, F8 t( K" s( h分割拍起拍的指挥图式与以上图式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整拍起拍时,吸气在指挥吸气动作的同时进行,起唱在击拍点上;分割拍的起拍时,吸气在拍点后的前半拍进行,起唱则在后半拍。指挥要特别注意的是:分割拍起拍的吸气动作,要分成两个部分进行:
; i1 ]/ \, v5 I" N+ w1、把原来的吸气动作做为吸气的预备动作;
4 t3 v! ~) w% S- i2 n9 `# {: U2、把原来的击拍动作想像成吸气动作。起拍时,吸气预备动作的范围和力度一定要小于吸气动作。
1 k! X. }% u3 j& {$ s八、收  拍" j  w5 `+ Z( s
收拍是指挥一首合唱作品的最后一个动作,与起拍有着同样的重要作用。有时,合唱作品的结束给人留下的印象,比开始还要深刻,它表现了音乐形象的完整性。指挥的收拍动作,一定要把合唱作品的意境演绎得尽善尽美,切不可草率从亊。8 t' x: x0 I  |4 L7 V/ B6 G" H. ~0 e
收拍动作包括两个部分:# ~7 f! ^- g" Z; T, @
1、预备/ \# x3 X& V& {" O/ `3 `% f! V. [
这个动作与起拍的吸气动作相同,在歌曲最后一拍的反射线上,只是稍快、稍高于正常的反射线。预备动作的大小,要根据作品结束时的意境、情感、速度、力度而定。预备与收拍同样是一个连续动作的两个部分。& J  z" T0 M2 G+ U) W- A4 n% X
2、收拍" V9 J4 K9 G0 v( ~' |
这个动作指示着合唱团声音的停止,收拍动作的设计也要根据作品结束时的意境、情感、速度、力度而定,并无像“标准件”一样的统一规定。0 ~7 Y: ^+ }5 w6 E5 O6 z
    收拍点理论上总是在结束拍下一拍开始的地方,这样才能准确表达作曲者作品结束时的意图。收拍点要清晰。由于歌曲结束拍的时值、速度、力度和情感表现不同,收拍动作也有所不同。强而有力的收拍,可以在收拍点上有力的握拳,从指挥正常手形到握拳至收拍点,要有一个自上而下、小而有力的回落过程,来表示合唱作品的力量。短促而跳跃的收拍,可单用右手,预备动作后由外上向内里再向外划一小圈,收拍点只需用拇指与食指轻轻一捏。渐强、延长的收拍,右手在延长拍上做保持动作,左手上举暗示渐强,延长结束前双手做较大的预备和握拳收拍动作。关于延长记号的时值,很多人主张延长原音符时值的一倍,并严格按拍进行的观点我是不赞成的。音乐理论这样定义延长记号:可按作品风格、演唱者的意愿任意延长。因此,我认为:1、只延长原音符时值的一倍是不妥的;2、延长中不应有以拍为单位的节奏感。如果规定时值并带有节奏感,就与“任意延长”相悖了。渐弱、延长的收拍,右手在延长拍上做保持动作,左手下拉暗示渐弱,延长结束前双手做较小的预备划圈后拇指与食指相捏收拍。( E( n2 N6 k; r2 O
    收拍动作,不是几个模式可以概括的,要靠指挥者在指挥实践中细心体会并精心设计。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收拍不同于起拍。起拍是从无声到有声,情感从自然到投入;收拍所停止的音乐,虽然是声音停了、但合唱团员的表情、指挥的姿势、合唱作品的意境不要变化,而使听众的思绪继续遐想。收拍后指挥要保持静止状态片刻,再慢慢放松,从作品的意境中出来。4 D9 H+ v: R! o6 r
九、长音、切分、附点节奏的指挥方法# Q. F7 `/ Q; V7 h$ J7 ]
长时值或带有延长记号的音,左手通常以保持动作表示,右手长音时正常击拍,延长音则与左手共同保持。
, a1 `6 [2 L/ p+ ?3 t; x& P保持动作:是指手停在击拍点上。这时手部肌肉稍感紧张,在所保持音最后一拍的反射动作突然放松,预示下一拍的进入。: x# Y1 M+ `( m1 A  _4 H
1、长音  保持动作适用于长音。1 C) |9 @9 P8 U0 e9 {  v
2、切分节奏  切分节奏的击拍,也可以采用保持动作,这里的保持是瞬间的。在切分音上保持时,小臂和手在反射动作中,有瞬间的保持并使肌肉紧张,这时的反射线比正常的长些。
/ z; R5 M0 B  `0 W% K2 c3、附点节奏  附点节奏的击拍,也可以采用保持动作。这里的保持是短暂的、瞬间的。      
- g5 I5 Y/ S+ H" {十、呼吸与休止指挥方法3 B, c6 n2 F; N% D+ {4 H* j2 J. w& B
呼吸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不仅仅只是歌唱中的换气,还起着音乐的分句和感情表达的重要作用。作曲者并非都把它明确的标记在乐谱上,需要指挥来设计和安排。
: B" a: p2 T7 V( I! \; V+ X休止是音乐进行当中的停顿,有长有短,是节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音乐的表现手段之一。作曲者大都在乐谱上明显标记,指挥要用动作传达给合唱团员。: i0 V0 u3 \. P& c
休止时,往往可以安排呼吸,但呼吸并非都在休止时进行,常常需要指挥在动作上明确提示呼吸,但也不是每次呼吸都在指挥提示下进行。$ [; ~% ?4 K) N3 F; A5 P+ W1 d
1、呼吸
2 Y5 u8 i# ]/ g4 `( K+ f6 @: f& K9 Z! J合唱的呼吸,犹如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一样,是指挥不可忽视的。音乐中如果没有恰如其分的呼吸(分句),不仅给演唱者带来演唱上的困难,也会影响音乐形象的刻划而使听众感觉不完美。
6 i  p7 V3 `4 P" H& ]. R( @指挥提示吸气的动作与起拍动作中的吸气相同,只是在乐句间进行。4 @' i- g4 \" Q$ _: C
在合唱的声部进出时,吸气动作也可包含“连收兼吸”的用意,它是指挥常用的一种方法。
" p# y4 M: y$ m2 e4 U5 E2、休止
$ y4 T; @/ D" H7 f3 ]2 `' a音乐中的休止符,表示声音到这里有节奏地中断。休止符是组织节奏的一种手段,此时虽然歌声有短暂的停顿,但音乐实际上还在进行,所以指挥也要准确地予以提示。" X5 P( O: c7 G4 b* v; _; B2 I1 U
a、一拍以上的休止. o( j0 \9 u9 V* j; N  a- d
这时要在休止处收拍,可连吸带收。! S! X) p/ [" m: V! P
b、一拍及一拍以下的休止3 s4 }' x' K% s, ]5 X
如果休止符恰在分句处,指挥要在休止符上提示吸气;休止符不在分句处,击拍正常进行。! T) ]6 f9 W  @8 A, }0 \: `6 C
十一、合拍与分拍的指挥方法
+ Z/ i. K0 u+ j/ ]( I& D前面已知的指挥图式,是在适中的速度下应用的。根据音乐速度的变化,在很快或很慢的作品中,指挥图式可以进行简化或细分。- [7 s# `9 N5 a
1、合拍
6 f& H7 p3 Z, f+ c合拍是指对基本指挥图式的简化。合拍的原则是:每小节只击出强拍、次强拍。如此,二拍子、三拍子就简化成一拍子,1 N2 O& }2 G  F( I) ~8 v: `* C, x
四拍子、六拍子可以简化成二拍子,九拍子则简化成三拍子,拍子简化后避免了繁琐的图式和复杂的击拍动作。重要的是合拍指挥动作更有利于合唱作品的表现,尤其是单位拍小于四分音符、较快速的作品。
6 R, B  l3 C8 R也可以把每两小节视为二拍子,用二拍子指挥图式。
9 ^2 G3 o) b0 W  c并不是每个作品从头至尾都可以单一组合,需要指挥从语句和旋律结构上精心设计,做出正确组合。% y) c9 M2 s9 m0 n$ H& ]* a
2、分拍
/ F# t  C0 j0 {分拍是指将基本图式中的基本拍细分。细分的原则是:在保持原指挥图式的前提下,将一拍分为两拍进行。通常在慢速的作品中应用。
8 ]: [5 O- l/ ?: s+ u- s/ A; y有时歌曲速度较大幅度渐慢时,也可灵活使用分拍的指挥法。很多作品终止时,往往渐慢结束,也可局部采用拍细分的指挥法。) H1 q# g! Z& N- M9 r
合拍与分拍的指挥方法,可以独立、综合、整体、局部使用,指挥者可根据具体作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 F- Y, m9 J9 S% v9 |2 n( k+ r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楼主| good 发表于 2015-10-12 14: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力度与速度的指挥方法7 H  [! ]- d2 T7 e5 S9 s
1、力度的对比
* Z1 h* m1 U; R/ L% F1 Q/ g6 t8 W力度的变化是合唱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力度的对比,可以使作品的风格、意境、情感、色彩更好地演绎。& [0 x: W; {7 }, S% `5 b: Z; v
指挥对力度变化的提示,主要靠动作的大小和手臂肌肉的紧张度来实现。
2 u- w# {" r  qa、指挥动作的范围
% V+ R" G, }4 ^# i$ C7 d一般的规律是:弱时,手臂动作幅度小、位置低;强时,手臂动作幅度大、位置高。指挥动作的范围:高至眉,低至腰。渐强、渐弱的变化,指挥用手上举与下拉的动作来暗示。
# o+ ^* p8 k2 s  ]b、指挥动作的紧张度
) L" w& p! N$ S3 F' v  }一般的规律是:弱时,手臂肌肉松弛,但不能松懈,要有一定的负重感觉;强时,手臂肌肉紧张,但不要僵硬,要有较强的负重感觉。渐弱时,手臂肌肉由紧张变为松弛,负重的感觉逐渐减小。渐强时,手臂肌肉由松弛变为紧张,负重的感觉逐渐加大。特强时,可握空拳表示;很弱时,可仅用手指的细微动作表示。
- P( s& p% G! N& Y' `2、速度的对比# d! B* j. V/ F+ U5 _
速度的变化也是合唱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作曲者一般都对作品的速度给予明确的标记,指挥者也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速度做出相应的处理。速度变化时,指挥应注意做到:a、预示清晰,以使合唱团一目了然、心中有数。b、击拍果断,以使合唱团统一速度、完美演唱。
9 S0 S- `7 Z( S2 c2 U2 `十三、指挥双手的分工; \  ]& s( T+ t' o: o
指挥击拍基本动作的练习,大都是双手对称的同步动作,这在指挥者开始学习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指挥者提高自己的指挥水平时,一定要掌握双手分工的指挥技巧。- b( h; }, @6 N; y2 j/ E" t. w
指挥的工作早已不仅仅是“打拍子”的概念了。指挥是通过击拍的方式来指示节拍、节奏、速度和力度;同时,还要启发和带动合唱团演唱时的情感、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刻划作品的意境。因此,双手分工,各负其责就成为指挥工作的必然选择。$ |% Q) J" L: |& Y) X
法国当今著名合唱指挥大师贝赫纳,在2002年赴我国开办合唱指挥大师班时,谈到指挥双手的意义时说:“在合唱艺术的世界里,指挥的左手是天、右手是地。”指挥的双手间蕴涵着整个合唱艺术的天地。他以大师的思维,形象、深刻、精辟、准确的定义了指挥双手的作用,使人敬佩至极。
( l( R; c# P# O" W双手具体的分工大至是:! v8 p1 w% w2 n8 ^
1、右手  主要担负着指挥图式的击拍动作,并通过图式的线条和准确的拍点,来提示合唱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大家知道这些都是合唱音乐的基本要素,我想,这也就是贝赫纳大师把右手比喻成大地的缘故吧。
/ Q/ X* ]' Z& o$ R; P) g2、左手  则主要负责提示合唱音乐旋律线条的起伏、情感的抑扬、声音的刚柔、音量的大小、音色的明暗等。这是一片合唱艺术可以创造、想象的天空。- ?6 j2 `; Q8 g3 k' Y
指挥的双手在指挥活动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如:指挥图式的击拍、声部的进出等,是双手都可以参与的。4 |+ L- R. g& D& m
指挥的工作除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性动作外,更重要的是:意境、情感、速度、力度、呼吸及唱法上关键性的预示,而这种预示能力大小,是衡量一个指挥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 ]$ G5 o  W7 N# h! K& Q; u& K$ |4 a    指挥在合唱艺术的天地中是自由的,指挥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冲破禁锢,创立有自己特色的指挥艺术风格,这应该是合唱指挥者毕生的追求。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0-18 20:27 , Processed in 0.133784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