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e% l4 F) f' e3 i标签: 诗词 分类: 诗词理论
% j3 F1 R3 D% \: C$ X' Z0 k一、词眼6 ?" z0 e6 G6 O- |
$ J* ?; y& n8 k 所谓“词眼”如“诗眼”,顾名思义,就是诗词的“眼睛”。笔者称之为“字眼”。通俗地说,它是诗词句中最显眼、最生动、最具有活力和色彩的“字眼”。诗词的炼字,有所谓的“诗眼”、“词眼”之说。1 z" w' L6 ^, B l- y8 ~9 D
“词眼”是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好的“诗眼”、“词眼”,能增强诗词的色彩和活力,使诗词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诗词“字眼”是诗词爱好者的一门必修课。学好这门课,对诗词创作和欣赏很有帮助。
: w" j6 b& s9 u
x1 a! b7 N8 x f: J2 E4 B# R (一)、“词眼”的特点:1 J- z9 N( b% I; _5 h% M
/ F/ P4 T0 i. q& l+ R, d# D; M8 Q 1、新奇而自然。孟浩然诗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淡”、“滴”轻灵自然,别有会心。再如秦观《满庭芳》中的名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其“抹”、“粘”二字,《踏莎行》中“砌成此恨无重数”的“砌”字,都是出奇制胜,不落窠臼,又自然贴切,无雕琢之感的词眼。
1 {' K1 ]9 P( _- V
0 P% X( `' n* z5 u* N% u7 V3 {( d 2、含蓄而凝练。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用“自”、“空”两字写出英雄身后的冷落、萧条,是善用虚词的例子。此联中“自”、“空”又是拗救字,诗人在此联中着意用“拗句”,既体现了他的用心,也反映了声韵与内容的一致。8 A/ z# Q5 U; r
: `- e2 X( Y) u 3、准确而形象。杜甫《遣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句中的“出”、“斜”,分别与“细雨”、“燕子”相呼应,如一幅幅画面,姿态逼真,动感十足。杜甫还常以颜色字作句头,使句子的色彩更加突出鲜明。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秦观也是个善于用颜色字来美化意境的高手。如“红粉脆痕,青笺嫩约”,“碧水惊秋,黄云凝暮”,“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等等。
" t5 @& C' [/ d. n# n/ A m$ b1 C( Q6 {; @! M1 E" a
(二)、词眼在词中的几种表现形式: - O4 a# d9 s' Z5 D( N# }* f' J8 e
2 g$ L3 k7 P& Q# t- m& m 1、在句中用以翻出新意。如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
$ s$ b% p) Q+ u6 j8 h 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
0 R) h2 M$ B2 K4 G) u V 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M6 U' a) U% Q f) h4 H! K4 }
" v' l# W+ X# X+ n) ~1 Y6 m 2、借以增添情趣。如韩驹改曾吉甫“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为:“深”、“里”为“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
. A5 d3 e8 x4 Z
0 }' y9 P' U$ C! w. b$ z 3、靠它加强形象性。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 l' s0 u- c' s
“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韩愈帮贾岛斟
2 L2 y k2 S# v6 C5 r" W: j 定“僧敲月下门”,是取“敲”字的声音(上句为“鸟宿池边树”,已是关门
8 j) t ?3 ?3 C& z 上闩的时候,“推”是推不开的,只好“敲”了);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
& e i2 I# @/ g 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 _7 j' N$ q! f; A* [
6 F3 V, h# V0 B) U% ?7 V 4、关乎诗意的精确。如齐己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技”,使“一技”与“早”意丝丝入扣。有的词眼还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洪瑹《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 0 v3 B; U2 D8 p/ t
( B2 h7 Y' G0 Z- J4 B$ S. f (三)、怎样去炼词眼。
; E h, `' u* R. s( b # j0 X) W2 `& A. X8 R+ [$ X* O
1、掌握句式的着力点。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如“孤灯然(燃)客梦,寒件捣乡愁”(岑参),“危峰入鸟道,深谷写(一作“富”)猿声”(郑世翼),“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因而主张五言诗要在第三字上着力,七言诗要在第五字上着力。这种说法是不无道理的。五字句与七字句的节奏多作上二下三与上四下三,如“孤灯——然客梦”与“万里山川——分晓梦”。而意义单位又往往与节奏单位相统一,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
3 S8 y: i" _7 Y _ 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锻炼字眼的重要对象。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原因在于,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动词一个类别。“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便是不受诗眼在第三、五字说法局限的例子。这在词里,句于参差不齐,句法千差万别,当然更无从咬死第几字方得为眼,所以“绿肥红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为眼,“宠柳娇花”(前人)又不妨以一、三字为眼。
& o6 e$ T; O5 { 应该说,锻炼诗眼、词眼,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条例可循。有的诗词本来无需在字眼上追求,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病后初见的春色,已是形神毕肖,就无需乎再加炉锤之功。韦庄的“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技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意境浑成,也就不必要再在字眼上煞费苦心。如果是有待锻炼的字句,那么,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意辞关系上,前人是有过不少精辟的见解的。《文镜秘府论·南卷》提出“精练意魄”。杜牧《答庄充书》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韩愈帮贾岛推敲字句,正是从前后句文意的关联上选定“敲”字的。
, h+ [; D1 A6 W+ W ) K' `9 ^% [ S; [
2、掌握多种修辞方法。修辞的格式不一,古人大致分为赋、比、兴三类。 现代修辞学分类细密, 多达几十种(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辞格本身并无高下之别,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但就各种辞格相比较而言,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则是 拟人化的手法。 诗人、词家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王国维《人间词话》)。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 《溪上遇雨》).“衔”与“喷洒”一经入诗,“黑云”便具有生命,犹如神尤一般活动了起来。此外,夸张、通感等手法,在锻炼字眼时也常为诗人、词家所瞩目。“寺多红叶烧人眼”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动人心目,给人以强烈印象,正是由于巧用夸张、通感,炼出了“烧”字、“闹”字的结果。
. {% l3 ^- g( h3 p, Z( q ' c2 n0 z3 U @: f1 ^
3、大量掌握词汇。精通词类的活用,对于锻炼诗眼、词眼也至关重要。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由于其特殊的性能,固然应该成为锤炼的重点,但对于其他词类,即使是似乎无足轻重的虚词,也不可轻易放过。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阴铿写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晴的妙用。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锤炼字眼时也值得重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了一起,并且用叠印的手法清晰展现出变化前后的异同。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 j& s- o4 Y/ c 当然,要写出好诗,要锻炼出 足以振聋发聩的诗眼、词眼,最根本的还在于作者胸中有丘壑,眼底有性情。如果置真情实景于不顾,而只是在字句之间掂斤论两。那么,对于诗眼、词眼的追求,对于好诗、好词的向往,终不免象海市蜃楼一样,会化为子虚乌有的。
+ o% K( j* @$ [7 L: o
# l. V% s4 d* v% x) C6 }1 w (四)、“词眼”的炼法与运用/ a) _+ t9 k( H: y7 a: I/ g
' v, _* Y( F! u0 z; K. G2 K
从以上例析中可以看出,“词眼”,不仅在句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炼好用好它也并非易事。因此,我们要在“字眼”的炼法和运用上狠下工夫。/ ^; ~# N: }" Y
$ J7 s* k) v! z0 N6 _
1、“词眼”的炼法. ]# v8 z! d- R. M
0 f6 _8 m0 g# X a+ U7 p
{1}炼字。3 u8 v+ q+ @0 C" ^1 g& `+ n% ^0 ^
9 a* _) e2 z. h8 y4 d" R 炼字,主要锤炼的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其所处位子,五言常为第三字,七言常是第五字。如:& ]" h7 m2 e2 r8 o# I3 D# x
0 g t. F9 W# W9 u8 e 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余”、“上”)4 q/ L0 b( S5 E* w
4 Y7 p( ]6 e- T8 n/ p$ e- Z8 j# [; p3 } 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飞”、“结”)
; M, Y- D/ `" ?
6 F! h; P# Z0 F2 _" ~5 c N: r. r 杜甫:“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燃”、“捣”)
2 i- t( }$ Z8 Q: _: W+ n
& u7 \7 F ]* O- W( J$ d% m 杜甫:“织女机丝虚夜月,石惊鳞甲动秋风。”(“虚”、“动”)
% D; v& Z# ^8 Q: s& z4 G ) e$ D5 U9 S) g. X/ i: e; x
另外,处于其他位子的字眼也有,如:
$ P2 P9 I1 z0 k! f8 b+ [
* ` R& k) V& g% y' _7 E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力在第二字(孟浩然)
% g, Y& e) ^, {5 S! R/ h/ V
- K2 u0 p: o. S' v$ n, o'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力在第五字(王维)% U& B6 g" s" a/ s# d' e
3 s1 @& D. e% M( J& d q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用力在第四字(白居易); ~3 H: ~8 q d9 B" {7 N) w Y
. L- v; z4 w. g" G6 d6 L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用力在第三字、第七字(杜甫)+ g [' Y2 K3 ]& |8 x
( o6 {- j, i2 m* H8 l( p( \ {2}推敲
_, \1 ?3 T& b' r9 y : R+ z2 M1 F. u7 O" w. m
反复推敲,也是炼字常用的方法之一。推敲,最基本的作法就是要弄清“词眼”所用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字在句中的神态与色彩,尽量把能表现诗意及最佳效果的“字眼”展现出来。在这方面,古人留下许多“推敲”的故事和趣闻。如常被人提到的有贾岛“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推敲”故事。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反复推敲修改十余次才正式定稿的。
2 i, w! U6 I. n" I. {1 r9 i
0 V7 X8 h, N' {' p {3}修改
% d* \9 O2 C0 e4 \! K
t7 d' Y' {! D# m 鲁迅曾经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合理的好的修改在“字眼”的锤炼中是十分必要的。如前述的王安石诗句改“绿”字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 g, Y: C# U* b- }
5 Z/ v, S9 i: M9 j6 y( V 清人袁枚曾说:“(诗)不改则心浮,多改则机室。”正如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改诗也是一样,诗不可不改,但也不可多改,更不能滥改和乱改。不改则已,要改就要改好,改出最佳色彩和效果。前人改诗失败的例子也有。如滕元发《月波楼》诗中有“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连”,周紫芝认为“直”字太俗太露,将句改为“天光自与水相连”,《竹坡诗话》从诗的精神贯注来看,改句并没有超过原句,本可不改。清人何文焕再改为“野色旷无山隔断,天光远与水相连”,(《历代诗话考索》)原句“无山隔断”已寓“旷”意,“与水相连”也有了“远”意,原来两个虚词“更”、“直”劲拔有力,颇有精神,如此一改再改,越改越弱,有失原味。; K! C1 C6 {; T1 W" r
4 x- H3 v9 F7 G) Z
2、“词眼”的运用
- o4 {8 {8 j, d- B* \
1 o# f+ _4 j- S( f7 p7 d. o( u A( C 常言道,“炼”的目的为了“用”。怎样运用?我认为,要坚持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H8 X6 g9 ?) N
- u; o7 B, d, }- L+ Q. X2 q
一是准确性原则。就是要准确把握“词眼”的属性、字义、用意和相关关系等。诗词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篇(首)、句、字融为一体,立意、命题、选材、用字、结构等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强调“词眼”,切不可丢了章法,顾此失彼。若单纯追求“词眼”,牟取“新奇”,那就会本末倒置,甚至会破坏词意。正如刘熙载所指出的那样:
- h: D. g. S% a* E* H “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竟巧,岂能开阔变化,一动万随耶?”) P$ n: b" j0 W8 c
: K Z; y0 S6 B" f+ O" m 二是创新性原则。创作实践证明,诗文都贵在“出新”。同理,运用“字眼”也在于创新。创新,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吸取古典诗词中的精华,又不能因循守旧,生搬硬套。要与时俱进,拓宽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锤炼新“字眼”。* j7 V9 l9 ?( a Y9 [
2 \# y5 E& M+ k" q( k( I+ [( d
三是灵活性原则。就是要根据诗词创作的需要,灵活运用“词眼”。要按照不同的诗词内容,去挑选适宜的、最能展现其内容和神志的“词眼”。尤其在挑选“词眼”伤脑筋时,一定要讲究技巧和方法,多思考、多比较,不要急于求成,滥竽充数。每当遇到难下手或不满意时,最好进行“冷处理”,以期能跳出原思路,转换角度,寻找最佳选择。宋人唐子西写诗,就是采取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当写诗被卡住时,先把笔放下,待次日再写或再改,改了后再等几日,取而读之,如此反复琢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方才定稿。% ?) h+ q4 z( |( W" I: A
4 D- v+ K6 J2 X; B! p
9 ^1 e1 d( ?! Z7 ^ M) }5 n- B8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