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词眼”的炼法与运用8 F& L( J: W2 m* h; O9 Z7 l
3 E4 ]# H8 q9 O, C0 X
从以上例析中可以看出,“词眼”,不仅在句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炼好用好它也并非易事。因此,我们要在“字眼”的炼法和运用上狠下工夫。
9 B% w8 [) \. h( s4 a 2 j8 Z) _' o5 L' k! ^; A1 L& V
1、“词眼”的炼法+ ~. E$ m4 {$ l
+ o" a' m1 a. @3 s! g H1 s+ p2 ` {1}炼字。
& n6 b; w4 a* `( w7 p+ w - l/ \1 _2 P) G% x) v! ]- k
炼字,主要锤炼的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其所处位子,五言常为第三字,七言常是第五字。如:) z" t3 m2 m- C
6 ]2 L: Q. H: y# M& H 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余”、“上”)
6 Q4 k$ Z1 d! ], \4 @& k4 D% {
# B+ `; c/ u" C4 y! {! `" r& K 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飞”、“结”)% _. [ ]2 x% k+ c: l
; J8 o9 F# k0 K/ q! e9 X( b9 {* }
杜甫:“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燃”、“捣”)
c c' R, ?* K+ W& I# ? / R# R" P9 |' W9 I
杜甫:“织女机丝虚夜月,石惊鳞甲动秋风。”(“虚”、“动”), \- k! M: _: P# S# v
7 I5 R+ i5 k0 A$ N9 e3 K. S 另外,处于其他位子的字眼也有,如:4 [5 W z! b( \1 N. ]/ V! A! }
+ ^& T/ d9 w; H0 {) p/ i& n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力在第二字(孟浩然)# |5 y+ q3 `% t9 z* u/ i
0 {- X& R+ b N, y- T4 @) U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力在第五字(王维)
5 G4 S: J: \" b/ a J2 O8 n
. x/ w' E) S+ ?1 O5 Y6 L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用力在第四字(白居易)
! n: P( P4 y' ?+ y, E+ }" N1 \
$ E$ s4 {; u0 @' j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用力在第三字、第七字(杜甫)& V5 M$ f+ J5 U3 f
' X/ n2 a* [' [2 p! J {2}推敲
- V( l, a1 `" c& f8 n: } ) _8 G& B8 f2 _9 r Q4 e$ n
反复推敲,也是炼字常用的方法之一。推敲,最基本的作法就是要弄清“词眼”所用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字在句中的神态与色彩,尽量把能表现诗意及最佳效果的“字眼”展现出来。在这方面,古人留下许多“推敲”的故事和趣闻。如常被人提到的有贾岛“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推敲”故事。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反复推敲修改十余次才正式定稿的。7 V& l! | J# ?# v
5 V6 r$ l% T5 V- @ {3}修改
0 w5 c0 u( s5 Y3 y$ ], Z# y; U8 w
, W- p* F: p/ n5 L& P 鲁迅曾经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合理的好的修改在“字眼”的锤炼中是十分必要的。如前述的王安石诗句改“绿”字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W: O& ?. v+ S3 P5 i& J$ y& @
4 G/ Y' e/ w+ a8 I* R 清人袁枚曾说:“(诗)不改则心浮,多改则机室。”正如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改诗也是一样,诗不可不改,但也不可多改,更不能滥改和乱改。不改则已,要改就要改好,改出最佳色彩和效果。前人改诗失败的例子也有。如滕元发《月波楼》诗中有“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连”,周紫芝认为“直”字太俗太露,将句改为“天光自与水相连”,《竹坡诗话》从诗的精神贯注来看,改句并没有超过原句,本可不改。清人何文焕再改为“野色旷无山隔断,天光远与水相连”,(《历代诗话考索》)原句“无山隔断”已寓“旷”意,“与水相连”也有了“远”意,原来两个虚词“更”、“直”劲拔有力,颇有精神,如此一改再改,越改越弱,有失原味。
, K2 V8 a( B+ n9 p0 T w
7 t! L$ M9 D* r2 d 2、“词眼”的运用5 Q0 K) n" l9 G8 U/ [
1 F1 x1 K7 h A& A$ }) B% }# [
常言道,“炼”的目的为了“用”。怎样运用?我认为,要坚持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 k" @; H* L+ V' v
; W& Q' O; M4 W: o 一是准确性原则。就是要准确把握“词眼”的属性、字义、用意和相关关系等。诗词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篇(首)、句、字融为一体,立意、命题、选材、用字、结构等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强调“词眼”,切不可丢了章法,顾此失彼。若单纯追求“词眼”,牟取“新奇”,那就会本末倒置,甚至会破坏词意。正如刘熙载所指出的那样:7 x& s& e0 B3 F/ |6 R' v
“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竟巧,岂能开阔变化,一动万随耶?”1 ?5 e" `; j) s- O
7 a6 r5 o8 G; D: ], A
二是创新性原则。创作实践证明,诗文都贵在“出新”。同理,运用“字眼”也在于创新。创新,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吸取古典诗词中的精华,又不能因循守旧,生搬硬套。要与时俱进,拓宽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锤炼新“字眼”。' [# K7 L' `3 a6 C, t# T
/ G$ b- m1 i* ~3 {3 `, U. h
三是灵活性原则。就是要根据诗词创作的需要,灵活运用“词眼”。要按照不同的诗词内容,去挑选适宜的、最能展现其内容和神志的“词眼”。尤其在挑选“词眼”伤脑筋时,一定要讲究技巧和方法,多思考、多比较,不要急于求成,滥竽充数。每当遇到难下手或不满意时,最好进行“冷处理”,以期能跳出原思路,转换角度,寻找最佳选择。宋人唐子西写诗,就是采取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当写诗被卡住时,先把笔放下,待次日再写或再改,改了后再等几日,取而读之,如此反复琢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方才定稿。
' P" C/ p2 ?! Y) S8 u2 h4 b
4 O+ c; T* h+ }5 N5 y ) Y x, {( v2 F5 X, u
二、警句" d6 h* g4 t/ z0 P9 H% C0 Z1 r
Z& E( W0 R: S3 R2 b, r u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一首词读下来,过一些日子后,还能记住的就是那首词中印象最深的一两句,甚至大量的词可能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而能让我们记住的这一两句,便是词的警句。一首词好,并不在于每句都很好,这样几不可能,而且也未必让人记忆深刻。正如你进了一个花园,千姿百态,你就记住百花盛开了,但如果是一片草地上独独秀出一枝鲜艳的花来,你对它的印象就会相当深刻。而我们写词,自然不能为了秀这么一句而故意写烂其余句子,所以就需要锤炼出一些更好的句子来。
0 ?: n0 [ X" ^( j" H+ _' O! w3 U * ]) H, `5 t" x2 t/ A5 z5 Q
写警句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一句之内使用转折,但要转的妥帖。先喜后悲,形成反差,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前面起的足够高,后面还要落的足够稳,这样形成的气氛易动人心。以结句为例,比如“无非是、落花流水,与我何干”、“书诗一纸终成噎”、“纵成词,不似曾经风味,身慵心懒”等习作。但一句话往往不是很长,不一定能够完整的表达意思并且完成转折,这就需要在前一句提早做好铺垫。
0 s0 J4 |0 P- Z" E ! e4 y3 Q' K4 `' H+ V
一般警句都安排在结句上。结句用平声作结,可以起到结而未结,篇终而意不终的效果,也即所谓意在纸外、情在句外;用仄声作结,可以起到急马勒住,心下一震的效果。简单的说,结尾用平声,往往蕴不尽之浅浅怅意,用仄声,则可蕴深深之恨意。这个我们可以随便举个例子大家来体会一下。平声作结例如苏轼《南歌子》:; \! F! i0 ^! B$ y, d r' {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淡云斜照着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4 ]! s; P' }5 m; B; p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r4 [9 K4 i m9 P2 E
仄声作结例如范仲淹《渔家傲》:
. c9 m& M4 ~, g/ e1 M# R7 l; U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 _: }% Z' q( A6 q+ X 当然了,词是激越郁勃还是流转和婉,不止是与平声仄声有关,还与句式长短、韵位间隔等都有关系。这里就不细加陈述了。说这一点是让大家理解:如果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情绪合理的选择曲调,或者如何在结尾处恰当地收束全文并促成警句。- K% m }2 x' H) `
, x: f6 `" \8 Y# |9 i I3 Y- r- L: v 警句之所以成为警句,首要的就要新,要发别人未发之言。因为是别人已经写过的句子,显然就不适合作为自己词中压轴的部分。要新,简单的方法有二。其一是化用别人的模式,也就是潜心揣摩名篇佳作中的警句是怎么写的,体会其中的用词用意以及用韵,一些常见的写法还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其二是打乱重排,有些句子可能别人用过,但未必用的很好,或者自己想到某个句子,但可能会流于常规通俗。而若能将其打乱重排,经行一些巧妙的嫁接,并加入自己的元素,很有可能就成为点睛之笔!这样的写法能使得读者读来既略曾相识、又惊叹巧思。
4 v. `4 `( p2 v }
# y8 P$ { O( |/ H0 ?! q" Q: l6 e 警句举例:
1 z) A" `1 I# }4 g, M
7 ]( X- Z7 q, o' H m4 p0 O. | 闷来弹鹊,又搅碎一帘花影。徐幹臣《二郎神》
?0 D& w' r# z$ v 雁足不来,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徐幹臣《二郎神》' F$ y3 i" q& u& _/ Y8 @4 n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张于湖《念奴娇》3 M6 X9 ^. D' q4 s8 R' F1 ?; e! Z
寒光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同上《西江月》* E b: e5 M( R" V6 i5 w7 N" p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范石湖《醉落魄》; [6 z! T( N( H, u" |- C
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同上《忆秦娥》; F; A; s3 x9 m% o4 n+ H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同上《霜天晓角》4 v+ i) i8 T0 e% A. u! O; B& b
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辛稼轩《祝英台近》
7 ? a% C5 i6 D) A" E A( P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带去。并同上% O" Y7 P- J$ E$ J
翠销香暖云屏,更那堪酒醒。刘龙洲《醉太平》6 I, M' J9 ^5 F. }
燕子不来花有恨,小院春深。刘静寄《浪淘沙》6 ~* S" T. M. N& m2 {
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洪平斋《眼儿媚》
- D' n5 g1 L1 Y7 K 相思无处说相思,笑把画罗小扇觅春词。徐山民《南柯子》- h* w+ j8 j! S9 D' B# u
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同上《阮郎归》5 A7 h$ q6 { n$ [1 T6 L- @3 Y1 r
惊起半帘幽梦,小窗淡月啼鸦。刘小山《清平乐》
/ w& l2 v4 [# Q4 c. j 千树压西湖寒碧。姜白石《暗香》5 e: a+ }* y' ]" N2 U
波心荡,冷月无声。同上《扬州慢》
6 v: m4 w. S- d ^8 u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同上《疏影》 ! q: v: a6 w0 N8 S2 ]
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7 O# r" q4 [- `! \1 c, k
高柳晚蝉,报西风稍息。同上《惜红衣》
4 H. e( _5 v. @ a' p 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并同上5 `6 O4 p; l5 r g0 A
冷香飞上诗句。同上《念奴娇
, [3 J7 o' ^" w 一般离思两消魂,马上黄昏,楼上黄昏。刘招山《一剪梅》
- _: x+ c/ | I 絮飞春尽,天远书沉,日长人瘦。孙花翁《烛影摇红》) w" P" p. u7 V" c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 F/ k" R- a; d* ^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梅溪《绮罗香》
3 Z T+ d3 Y: t 愁损玉人,日日画栏独凭。同上《双飞燕》 G3 r) B' n$ Y) W1 A
恐凤鞋挑菜,归来万一,灞挢相见。同上《东风第一枝》 `& @/ N( V7 p' O
新愁万斛,为春瘦,却怕春知。高竹屋《金人捧露盘》* o$ M5 D' J; R5 C& S9 o5 X7 v' t, \
惊愁搅梦,更不管庾郎心碎。同上《祝英台近》
8 ]3 ~0 a0 N1 I p" ^/ K 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张东泽 《桂枝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