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r8 j! F% b* J# X; D9 m0 ?
1.曲式——音乐作品的结构样式。(音乐的各要素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 z0 r) Z# l! b8 ?! y8 f4 p) X" g* m
2.曲式分析——以典型的音乐结构为基础,寻找音乐作品结构的共性化特征及规律。; N$ F4 X. ] b- @! W; c- O
3.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音区、力度、演奏(唱)、调性、调式、和声、织体、复调、配器等(分析音乐作品结构的基本手法)。
6 L; x/ P: G( {/ _9 k! n2 b4.曲式分析的原则:单一原则;并置对比原则;再现原则;回旋(循环)原则;变奏原则;奏鸣原则。
- Y% E# Z t2 v0 k5.音乐材料及发展手法:重复;变奏;展开;派生对比;并置对比;模仿;模进;分裂;时值的压缩与扩大;调式对比;音程的扩大、压缩与转位;动机贯穿;旋律的自由发展;织体。+ |0 U5 ] ?$ f' m$ M; h+ m
6.音乐的陈述类型:(1)稳定型陈述:呈示型、结束型、引子型。(2)非稳定型陈述:展开型、过度型。6 V) D! D9 T% s
7.动机——音乐作品中最小的有机组成部分。8 [+ K) d) k3 Q
8.主题——能代表音乐作品的性格和形象音乐的思维。7 L" e5 S8 W1 T- Q- g2 L$ T
9.音乐曲式结构发展的基本原则:呼应原则;三部性原则(再现原则);起承转合原则;变奏原则;回旋原则。
7 K0 i8 b( Y( P" u( E9 ^3 s! |第二章:一部曲式! A! u3 N" }; B
1.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结构。速度、节拍、体裁取决于乐段的长度。
. P4 C3 Z! c- K$ c0 ^2.一部曲式的乐段的特点:(1)由多个乐句组成,有完整的旋律,不是零碎的展开:(2)能表达完整明确的乐思,乐段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3)有明确的终止;(4)一般为稳定陈述。9 [0 ?3 m3 X: s# W
3.乐段的内部结构:乐段——乐句——乐节——乐汇。5 l9 |% W. W( \/ t* {4 v6 q
4.乐段的分类标准:(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划分依据;(2)以句子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3)以构成乐段乐句的数量2的N次方和句子小节2的N次方为标准,可分为方正型和非方正型;(4)以乐段调性变化和终止作为依据;(5)以音乐结构的陈述方式作为依据,可分为呈示型乐段和中间展开或连接型的乐段。
! J. {! {7 W; L& o2 W9 V1 }第三章:单二部曲式
7 ^7 X, Z; C, c3 W3 e, Z1.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对比又统一的乐段有机结合形成的曲式。
: w- Y+ }8 S7 y7 W3 H2.单二部曲式的分类:有再现单二部曲式、无再现单二部曲式(对比式和引申式)。# A5 f/ {' T/ X7 q9 X$ } ~
3.有再现单二部曲式(二段曲式)、四句式上下片乐段(四句式的平行乐段)和起、承、转合式乐段的区别:二段曲式比四句式上下片乐段的第一部分的主调收拢使 句读划分更为清晰;二段曲式比起、承、转合式乐段,前两个乐句与后两个乐句的对比性及收拢性使乐段感增强,结构层次更分明。& q& `, R1 B; m) x- I+ W) p! _5 B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2 K% ~7 u7 {; }) ^/ c' ^
1.单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形成的曲式。8 I8 z5 c7 F& r& [# d; r. G
2.基本特征:呈示乐段——中段——再现乐段。(ABA)图式:(1)a+a'+a(2)a+b+a(3)a+b+c
/ p |) }8 @# F/ ^" P- V8 J3.中部:发展中段(引申型)、对比中段(并置型)。& w0 {' p- I; |- A$ ^
4.发展中段(引申型)的特征:第二段和第一段之间的对比较少,更多的是第一段主题的延伸发展。(第二段采用第一段的材料)* Y7 V4 h/ p! ^% L6 |
5.对比中段(并置型)的特征:既有新材料的对比并置,又有第一段材料的引申发展形成的中段——综合性三段曲式。(第二段完全采用新主题新材料,形成和第一段明显的并置对比)# t$ z1 I ?# a! o( B
6.再现段:(1)原样再现(2)变化再现:变奏再现、动力再现、减缩再现。+ N- I4 _3 W( C' M
7.动力化再现:引进新的乐思.
% |1 z% H/ o' Z: G' e, Y2 k第五章:复三部曲式9 H/ H- c3 V& T
1.复三部曲式(三部曲式)——由三个音乐结构部分按照三部性原则结合在一起的,其中至少有一个部分大于或等于二段曲式的结构。$ C) d) U/ _' M! }
2.复三部曲式的特征:第一部分(首部)——三声中部(第二部分)——插部(插部型中部)——再现部(第三部分)。
) [ t7 H, }* A) h* x# V3.第一部分:(1)材料:第二部由第一部引申而来,具有流动性。(2)和声与调性布局:呈示性和声语汇,转调只限于近关系调。(3)终止式:古典时期,带有完全终止的独立收拢结构。19世纪中叶,可主调半终止或不完满终止,也可开放或转调结构,结束于半终止或从属调上,形成和声的不稳定性的贯穿发展。(4)内部结构:一定是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具有方整性、规化性。
/ X5 v1 r% X; [1 x# I* g4.三声中部:(1)含义:复三部曲式中间部分以完全独立的曲式结构写成。“Trio”(2)“新主题呈示”是三声中部的重要特征,也是复三部曲式为双主题曲式结构的基础。(3)特征:1)材料:几乎全新的材料,具有稳定性、歌唱性。2)和声与调性布局:3)终止式:完全终止收拢于三声中部的起始调。4)内部结构: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也有乐段结构,每段可独立,界限分明。
$ N0 y% S( X4 o$ [5.插部:(1)含义:复三部曲式的中部以不完全独立的曲式结构、无法清晰地划分曲式段落(句读)的方式写作。(2)特征:1)材料:不断出现新的主题材料。不断展开中部结构。2)和声与调性布局:不断转调或移调。3)内部结构:细分结构多样化。4)属准备段:) [+ z# [, B5 Z, g! T
6.再现部:原样再现、简单再现、动力化再现。+ d- Z" D. P6 L* C
7.复三部曲式的变体:复三部—五部结构(A+B+A+B+A:第一部分+三声中部+再现部+三声中部+再现部)、双重复三声部曲式(A+B+A+C+A:第一部分+三声中部1+再现部+三声中部2+再现部)。 t3 n1 b: K$ N$ c2 G# K3 `; H
" v$ m# h) _8 f/ F. \4 X5 p7 W' n3 s
- R; J6 ~" X! I0 V3 E: Y: L j$ a.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