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集合型中部”的三部曲式 4 |" X- o8 {% V- W9 W) X9 G' A. h
“集合型中部”:即其中部规模很大,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连接在一起的并列中部”。
0 ~7 ]$ h; h8 Z, i如:肖邦《bE大调圆舞曲》Op.18 (见《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p139~149)
! X! q. Y; n, R6 e 引子+首部 中部 (集合型) 引子+再现部+尾声 ' H! Z' q4 }# B& t+ ]/ W
┌─────┐ ┌──────────┐ ┌───────┐ + c, W* c/ m. l' Y0 R, R! {; G+ J8 h$ v
二段体 Ⅰ三段体 Ⅱ三段体 Ⅲ乐段 三段体
& B) i- l) z0 K. d2 \ ┌───┐ ┌───┐┌───┐┌───┐ ┌───┐
" P6 w* U% m W. z/ Z abab c d c e f e g a b a
+ S. g+ G% E4 N/ m. V3 A- Q/ U 这种安排,使全曲具有组曲性,是一组圆舞曲按三部性原则和并列原则综合而构成的集锦。
; V) I F# {! s% y作业:分析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或马思聪的《思乡曲》 ) X* u2 {; q: m$ o9 y
要求:(1)这是一个什么曲式? ; @( g; J0 [0 w* E z, y; @( J
(2)首部的结构特征与调性、和声特征;音乐形象; Y. R# s0 { V9 U! }6 ~
(3)中部的类型及其结构特征与调性、和声特征;音乐形象;
9 _( e' K O5 G( W$ j! m(4)再现部的再现手法或特征。
. _# w' m3 \2 l9 N. H! O1 {7 D, O7 n4 M! d# h# g
三、三部曲式的两端部分(首部和再现部) 4 ]: j* N2 ~7 N0 D3 n* N
1、关于“首部”的讨论 , c( b, \, o; D4 W# O% D
三部曲式的首部,它作为三部曲式的呈示部分,或作为三部曲式的次级结构,通常具有奠定全曲“基调”的作用,构成全曲的中心乐思。其曲式特征如下:
( l1 [( P7 o+ F. `6 X" ?' g(1)最常见:比较规整的二段体或三段体;
. h8 H# R+ h: e3 ~* e* ~: f1 N, p(2)偶尔可见:乐段或扩展的乐段。首部仅为乐段的三部曲式,也可称为“介于三段体与三部曲式之间的曲式”;
) d- x8 ]/ |, V(3)极少见:由比二段体或三段体规模更大的曲式构成。这种首部的三部曲式,可以认为是“三部曲式的复杂化”(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即:次级结构复杂,而整体结构简单的特殊情况)。 / `" L+ l( e4 _9 S" l6 z/ q$ C
2、关于“再现部”的讨论 * J" T; W3 \+ W
三部曲式的再现部,与三段体的再现情况相似,既可以原样再现,也可以变化再现。但最常见的情况为: + j7 B. [0 \" N
(1)装饰性再现:将“首部”主题在旋律、和声、织体等方面加以装饰变化。 5 W( D& P! _/ l. P6 n/ r9 J
(2)减缩性再现:减小其结构规模。最常见。
# O0 q' o9 }( ?' K(3)其它情况:三部曲式的再现部,作很大变化的情况一般不多见。 2 O7 V: [3 V; v; C5 P* K, {0 I5 F
; m l! u. ?, V5 V四、三部曲式的从属部分
$ u- u- [( X# h; d 三部曲式的从属部分包括引子、连接和尾声等等,其中以尾声的作用最为重要。因为它往往具有概括的性质,对全曲出现过的主要材料进行综合。 , w5 s) I/ T* H# B6 b
较为长大的尾声,一方面对整个曲式的对比材料加以综合概括;另一方面在于肯定主要调性。因此通常总是采用结束型的陈述方式,强调主调的主和弦,或采用主持续音贯穿等等。 3 m' `, z0 Q c# O9 w$ e) T7 e. o
“假再现”作为一个从属部分,其作用是对正式再现部分的预示,因而具有连接、过度的功能,在曲式上通常可以划归连接部分。
* ~6 {# o$ ` x7 T
2 J1 [/ j+ Q6 z. h思考与练习 ; g' A! `9 q: F( `0 g7 W
1、何谓“三部曲式”?它与三段体有何区别或联系?或与“带再现的二段体” 有何区别或联系? 4 t$ N9 p/ j2 p
2、三部曲式通常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其分类依据是什么? 6 e3 n" m1 D8 R8 M- P0 p) y8 n1 ~4 O
3、三部曲式的首部、中部、再现部在调性与和声上各有什么特征?
5 `1 D* R. R& i- O4、分析一首钢琴小品(自选),说明其“中部”的类型,为什么?并用“曲式的结构图式”表达: 3 T8 k3 u4 r6 L# e/ F" p
《甜梦》柴可夫斯基(《高师钢琴》第二册p62) & \. b: E/ y! f7 t
《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曲式分析》高为杰p163) - {7 H& o. p( L- |4 l2 m+ s
《夜曲》Op.48 NO.1肖邦(《曲式分析》高为杰p157)
9 d t8 |1 c6 \- ~2 |《思乡曲》马思聪(《曲式分析》高为杰p149) 6 Y5 \5 [( b. g3 s# s
5、分析、讨论《四季》op.37b第六首《六月.船歌》([俄]柴可夫斯基曲)的首部、中部和再现部。(见张璟《音乐分析实用教程》上p183) 4 N. \' J7 U8 U
4 C, W( Z& [2 o
附: 二部曲式
]5 T! l% g) C% p
. P, ~# B% V v; A) |+ _一、二部曲式的定义、特征及其它 . c$ r. Q& W4 W. }! m* p) U
1、二部曲式的定义 1 t, E8 h5 e2 [! S9 g! X
由两个乐部组成的曲式,称为“二部曲式”(或“复二部曲式”)。两个“乐部”之间常常有明显的对比。其中,最重要的是速度对比。
- E/ q/ {9 {3 }- D- }3 L' B6 k, X2、二部曲式的特征 0 k' \, X, J' y5 \& A
二部曲式与三部曲式相比,其重在对比而非再现。因此,表面上二部曲式比三部曲式仅仅只少了一个“再现部”,但是二部曲式决不等于“三部曲式省略了再现部”,其本质意义,耐人寻味。 0 [0 l# e* S# M* i
3、其它 , W7 Z) F0 h0 o1 m# f, _3 c
由于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必须具有“结束”的功能,所以,第二乐部的篇幅常常比较长大。 : G0 D( k5 @! T, q
4、注意
7 x# G6 m% U' }2 v (1)二部曲式理论上应该象二段体一样,可以分为带再现的和不带再现的两种类型。但是事实上:带再现的二部曲式的乐曲却少到几乎没有。 " t0 e4 C4 Q7 v' O. x
(2)二部曲式的“美学特点”表现为:对比着两种不同的形象和情绪,它们只有出现先后的差别,而没有主次的差别。
2 s" g7 Z( r6 f; ~/ T! z0 W (3)声乐作品中运用二部曲式较多,器乐曲中运用二部曲式的则较少。 & J" ]' ^: o) ^# Z9 K2 u
5、典型实例
% t3 V7 Z: @4 X! S* z1 A (1)肖邦《夜曲》Op.32 No.1
: u2 B1 i8 m* I9 t( a ┌-第1乐部-┐ ┌-第2乐部-┐ " K: F: x4 _- F5 U# e6 u. A4 Z
a8 + b4 + a8 + c + c + 扩充 ) S6 I1 D6 A8 R2 @
) b# Z# \2 @! M5 L3 u (2)萨拉沙蒂《流浪者之歌》(小提琴独奏曲) 5 z. {) {/ j6 j6 D. b9 B! K" ?% i
┌―――――――第1乐部―――――――-┐ ┌――――――第2乐部―――――-┐
( ?$ W' |5 Q, S3 v* W' H引子+a(1+8+8)+b(8+8)+c(12+8+5+连)+d14+d′14+e16+f12+d″12+g8+e22 7 ?7 ?+ e) Y8 D( S
; `8 H* O' F# L: B/ y* x (3)西贝柳斯《芬兰颂》
; F# z3 j& d, ?! ? (4)柴可夫斯基《黑桃皇后》(歌剧)第一幕:丽莎的咏叹调《泪水从何而来》。
7 R0 y' I! d0 S+ y8 H, } (5)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 , G2 t9 y$ ]$ K! P
8 n/ X l$ _; w: Q5 F2 U7 I
第十章 变奏曲式
/ z5 B# g( R6 s8 R6 R7 g* a一、变奏曲式的定义、特征及其它
$ t) u$ b h6 O, h, j1、变奏曲式的定义 % w L6 Q' r7 b
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的最初陈述及其若干次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
8 I' x+ M1 H' ^/ E! Q 变奏曲中最初陈述的并作为而后变奏所依据的原型的部分,称为“变奏的主题”。其后的各次变奏,按顺序依次为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等等。变奏曲带有相对固定的陈述规律,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图式表达为:
. o J0 V( ?6 k A(主题)+A1+A2+A3+A4…… ) a( O+ H- `( J& u" k3 R
或: T(主题)+V1+V2+V3+V4…… " F' Z) ]: D5 E& w4 T1 K+ \- j
2、变奏曲式的特征 # `7 r8 m ?4 ~- k
以一个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为基础,并对这个主题进行有方向、有目的、有组织、有逻辑的若干次变奏所形成的曲式。本质上说:变奏曲体现了一个音乐形象的多个方面。 8 g1 b" O5 c6 w8 j
(1)一组概念
# f# L: }, k8 ~4 z7 s1 S①变奏:是一个技术的概念。变奏手法的运用,在民族民间音乐中是十分常见的。如民歌中的分节歌处理;戏曲唱腔中的同一板式处理;以及民族器乐曲中的装饰性重复处理等等,都涉及到“变奏”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专业音乐创作中,尤其是在运用“再现”的曲式结构中,变奏性的再现也是常常遇到的。 + H( [7 b q9 b0 `, z
②变奏曲:是一种音乐的具体形式,即体裁。
6 \( I% M7 h8 x, O2 B ?* v③变奏曲式:是一个结构的概念,即曲式。 H1 ?. o% p: j k* Q( X
(2)变奏曲的主题问题
* j4 u( g" z" {5 ~) r0 Y, C 变奏曲的主题十分重要,其一般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 ~) d( X! K* S: K ①文献式的主题:即作曲家从已有的历史文献中借取的。如:“X X X主题变奏曲”。这样的变奏曲,一定是“读后感”式的。
: U# D1 Z1 v" [" j2 f/ p4 m' ] ②民歌式的主题:名称来源于民族民间音乐。这种音乐有很深厚的积蓄和营养,同时也具有多棱发展的可能性。它常常将民歌的来源和名称加到标题中,如:《中国民歌变奏曲》、《兰花花变奏曲》等等。这种民歌主题的变奏曲在处理上的要求是:
$ f6 V5 k' I* r$ _* S' ]A.基本保留原民歌的风貌; . M9 ?; o5 L$ b1 V+ ?5 m; m# t; }& I
B.基本保留原民歌的音乐形象等等。 " p; ~: K2 w: }* M
③命题式的主题:常见于考试、训练和比赛等等。这类主题的作品命题自由,但一般很少有很好的作品。 4 I2 a: Y$ Y# U# J# V S
④创意式的主题:即作曲家自己写的主题。客观地看,在这类主题的变奏曲中,优秀的作品也很少,原因是“要求太高了”。
6 y: _6 A5 m9 ]6 n' [% `此外,好的变奏曲主题的要求是:(三个方面)
+ W2 p3 H- n2 H4 G! `0 m(1)篇幅不宜太大,一般是乐段或二段体;
4 F# o( B0 ]! |& R4 p8 ?. } D(2)旋律流畅、性格鲜明、和声明晰、曲式规整、织体清晰;
5 `/ J0 z/ b% E$ R) A, q Z U8 M(3)具有较强的可变性。等等。
# K3 j' O% D# l$ W4 a4 n ^- \; B6 x8 b
9 L s) C2 {9 B. [
二、变奏曲的类型
/ }% Z0 y1 n& R% z# B" b 由于变奏曲式依据变奏方式的不同,以及历史上形成的特定风格差异,因此,一般说来变奏曲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即:
! E' E' Q! v X* D' q! d r' |+ Z* P1、严格变奏:即保留变奏曲主题的基本轮廓和形式的变奏曲式,叫严格变奏。其包括三种类型:
! _6 r6 j, i" L, b(1) 固定低音变奏
0 F, H1 j0 w" F1 [, L(2) 固定旋律变奏 # n/ `/ |7 H1 x* d
(3) 装饰变奏
3 R. R+ `- K, l# m h2、性格变奏:即不易保留原主题的轮廓和基本形式的变奏曲式,叫性格变奏。或称“自由变奏”。 " C3 C) [/ n ^+ `
3、整首作品均用“严格变奏”手法写成,称为“严格变奏曲”;若用“自由变奏”手法写成,则称为“自由变奏曲”。事实上,变奏曲的一般写作,常常是将以上两种手法混合使用的。 u; ?; w k& k" f( ?7 G$ Z- @
[注意:变奏曲式常用作独立的音乐作品,也适合作为套曲曲式的某一乐章。] : b7 S6 Y. z+ _+ W$ p- \
?6 j; M/ @& {2 M
: P$ u4 S4 Z3 R$ @1 c, E4 F! e
三、变奏曲的分组问题
2 i8 w9 P" L% a) q8 @ 任何一个变奏曲都要考虑分组问题。尽管某些变奏曲也不一定分组。 5 w; R a" ]2 g9 i
变奏分组的形态标志为:
+ V& m1 `) P% @) h0 x1、相同的调性、调式、调号可以结合分组; * K5 k" s/ {% ^: P8 f9 t9 |
2、相关的速度、织体和律动(不一定完全相同)可以分组;
% E/ W# A+ V5 H: t3、相近的性格、情绪和内容可以结合分组。
" p7 Y* j# a6 h3 [: R3 M
& u0 c- F' X9 J+ N) I$ @* p3 Q" h
7 S8 o( S! ?& o1 G/ j, i& }$ W四、变奏曲的整体布局 ) g: q/ f# Q" i
所谓整体布局,即指各变奏组的既对比,又联系,从而构成的曲式样式。
0 U" V& V( L% j常见的变奏曲整体布局如下:
6 C9 T N4 M4 ^9 Z0 T- t; S1、直线式布局:亦即增长性布局。每往后变奏,会在力度、速度、厚度、织体上获得增长。这种布局是简单或机械性的,它不用作大型器乐作品的布局,而只用作特殊的音乐体裁或大型作品布局的一部分。
6 {% S/ b" R0 }, F9 A7 F! d% L3 `0 K- j/ d
2、曲线式布局:即在紧张度方面交替进行。它可由力度、速度或音乐的发展方法上体现出来。它通常参照已有的曲式布局,如:三部性的布局、回旋性的布局、起承转合的布局以及交响奏鸣套曲的布局等等。 2 h. r8 S2 p+ g
# o( Y6 |( t. J. V: a3、跳跃式布局:指变奏与变奏之间,没有连续的关系。相反:往往采用瞬间对比,并作多样化的处理。它可以加强音乐的活跃性和动力性,但又会造成音乐结构的松散,因此不适合作为变奏曲的整体布局,只适合于某一个变奏组内部的布局。 , e7 e# f! _* G1 |' _
4 o- X) e! b1 D' R+ d2 c五、变奏曲的实例分析 % ~7 n( d' _. ~: b; ^
严格变奏Ⅰ:固定低音
- _6 j3 {0 o. B4 Y9 M1、固定低音变奏:固定低音变奏源于欧洲17世纪(或更早时期),即其“主题”总是固定不变地出现在低声部,属于严格变奏的范畴。
$ R3 g+ B# \: M: |# U" k 固定低音变奏的代表形式为:帕萨卡里亚(passacaglia)和恰空(chaconne)。
* D( e7 m' Z- Z0 {# {注意:分析此类曲式应明确两点
6 M: T7 r- D+ b& N(1) 曲式中的“固定”成分是什么?
; E7 I* z9 H% I, z7 i, _4 B2 H1 T(2) 固定成分之外的其它因素在怎样变化?
6 h; ?& g' _# ?% v4 D- j
# K9 u: E% h$ z, D5 M例1:阿连斯基《固定低音》Op.5,No.5[祥见《曲式分析》高为杰p171]
9 G9 G7 o$ ?) a5 y4 m. Q4 J# F% s+ H/ z8 ^
曲式图式: 引子 + 第一部分 + 中部 + 再现部
* {0 u$ P* p+ Q& Q- l& e (固定低音) ┌呈示┐ Trio 动力再现 ) ~! P( z: u& H# Y
三段体
1 T, }7 l1 Q4 X6 h0 I* i9 p小 节 数: 1~2 3~18 19~32 33~49 " y7 u5 i7 T" M: D+ N9 m
调 性: D―――――――― #f―― D―――
: }# R7 a* M: b" g( N R结 论:阿连斯基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实际上是一首“固定音型”或“固定动机”变奏曲,此曲体现出了变奏曲式与三部曲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 I# v7 c1 j! T @
o: E! [8 ^1 s2 l7 P* D# S
3 w6 Y: x; K+ y @(一)关于“帕萨卡里亚”(passacaglia) 5 ? \7 j7 u e3 v
是主题变奏曲式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起源于12~13世纪。(一说是源于西班牙;一说是源于意大利。注:武汉音乐学院彭志敏教授倾向于后者。) 0 [. d8 t' Q) [8 O; l' F
1、帕萨卡里亚的主题特征:
0 h# r7 N$ p7 D0 J(1)一般为8小节的,可以不分句的乐段。(也可以分句)
4 O# T5 ~4 [3 M6 g(2)通常采用三拍子、小调式,且具有严峻、沉重的音响性格。 ( p6 \2 C) z& r/ i+ ^
(3)用单声部构成的,在音乐中必须先在低声部独立呈示。因此,这种主题既有低音旋律特征,又有低声部的和声特征。 ) E0 ~. x. D' }
2、帕萨卡里亚的变奏特征 ) V/ M7 \1 w+ ?5 V
是典型的复调变奏,需要在固定低音上用对位的方式不断叠加新声部。各变奏之间不使用变奏序号。(如图所示) ; {# |+ l5 q4 t5 b1 u
" v% x/ r) r1 s8 x( s, L- W+ @
5 r V, T* [6 J' x% e' B6 y
& n2 b( ?* j7 K$ r9 L5 b …………… ……………
; h' L3 X# k7 @! ~8 ? …………… …………… …………… 9 P4 t2 \6 d8 n# w% V
…………… …………… …………… ……………
! P, \ q* I1 x m3 s5 ?0 \ & d- m: [# \( V7 q- G& i* k
1. 2. 3. 4. 5. 2 f* ~- e! e& S
(用对位的方式,不断叠加对位声部)
8 c/ o' U4 v! `% l1 V$ t) t!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