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合唱指挥的技巧2 w7 z3 L) L1 X" {# x- R* s3 H
一、指挥的基本姿势
. A1 k; r W% u1 x* Q" B指挥站立要稳,身体有控制的放松,垂肩而立,双脚分开,背部形象舒展、高大,感觉舒适而自然;面部表情丰富而自然;眼睛明亮而富于表达。指挥的双手蕴涵着丰富的合唱艺术语言,每一个动作都表达着一定的意图。手是合唱指挥的主要工具。
7 ~) Q! p& N1 p手的基本姿势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E) k8 `* `% x# Y4 b9 H
1、常用姿势 手指自然弯曲,掌心向下,形状似放在排球上的感觉。击拍点位于中指的掌指关节处,击拍时手腕一定要保持稳定,千万不能上下摆动。右手掌心永远向着下方、前下方;左手掌心也可向着侧内方、侧内下方及侧内上方,除极特殊需要,掌心不应向正前方。( S* n: C% D, j. J. F
2、手握空拳 表示强而有力,强收拍时经常使用。
6 y! N4 E* x7 w% \3、拇指和食指轻捏,表示弱,弱收拍时也经常使用。
/ x) \, ~2 Y9 y# o* V) B( r- @4、手掌自然伸张,表示柔和、抒情。
6 ~6 d! @3 \1 M; r) I5、左手掌心向侧内方、侧内上方,稍呈紧张状态,表示强而有力。手臂逐渐向上抬起则表示渐强。指挥线条由手来完成,小臂附着于手的运动,大臂则跟随小臂运动。当手向中央收拢时,小臂收回,大臂逐渐靠近身体;手向侧前方运动时,大臂则逐渐离开身体两侧。指挥的基本姿势须结合击拍动作经常练习,是指挥者必不可少的功课。一定要一丝不苟,严格要求。
4 y( |' k! }2 r+ n a二、指挥的击拍动作8 C+ C X5 A4 J0 [% z4 y
击拍动作是指挥者进行指挥活动最重要的基本动作。这个动作的正确与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指挥工作的成败。击拍动作包括两个部分:; I, F% E( |- E0 }6 D% }
1、击拍 是由肩部发力并带动大臂、小臂,手自上而下的一个击打动作。感觉与拿锤子钉钉子相似。这个动作的最低点力量最大,被指挥理论称为“拍点”。
2 s4 J2 Q( A2 j2、反射 是由击拍后自然产生的一个反弹动作。感觉与击鼓后的反弹动作相似。- e: [, B0 u5 [, Z
认真体会:点前加速、肌肉紧张;点后减速,肌肉放松是掌握击拍动作的要领。
5 K8 [* Z+ u+ c- J击拍是指挥的基本功,业余指挥要下一定功夫练习。
5 ]% H4 @7 t6 R/ P9 g三、指挥的击拍技巧! P$ O: ~/ _; s, K8 j1 }+ G0 t, R& |
为了适应音乐速度、力度、情感等不断变化的需要,就要调整击拍与反射角的大小和击拍过程的速度、力度,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击拍技巧类型。一般规律是:快速、跳跃、节奏强的音乐,击拍的速度快、力度大、反射角度小;慢速、柔和、节奏缓和的音乐,击拍的速度慢、力度小反射角度大。基本指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 ?6 Q' R9 }8 h' f# c3 s+ O1、直线型 击拍线条为自上而下的直线,拍点十分清晰,反射角为锐角,击拍点前后的加速和减速十分明显。直线型是击拍动作的基本形态,多用来表现中速和较快、快、很快速的音乐及非连音、跳音〔顿音、断音〕的唱法。
, |# f0 c1 z, i# c# L2、斜线型 击拍线条为斜线,拍点清晰,但反射角不如直线型尖锐,击拍点前后的加速和减速明显。适用于表现适中的速度和力度,以及非连音为主的唱法。7 A8 V0 V0 d' A$ O7 z" ^/ }9 q
3、弧线型 反射线条为较大斜线,击拍线与反射线呈弧线连接,拍点只在内心的速度感觉中存在,几乎没有击拍点前后加速和减速的感觉;适合表现慢速、抒情、力度较弱的连音唱法。! } X* `3 r1 R& W
指挥法是在指挥者的指挥实践中不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指挥者可在指挥实践中正确、灵活、综合使用和创立不同的指挥方法。- f6 D2 B" j% ^- h+ n
四、指挥的动作技巧; P/ O! I( \4 d+ M+ r2 Q7 n# }- C
指挥法带有很强的技巧性,学习者必须通过经常、认真地练习方可获得。练习时应注意以下亊项:$ T1 a) I7 d! n X5 ^5 o' G. u/ X3 d
1、认真体会有关理论和技术要领;
6 F$ k0 S# j* a3 P: x" \2 y" @2、保持正确的姿势;( u; R2 k* D, N- W! x
3、注意双手动作的范围;+ n/ S& O$ s& Q" L. o8 r$ J
4、手腕支撑着手的动作,不要上下摆动,掌心要始终向下或前下方;
0 i/ I V& F3 w" R' S4 d5、双臂抬起自然,不要高举在胸前,双臂不要夹紧;
; ]& v! e, v& v: z) T: W6、双肩放松,不可随击拍动作上下耸动;
- K; C& O: H- G4 L7、肘部放松、自然下垂,不要夹紧,也不能过分向外撑出;+ W1 O/ G4 z1 M8 Q W' t
8、击拍线条要始终在前面的纵平面上,上下左右进行,万万不可挥向合唱团; d. S2 T. C; t1 T1 W
9、基本的击拍练习,是指挥者的必练功课。这种练习简单而枯燥,但必须熟练掌握。+ y# c3 a' V; `! _
五、设计指挥图式的原则: q6 {& H) }( p* x3 u( \# Q
指挥图式是按照节拍的强弱规律设计的,节拍的强弱无非有强拍、次强拍、弱拍三种情况。生活实践告诉我们,自然用力的方向大都是自上而下的,重心向下、离心向上才符合物体运动的力学规律,设计指挥图式也须遵循这个原理。
) z' G% @, _ M' X 于是,就产生了以下原则:击拍动作方向:强拍由上向下,次强拍由内上向外下,弱拍由外上向内下。反射动作方向:反之。以上是设计指挥图式总的原则。
$ U9 `, L7 i. U3 G: f; U. p' l9 L 偶而弱拍的方向会和次强拍的方向重叠,虽然方向相同,但线条的长短、拍点的高低是截然不同的。: w5 }; y+ Z4 `0 a6 C5 n* h
1、强拍 自上而下的直线;
, B+ F1 T0 m, c; P4 z2、次强拍 自上而下由内向外的长斜线;
5 q0 _4 v# K% P* K* j8 [& V" i3、弱拍 自上而下向内或向外的短斜线。
" G) g/ a G, t" |' j$ ^+ K% X% |反射线总是于击拍线方向相反,并用直线、斜线、弧线使击拍线连结起来。
: e6 g. Q) W% J3 x: C; o( n! X 指挥图式并没有统一规定,也不是每个人的指挥图式都必须完全一样。指挥图式是可以自己设计的,只要符合音乐中节拍的强弱规律,符合物体运动力学原理,遵循指挥图式设计原则,指挥起来舒服、自然就是合理的。: K/ c7 V2 N0 A: P+ ]0 U
有的合唱指挥在其著作中认为:弱拍是自下而上的托举动作,我是不赞同的。弱拍的击拍怎样托举?不能理解。
) \/ ]+ d' d; T% @我认为:在基本的指挥图式中,只要是击拍线,无论是强拍、次强拍还是弱拍总的趋势都应是自上而下的。因为击拍动作是需要发力的,只有这样才符合“重心向下”的原理。只是为了区别强拍、次强拍和弱拍,有上下线、上下长斜线和上下短斜线的细微差别。我们知道:反射线总是与击拍线的方向相反的,反射动作是需要放松的,反射线才符合“离心向上”的原理。有一些初学者在指挥过程中,常出现“反拍”现象,就是违背了指挥图式设计原则的原故。6 b* |3 c2 N1 w3 B
六、常用拍子的指挥图式
" A% n* K5 {, T# O5 F+ ?乐曲的拍子有三种:
. n/ W1 q1 c. [1、单拍子: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的二拍子、三拍子。 V" G o1 f" J# H2 Z2 Y
2、复拍子: 每小节不止一个强拍同类型单拍子的序列。3 s5 m! j3 e; w4 s# ^" @+ v
3、混合拍子:每小节不止一个强拍不同类型单拍子的序列。
4 g# K8 J0 i" _: E4 e/ R常用基本拍子的指挥图式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其它拍子的图式都由这三种图式演变而成。图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击拍线(实线)、拍点(位于击拍线末端,击拍线与反射线的交汇点)、反射线(虚线)。8 _" j4 W! o# ^; V' d( N0 s0 f
1、单拍子
- u4 U1 |' n8 Y# X5 P/ d; f1 Ba、二拍子 二拍子的乐曲最为常见,指挥图式也是最基本的。常见的拍号有:四二拍、二二拍。
. M% { x1 L+ O4 H+ M 图式中,第一拍的拍点在腰带处,第二拍的拍点可稍高。图式均表示右手图式,练习时,可用双手同向6 Y- g- ^, l$ u3 U; R
对称进行。4 g$ a" F8 u# ^; r$ K
b、三拍子 常见的拍号有:四三拍、八三拍、
^- V2 J9 \( R* ]# @-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