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丽君于1973年加盟日本宝丽多唱片唱片公司,开始了自己在日本歌坛的发展,1974年 以一曲《空港》当选1974年日本“最佳新人歌星赏”,成为继翁倩玉、陈美玲 、欧阳菲菲之后 又一位在日本取得成功的华语歌手。1975年邓丽君以翻唱日本歌坛流行歌曲为内容由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推出《岛国之情歌——再见!我的爱人》获得成功,之后连续推出《岛国之情歌》系列唱片共8张唱片,成为邓丽君歌唱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系列唱片,邓丽君一生中的众多金曲均出自这一系列唱片,1977年12月发行的《香港之恋》是这一系列唱片 的第4 辑,这一系列唱片共96首歌曲,其中翻唱日本歌曲超过80首,但在这张《香港之恋》中,唯一一首非翻唱日本歌曲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却成为邓丽君一生的最重要代表作品,也是华语流行音乐史最具经典意义的歌曲。这首歌曲由孙仪填词,翁清溪作曲,歌曲的首唱是陈芬兰,但经过邓丽君的演唱,才让它红遍了华人世界。歌曲那含蓄地传递爱情的方式和婉约的情怀具有典型的中国气质,邓丽君的演唱意蕴悠长而令人陶醉,成为中国人心底永远的记忆。在台湾票选百年十大流行曲的评选中。它名列第一,在香港评选20世纪百年十大金曲中,它得票同样名列第一,而在大陆,《月亮代表我的心》让邓丽君迷倒了整整一代人,邓丽君的歌声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唱片中另外一首经典之作是《小村之恋》,它将日式流行歌曲的细腻和唯美充分 展示出来,歌曲表达出对于故乡的深深思恋,情意深长,这首歌曲入选首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成为当年唯一一首获奖的国语歌曲,邓丽君也成为第一位在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中获奖的台湾歌手,而唱片中其他的歌曲如《香港之夜》、《你我相伴左右》、《谢谢你常记得我》等歌曲也优美动听,这张唱片取得了白金唱片的销量,使邓丽君成为当时在香港发展最为成功的台湾歌手。
. h6 d3 b3 }+ @ 唱片曲目:4 Y. f b8 t3 {) k
01 你在日落深处等我★ |, }- w2 s6 v9 E9 m2 N
02 捉泥鳅★
! P. D3 K8 N8 [% z3 a" P; Z 03 你来* ^- _; U: j; S' P6 P
04 喜只喜的今宵夜
% ~1 ?5 ?' `8 |6 H 05 把握现在% p; s5 G! c. h" S; Y8 _$ p! w7 l
06 短歌
6 |6 \; b3 c/ K, H2 S2 y, } x9 E 07 成长(悟于十九)★
' A& Q r1 X4 X$ L 08 看我!听我!5 Y2 N$ R- {2 F
09 枫桥夜泊
7 F8 |6 `2 x" r 10 风筝2 s4 R. h5 |& n5 F0 E# \0 _
11 钗头凤
( a9 N ^ [( L: b' H 12 你是否珍惜
' c$ g6 G* u4 w9 s+ |" Z8 i 唱片曲目: }/ m) {2 q( ^- }* J; n8 A7 g" H' v
01.赤足走在田埂上★
5 \# \, ]4 J0 ^6 ]9 w9 q 02.让我轻轻的告诉你★
5 R. r8 G3 ~! S( u& W& d; z 03.苏花道上(家书)4 U& m4 e& n, u# F& b! J8 C9 |
04.无题5 I5 t2 y/ Z3 N; m3 x/ T7 j. Z
05.乡间的小路& m# D7 \9 _1 L0 `7 _8 {) K
06.山水寄情
- s; O$ i9 V5 `' s0 r 07.早安太阳: D5 o0 Y1 ]! }
08.踏着夕阳归去★5 p+ ~1 X: J2 j6 D. n9 k/ Q' i
09.思念总在分手后★- Q6 D' q K/ t6 K5 U
10.小蚂蚁0 d& r y+ I7 I2 ?4 a Z% l
11.小村的故事
9 ^$ T2 x* [' B/ ~6 k5 |! g3 F Z 12.乡居记趣6 D* a( k4 F7 j. ?' g& X+ ?
台湾校园歌曲分为“新格派”和“海山派”两种流派,叶佳修属海山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乡村风格”在这张专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 T3 V8 \- |3 p# e% w! H! {
2 d4 \5 s9 p* d, \6 M- z0 P 又是一位潜藏在许多人记忆深处的音乐人,台湾歌坛“校园民歌”的代表人物,叶佳修的创作清新质朴,充满田园情调且易学易唱,如果当时有卡拉OK的话,相信他这张专辑中的大部分歌曲都是在歌厅演唱的必选曲目。叶佳修不是一位深刻的创作人,但却是一位绝对值得纪念的音乐人。
6 |& o- {4 _( n6 s, ]7 L4 `
+ z9 v, s& t( w f0 X6 [$ ]; [ 我喜欢那些老歌,聆听它们犹如面对自己少年时代的知友,虽久不谋面,却默契如故,聆听它们常使我有一种往日重现的微妙感受——那一段如梦似幻的青春时光。我一直觉得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是由罗大佑,叶佳修和邓丽君们组成的,正如同我的黄金时代也是由他们组成的一样。今天的流行歌曲却有点象是噪音,它根本就无视人类心灵的微妙感受,歌者与听者之间心灵的交流不见了,只剩下感官的发泄,声嘶力竭之后简直就是一无所有。还是坐下来听听自己的老歌吧。在那样柔声曼语,如泣如诉之中,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是一个冬日的黄昏,小雪花沸沸扬扬地落着,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听到了一首名叫《乡间小路》的台湾歌曲,我不知道世上竟还有如此美妙的歌曲,我如饥似渴地伫立在寒冷的街头倾听着,我感到自己的心灵似乎已在美好的旋律中融化得无形,犹如片片飘落的雪花……过了很久我才知道那些美丽的歌曲的作者,他的名字叫叶佳修。是叶佳修第一次给了我美的教育,也是叶佳修点燃了我青春的梦想,我的青春岁月正是在叶佳修的歌声中拉开了帷幕。有些歌曲的原创平平,却展现出歌者的个人魅力,有些歌曲却不论任何歌手演唱,都能展示出原创者无与伦比的个人才情。叶佳修的歌曲即属于后者。
9 m9 c7 P) e y" Q/ ~) ^! y) I2 v
《踏着夕阳归去》深深埋藏着一段我青春时代的“白日梦”,每次我都希望自己的爱人这般出现:“远远见你在夕阳那端,打着一朵细花阳伞,晚风将你的长发飘散,半掩去酡红的面庞。”这一段美丽的歌词,又总是让我联想到那句“鬓云欲度香腮雪”的浓艳词句,想象中的爱人真的是那么美啊!“唇上我的笑意已飘零,心田里已荒草满地,枕边独自痛饮着回忆,醉倒在茫茫的夜里。”哦,这就是我的青春,“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青春了!真的,叶佳修使我的青春具备了形色,而更加丰满可感了。
+ ~$ Z3 E \ f
" c6 n f4 i& \( X, U 我一直认为好的流行歌曲应当具有诗的品质,每一次听到它你总能感受到心灵的颤抖,但你却并不能一一指陈它何以动人,一旦你能够具体,固定地说出它的奥秘,它的魅力就会消失无踪。好的流行歌曲应当象李商隐的《无题》,美,美得朦胧;或者如英国诗人济慈的《夜莺歌》:这是幻影,还是梦境?歌声已经杳逝,我在昏睡还是清醒?“想要潇洒地挥一挥衣袖,却拂不去长夜怔忪的影子……”,叶佳修的歌声同我的青春一样随风而逝了,回首往昔,我总能在叶佳修的歌声中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我也总能在自己青春的记忆中聆听到叶佳修的歌声,他的歌声犹如雪泥鸿爪,来去无痕,我甚至难以分清这是对自己青春的感受,还是对叶佳修歌曲的感受,或者最终还是二者兼有吧。
& k# V( y+ s6 l) ]% h# a 唱片曲目:
' ^; G9 O: X% M+ j7 o) E 01. 盼★
! V* C. U1 z, }0 c 02. 纷纷飘坠的音符
9 [& |- [# }; b1 J 03. 想你
1 R1 \' i% M1 i 04. 问于七夕
* ~7 |' n* p) | 05. 惊奇
3 u" d ?. b7 m+ T5 }* v 06. 思念总在分手后★. k$ ~, E1 ?$ e; l
07. 外婆的澎湖湾★
/ N& U2 W" R! S4 V" Z" n3 }/ c 08. 给你·女孩0 U6 [! m! e4 V2 i p5 |! ]
09. 忆儿时/ i w( P# I6 `
10. 细数朵朵云
4 J, ?" m8 i) j2 K 11. 春天·春天
/ E* w! q2 M% W 12. 乘风归去
7 u, G: Y1 f0 ?! A! ?4 A, B潘安邦1979年的唱片《盼.外婆的澎湖湾》是台湾民歌运动中另外一张经典唱片。叶佳修于1979年在唱片公司安排下认识了潘安邦,知道了潘安邦童年在澎湖与外婆祖孙情深的故事,为他写下《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潘安邦当天立刻用公用电话,从台北打长途电话到澎湖给外婆。他说,当时他在电话里唱了这首歌,可是电话的那一头在他唱完后没有任何声音,他可以感觉到外婆在啜泣、流眼泪。在这首优美而深情的歌曲中,融入了潘安邦对故乡、对亲人的美好记忆和深深的思念。这首歌曲成为校园民歌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它是叶佳修创作生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在海峡两岸几十年来一直传唱不衰。
6 ^% I3 k) I/ X% r" O( Q 唱片中另外一首传唱很广的歌曲《思念总在分手后》同样是叶佳修的作品。叶佳修在自己同年的唱片中也演唱了这首歌,但他也自嘲说,潘安邦的版本更为有名。潘安邦清澈纯净的音色对于表现这一类带有乡村风格的歌曲是极为适合的,歌曲中那凄美的爱情令人黯然神伤。《盼》节奏舒缓,以曼妙的钢琴和优美的和声营造出一派宁静安祥的氛围,而男女声对唱的《想你》则一阙甜蜜的恋曲,将少男少女的爱恋和思念慢慢传递。整张唱片10首歌曲风格统一,以清新柔美的旋律表达着永远的亲情和爱恋,是台湾民歌运动中不可错过经典作品之一。
$ m! U1 o. i3 W# }% j: @ 唱片曲目:
. @& ^" Z0 O, A) }* t/ W 你在我心里1 D& [& \( }4 o0 w8 S/ z* C
心事& a' s5 L, d+ p; R4 ]* x- S
诗意★; _, q. b8 \9 O w
一片落叶
. M# I# y' F4 ]3 z 九月的故事# u/ e$ F5 r4 \) \9 u$ K# B. W# y
春风满小城
; |; r6 }6 q7 R" o# U+ B 小城故事★* ]1 G L( j9 A1 T& i# y4 u3 J
小路9 _: L& V; T. r2 ]6 F+ j
我和你★- q7 k0 `: x# Z; }% V' Q1 n
逍遥自在
' l. g, ? O/ O) _/ h- e 初恋的地方★
( M0 M% F" o# J M8 o6 R4 \, N. B 想起你4 y8 h( X: H K3 n( l
邓丽君的岛国情歌系列唱片影响深远,基本都由台湾的歌林唱片公司出版了台湾版本,1979年发行的《小城故事》是岛国情歌唱片第六集的台湾版本,这是这一系列唱片中原创歌曲最多的一张唱片,12 首歌曲中有5 首翻唱日本流行歌曲,7 首歌曲为原创歌曲,其中4 首歌曲是电影《小城故事》的主题歌和插曲,主题歌《小城故事》由庄奴作词,翁清溪作曲,歌曲带有70年代流行歌曲的典型风格,细腻婉约,清新隽永 ,如同一条涓涓细流沁人心脾,是他们继《月亮代表我的心》之后又一首红遍华人社会的经典歌曲。另一首歌曲《小城多可爱》和《小城故事》同曲异词,但歌曲风格却显得欢快而明朗。9 K, @- y, U- y0 g
《诗意》和《初恋的地方》也是两首优秀的原创作品,充分展现了邓丽君柔美优雅的唱腔,《初恋的地方》后来在王菲翻唱邓丽君的著名唱片《菲靡靡之音》中被王菲成功翻唱,再次受到歌迷的欢迎。
- l. ?6 ? Y5 |- m 在翻唱歌曲部分,《我和你》是日本著名歌曲《北国の春》的国语版本,这首歌曲在大陆的国语版本《北国之春》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经曲作品,而邓丽君的版本也自有一番独特韵味,歌曲也比唱片中其他歌曲显得更深沉和厚重一些。, Z! u8 Q, s9 i* Y
《小城故事》是邓丽君歌唱事业中期一张力作,12首歌曲可听性极强,将港台和日本的音乐风格完美融合,邓丽君演唱也逐渐走向成熟,显示出大家风范。
# K6 e* s0 J* @唱片曲目:
0 }2 G- }, C" i# u- i* R 01. 难忘的一天 (电影"难忘的一天"主题曲)★6 u0 V) |+ q6 z X; F g- @
02. 野生花 (电影"难忘的一天"插曲)
. J# z, A f* x+ H3 ?" k 03. 梦向何处寻 (电影"梦的衣裳"插曲)/ C. Y& B8 Q, s/ G) J
04. 你在我梦里
* N: G+ H, D# a- _) I1 ^ 05. 心事知多少
[& b ]! F0 D) g; a 06. 阵阵春风柔$ I" ]4 E+ n6 @1 Q
07. 挥别 (电影"难忘的一天"插曲)' j s( B! p! ]! Q: R/ F. O
08. 甜蜜蜜★+ o) Z- N; v" e p% v& Z
09. 星月泪痕' P, c' K2 P7 u! g7 t+ C' t
10. 伊人何处
' Q5 |& W$ m3 M3 D; `+ P4 g4 O9 {9 P 11. 遗忘
; d5 Q4 t9 f1 R. {7 S 12. 爱在我心中
n* q) o$ w( A( f; a. i 习惯上,人们总是会将1975年的6月6日,认定为台湾现代民歌的诞生日,因为就在这一天,杨弦发起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在台北中山堂举行,而他所倡导的节奏鲜明、旋律轻快,又带有浓厚书卷和人文气质的音乐,也很快成为台湾现代流行音乐往后发展的一个标准,不仅影响了八十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的审美取向,从而奠定了台湾流行音乐的根基,即使是它的稀释产品,也照样能够在九十年代,打遍两岸三地乐坛无敌手。
/ M$ @, Y* W" A- Q" n# a
& g/ V3 B2 f7 G( F( U 但教科书式的历史总是需要某个人和某个事件来作为词条,以供后人祭奠和怀念。而真实的历史却永远散布于辽阔又旷远的时空,需要用更精细的画笔,才能将线条临摹的更接近历史真相。事实上,早在“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举行的五年前,李泰祥就已经开始了他的现代民歌创作实践。只不过,由于这位台东阿美族后裔的音乐人,因为有着浓厚的古典音乐背景,而一直被人们将他圈定在古典音乐家的范畴,即使是当时他有心下凡,也会因为他身后那对古典的翅膀,而让普通大众觉得高不可攀。但最为重要的,恐怕还是当时的李泰祥还没能找到一位诠释者,能将他的古典流行歌,变得真正流行起来。 ; A! m3 n. w& o2 c( \' T9 V
5 y" ^0 `. j7 P' X: Y. C
与杨弦、李双泽、吴楚楚等一大批以美国民谣为养分、以吉它弹唱为形式走向歌坛的民歌手不同,李泰祥即使是从一开始就想把东方元素融合进西洋音乐里,也是由一种学院化的形式、理论化的高度,由上至下进行创作实践。正因为如此,早年的李泰祥,一直被古典音乐圈认为是一个流行音乐工作者,而在流行音乐圈,人们又会将他当成是古典音乐家。不过,在东西方结合的过程中,最终让李泰祥获得成功的,就是他以民谣音乐作为润滑剂,在古典音乐家普遍不太可能写出干净、简洁流行旋律的同时,他却因为有了那些来自田野山间的纯朴旋律,而让作品首先有了流行的潜质。为此,在1970和1971年,他陆续向三毛、余光中、叶维廉等作家和诗人邀词,并以其子李奕青的谐音逸之青为笔名发表了一些作品。不过,由于1973年李泰祥获选了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访问学者,他也为了套取现金,而将这些作品打包卖断给了歌林唱片。 6 o7 g, @7 n; u2 z' S ]' g
- W/ x" g0 U7 R6 e9 U 直到1978年,李泰祥才终于找到了他那些压箱之作的理想诠释者——齐豫。当时的齐豫,还是台大历史系大四的学生,出于对民歌的喜爱,齐豫也报名参加了第二届“金韵奖”的比赛并获得了冠军。而与其他金韵系的歌手有所不同的是,“金韵奖”的认可似乎还满足不了齐豫的成就感,直到随后在首届“民谣风”中再次获得独唱组的优胜。而她也因此和郑怡一起成为这两个派系分明比赛的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同时获得优胜的歌手。
{4 m4 r; B" }8 p7 Q- S2 D5 v4 e' j3 \5 J
齐豫清新、飘逸的嗓音,很快就被当时“金韵奖”评委之一的李泰祥相中,并邀其在《金韵奖第三辑》中演唱了他1970年的旧作《春天的故事》,而齐豫高亢又细腻、尖锐却不单薄的声线,几乎完美的演绎出李泰祥作品的神韵,这也使得李泰祥毫不犹豫的担纲起这位新人首张专辑的制作人来。而与其说他当时想捧红一位歌手,倒不如说他正争需要一位理想的歌手,来捧红自己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