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构成乐思的基本要素有:乐汇,乐节,乐句,乐段。 , v' n( ]! m4 n
乐汇:亦称动机,是旋律中最小表现单位,如同文学中的词汇。. e0 _8 a. Z9 q0 Q" ]
/ t4 q9 }; K/ L* N: \; E
乐节:是比乐汇打乙级的结构形式,它能比乐汇表达进一步的乐思。& u' U/ A" O7 o1 l
6 n9 w8 \% \ }1 E乐句:是比乐节大一级的结构形式,它已能较独立地表达乐思,有时甚至还能表达出独立的音乐形象。
; X5 o, Z3 ~" c- B s6 v9 f! k! a* \$ R) c+ B9 p& J4 F- s) s
乐段:是比乐句再大一级的结构形式。乐段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能表达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 s, d, Y9 Q1 r" _$ K: ~% n( j: D9 x" P' }
2、乐句乐段有方整性与非方整性之分。方整性的乐句,由成倍的四、八或十六小节组成;方整性的乐段,多由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非方整性乐段主要有三乐句,五乐句,六乐句和多乐句构成。 6 f/ }6 O+ Z6 B6 N; k! D" Y6 O
9 f' p6 c1 W) Q0 f% ZⅠ、二乐句乐段根据上下乐句之间所用旋律材料的不同情况,可分为①平行式二句体。②呼应式二句体。③对比式二句体。0 @9 u. Q: `" J8 T, s+ e z% C, B
/ i7 Q7 A2 X* @. |' O0 Z$ P① 平行式:上下乐句旋律材料基本相同,唯下句后半部分有所改变,两乐句之间形成平行关系。如《共产儿童团歌》、《月亮走,我也走》等$ L4 \+ N8 I- F- }
% g! v2 Q# m7 U- }' g' j# @* ?
② 呼应式:上下乐句之间不用重复手法构成,但在骨架和某些音调上仍保持着内在联系,具有相互呼应和对称的关系。如《大绣荷包》、《东方红》等0 N3 |& O1 s+ O" k9 D' v
1 c, G$ Z; R* m5 G③ 对比式:上下乐句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在旋律音高、节奏与句式结构是哪个也多不相同,仅在总的情绪和调式风格上保持一致,两乐句间形成对比的关系。如《咱们从小讲礼貌》、《伊犁河,我的母亲河》' s- u" t; A) b8 G
3 ?, V3 n& H) M/ I
3、四乐句乐段结构形式多样,主要的有‘起承转合’、‘平叙、’‘派生、’‘平行、’等几种类型。
. O0 x" p2 V9 l, C* Y: C: K( ^
3 w# t W$ v1 y' c, a2 ]Ⅰ、㈠、起承转合式乐段中的‘起’句与‘承’句,其旋律材料可能完全相同,也可能作呼应式变化而构成上下句体,但其稳定感不如独立的两乐句体强。‘转’句中造成对比的手法很多,如旋律进行方向、调式性质、落音、节奏型、音区、句式规模以及内部结构的改变等等。‘合’句在旋律材料上常具有再现性质,多数再现第一句或第二句的材料,也可能是前面材料的综合性再现,结束时一般落调式主音,用完满的结束终止。如捷克民歌《牧童》、陕西民歌《绣金匾》、《我爱你,塞北的雪》等。
) u- T5 q. |9 @
8 f" H7 H2 }$ |9 e: j! }㈡、平行式四句体:是指各乐句用不同的旋律材料,进行‘平铺直叙’式的陈述,但在调式风格上一致,旋律进行符合发展逻辑的结构类型。它与起承转合式乐段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三句没有明显的转折功能,依然承接前面的乐思发展。如《思乡曲》、《小松树》。
- U- b6 V g; Q3 Z$ O0 E2 j- F S5 z/ W2 T; {0 K3 F
㈢、派生式四句体:指组成乐段的各乐句之间,在音乐材料上有较多的内在联系,有的连续采用模进形式,有的形成承递关系等。如《哆来咪》、《雄鸡高声叫》等。& }2 |. t" g4 u3 R+ ~
( F3 ^7 }4 s B% f; ]$ I G
㈣、平行式四句体:指第一、三句相同,第二、四句有所变化的结构形式。如《嘀哩嘀哩》、《白云故乡》等。5 Q' o5 Y* g2 A; L
5 @8 W% w, j/ W' r" `
Ⅱ、⑴三句体乐段:如《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我们快乐地歌唱》。⑵五句体乐段:如《妹妹找哥泪花流》。⑶六句体乐段:如《红星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冰凌花》等。⑷多乐句乐段:超过六乐句的乐段结构。如《黄水谣》(有七个乐句组成)、《小小竹排水中游》。
* h N4 M8 v' }6 {1 D& \
9 D' D" _1 B: m& D8 Y- g/ E4、课后练习:①、分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曲式结构:六句体乐段。' \8 H( s; V4 p7 K
' x6 B9 s V! `: o) [
②、分析《小草》两个部分的段落结构:) ]' q. N8 H, r4 y" ^
u$ j$ `+ \* ?9 C% }: E6 O③、分析《歌唱祖国》第一,二部分的段落结构:多乐句乐段。
7 }) p7 \ y' L/ N* Q) _& X; p6 I6 s% H: S1 `* {) w4 ?
④、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式结构:多句体,单乐段。
. k# J0 L' l' @' e6 E2 g+ C
! j0 e' X+ u; A! p+ V5、单二部曲式:由两个不同结构功能的乐段或相当于乐段规模的部分所组成。单二部曲式根据第二部分的不同构成方式,分⑴、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⑵、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 s4 k5 f! V6 `0 K+ D, s9 K- v; R* D3 o0 V" v
⑴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的乐段,用原调或转调的完全终止。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段,即中段和再现段。再现段的长度一般也是第一部分的一半。再现往往用第一部分后半部分的材料,也有用前半部或把第一部分综合起来加以再现的。(图示A<a+b>+B<c+b>)如《八月桂花遍地开》、《鼓浪屿之波》、《大海啊,故乡》等。: x. L \6 m! {& I" s
! e8 o( V9 `: P0 D' ^⑵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由两个相互对比并列的部分所组成,因而也叫并列单二部曲式。如:《祖国慈祥的母亲》、《英雄赞歌》、《我们走在大路上》。) v2 G' n. Q4 P. B
2 |; [/ f4 G+ Q, x. S
6、课后练习:Ⅰ、分析下列歌曲的曲式结构:《游击队歌》、《嘀哩嘀哩》属于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兰花与蝴蝶》属于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我的祖国》属于重复式的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为一部主副歌)。
& E* Y/ {" F& I& W4 Y1 Z% m7 w h0 h" H
7、单三部曲式:㈠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常是乐段结构,用原调或转调的完全终止。中部是对比的部分,其旋律材料,可以取自第一部分的主题,构成派生式对比,也可以采用新材料二构成并置式对比,第三部分可以是准确再现或变化再现。(结构图示:A、B、A或A、B、A1)。如《长江之歌》、《在银色的月光下》、《心中的太阳》、《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火车司机之歌》。①变化再现:根据歌词需要,在变化再现部分出现大幅度的变化称为‘动力’变化再现。
. G5 B# E5 e+ F$ _$ `: c3 k, E* j Q0 \5 ^, W! n r$ V/ R
㈡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由三个相互对比并列的部分组成,因此也称并列单三部曲式。第一、二部分可以是收拢性终止,也可以是开放性终止;第三部分多为完满结束终止。如《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r3 j- t6 u+ J3 g' g7 g
, H- L: ~& ] G5 A5 n, e: `% [
8、课后练习:分析下列歌曲的曲式结构:①《黄水谣》属于有缩减再现的单三部曲式。②《我爱北京天安门》属于有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③《红星歌》、《我为伟大祖国站岗》都属于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④《我为祖国献石油》属于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A9 m( Z4 D. |
$ N6 N6 Z0 w' T3 U8 m
9、多部曲式:由四个及其以上的乐段或相当于乐段规模的部分组成。(多部曲式是一种泛指,其具体的组合方式与结构形式多样。专指则分为⑴变奏曲式⑵回旋曲式⑶复二部曲式⑷复三部曲式⑸并列多部曲式)。
, D. }" O9 z' F8 S- R0 ~0 k/ I
7 w* n) i) K" _0 t" }5 |1 C# {1 L⑴变奏曲式:指整首乐曲各部分之间用变奏原则构成的结构形式。(变奏次数没有固定,一般为三四次)结构图示:A、A1、A2、A3、、、、、如《钓鱼》、《教我如何不想他》。0 ~: s. m3 \, \) C: g
3 j* Q/ k+ Q6 M) U
⑵回旋曲式:指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多次出现的‘主部’和‘插部’相隔出现的乐曲结构形式。典型的回旋曲式图示为:A、B、A、C、A。如《旗正飘飘》、《拖拉机开进苗山寨》。
) y, C/ r9 y V, a* [1 U' l9 b
# x) s% S% S3 {⑶复二部曲式: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可以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是,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同,也可以由相当规模的结构形式来承担,两大部分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部分中的后半部分可以在线第一部分中的某个段落,构成有再现的复二部曲式;也可以不再现而继续发展,构成没有再现的复二部曲式)。《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属于有再现的复二部。《老人河》是一首带再现因素的复二部歌曲图示结构为:A(a+b+a1)+B(c+c1+b1+c2)。
9 }7 U3 r3 n/ t3 l. r+ T' H* H1 \0 h- U/ j# J" o
⑷复三部曲式: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可以是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第二部分的结构既可以与第一部分相仿,也可以由相当规模的结构形式来承担,主要的特点是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故此也称对比中部;第三部分多为第一部分的再现,既可以全部再现,也可以缩减再现。如《延安颂》图示结构为:A(a+b)+B(c+d)+A1(b1)。! }0 `/ [. o9 i( o8 ]1 C7 Z8 P/ L! }
; z6 p5 x8 V, r⑸并列多部曲式:指组成歌曲的四个或四个以上具有一定对比发展意义的段落,相互之间没有重复而形成并列关系的结构形式。(由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发展而来,常与结构长大的、自有体诗歌相结合应用)图示结构:ABCD、ABCDE、ABCDEA、ABCA。如《黄河怨》
% x2 D! X, f: _! y" q$ K# G0 u0 ?+ J4 i# F; M
10、课后练习:分析下列歌曲的曲式结构:《杨白劳》属变奏曲式。《到敌人后方去》属回旋曲式。《祝酒歌》属有再现的复二部曲式。 \% |/ G# r; u
8 N/ ^% n" e, G( Z
11、词曲的结合关系:有 Ⅰ、语言与旋律的关系。Ⅱ、衬词的处理方法。Ⅲ、歌词结构与曲式结构之间的关系。
- w' x- n8 a% p/ y- r
. b" k& _0 ~3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