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Y7 M6 w* ~% e2 B# T: n 《喜马拉雅之光》《大地之歌》《最后的乐园》……一曲曲散发着浓郁中国韵味的音乐时而流利酣畅,时而清扬婉转,就像在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叶小钢的音乐喜欢调用中国传统元素,他说,他的根在这里,脚下的土地是他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a% |$ |# M j+ A$ {! k
6 L" A; y* a7 O& g
有人听过他的《喜马拉雅之光》后说,仿佛看到了冰峰和圣湖。为了寻找真正的天籁之音,他曾五进西藏。“我从1985年就开始做西藏题材的音乐作品,西藏之美是没有到过那里的人永远无法想象的。”叶小钢说。
6 H- B6 m. R! B) }
% l$ A: U' B, _& p0 S) ]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叶小钢开始给影视剧配乐。同剧组一起出外景是采风的好机会,对于在乡野山间放逐心灵,他乐此不疲。跟《玉观音》剧组去中缅边境时,他的灵感不断迸发;和解放军战士一起到抗洪第一线,他更是身穿迷彩服跃入洪水中,这样特殊的人生经历后来被写进《惊涛骇浪》。, _5 O2 [4 o* h: m$ F
1 e0 `' S2 d3 }7 s
走遍大江南北,叶小钢带回了无数流淌在人们心底的旋律:1996年,他创作的电影音乐《人约黄昏》获上海东方电视台颁发的“最佳电影音乐奖”;1998年,电影音乐《半生缘》获香港第十七届电影金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提名奖;2012年,凭借大型交响史诗《喜马拉雅之光》,他获得第88届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作曲大奖……
% C0 M; r' c2 D+ G- W/ h8 ~5 m4 k2 T( k. U6 O8 Q
多年行走于山川江河之间,叶小钢的音乐视野不断拓宽,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一份牵挂。他在湖北走过好几次,也哭了好多次。在小三峡的浅水湾里,他遇见许多小孩泡在水里唱歌,边唱歌边收钱交学费。看到这一情景,他的心一下子紧起来,眼泪夺眶而出。还有一次,他在火车上遇到几位学习音乐的学生,都来自贵州贫困地区,“带队老师认出了我,希望我给这些学音乐的穷孩子签名留念,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把自己关在厕所里任眼泪哗哗地往下淌”。
' }7 b9 E/ r2 H' P; Z( h! g( C$ N! K: |2 m! F2 @1 n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叶小钢提出倡议:“号召广大作曲家和有识之士,为全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写10000首校歌。”随后,他率领中央音乐学院[微博]的师生来到甘肃临洮县二中实施“送校歌计划”。
. ]2 e- O# I! D, A/ K8 k6 H0 E! }' [3 n, ?' B1 X* _
叶小钢认为:“孩子们不光需要校歌,还需要文化熏陶。”尽管生活条件艰苦贫困,但孩子们唱起歌时愉快的表情,让音乐家为之动容,也让他们对中国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t" j! I6 V: t4 {
3 M, b+ A$ k9 h2 x: a4 Y 叶小钢认为,只有加强美育教育、形象思维的教育,才能更多激发孩子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他希望自己的音乐美丽、美好、高质、天真、励志;能滤去世界的尘埃,给予人坚定的信心,和面对世界的从容与宽厚。这种状态,需要时间与磨砺,更需要脚下这片土地的浸润和滋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