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O/ h& r$ `/ q中国病人——作曲家王西麟的故事
7 c V6 Q$ V# u1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石岩5 B; `, z* E5 ?; A$ n4 Q6 t
" }1 D0 b" `% C8 y$ b
4 z2 }7 S- I( h* ]3 \ s8 L
获奖理由7 l' Q6 g8 H! d: I0 u
报道为一个被遮蔽的中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也许是“中国的肖斯塔科维奇”)立传,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跌宕的命运、历史的洪流、动人的音乐,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文字交响曲,是人物稿中的精品。
. G. M+ T1 K* _" x获奖感言6 x0 i( j& G( B7 Z1 A2 Q5 G
南方周末记者 石岩:王西麟诉说苦难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虽然戴着助听器,他的耳朵还是很背,所以说话的声音很大,近乎咆哮。说着说着,下巴抖动,一行老泪滚出来,他用手背擦拭。
& a6 s( b; Y* V# [1 p( ]5 G2 D! U2011年冬天,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每天下午去作曲家王西麟家里听他讲他的故事,故而对他的家有特别深的印象:那是一栋建于1980年代的红砖居民楼,王西麟的家在四楼,套内面积大约50几平。采光不好,但是收拾得窗明几净。通往阳台的窗户被改造成一个多宝格式的花架子,几盆吊兰长得很好。老式弹簧沙发和两只宜家风格... 阅读全部
; \/ O+ I) `$ z z9 v, o, `3 p$ R k标签作曲家王西麟音乐& e5 U' ?- `) b6 q
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的精神处于裂变中;有人说他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有人说他是孤独的行者。) b2 v; B" y5 S
( w( M8 m9 ^* E2 L
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好的作曲家;有人说他的音乐一钱不值。很多机构对他的态度有一种默契:“作品可以演,话不要说”。
0 W( q% ?8 `+ o+ M. W5 {8 ?" J, N* k. {" B5 t7 l, E: f5 a. z
他是作曲家王西麟,也是一个病人。# k1 Y3 a, |' [; l5 c
! `! a0 s1 o- V5 [4 W4 a0 @
1 I! j; |* B. d
5 z1 v! f" w" K. |9 F7 }8 H
2010年,瑞士演出结束,王西麟谢幕。音乐会演奏了他的新作《钢琴协奏曲》和《第四交响乐》。 (受访者/供图)& ~* f( e9 P' Y% x) ^
7 Z% g5 e* I4 I" n6 ^2011年11月19日,第五次个人专场音乐会结束,作曲家王西麟把江南春饭馆的服务员小王送回住处。
0 \( j1 W% @- ~1 H6 C7 { C5 e; [$ y0 P5 D' W# q, Y
这天下午,16岁的小王有一个特别的任务,陪着75岁的作曲家走台。他在北京中山音乐堂的大厅里接人、发票、合影,她替他拎包、拿大衣——王西麟没有学生,惟一的女儿在德国求学。江南春饭馆离他家走路不到3分钟,来北京不到半年的小王是山西长治人。《太谷秧歌交响组曲》是当晚音乐会的压轴之作,太谷和长治离得不远,也是山西的一个县。3 e1 |$ e9 q8 H: k0 X+ e4 j3 i
/ J" b' s I1 e' t, H$ Z, ~送走小王,王西麟拖着患“退形性劳损”的双腿,爬上四楼的家,等着他的是白开水就干饼子——这是他在每场音乐会后的标准食谱。这天晚上,王西麟独坐良久,白开水之外,又喝了两杯红酒。0 g8 C6 n5 F9 X9 t. w; T
& i w; H' E/ C4 \( U/ f“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建基于欧洲的先锋派。中国的作曲家和世界隔离了数十年,而王西麟能不受限于他国家的主流乐风找到自己独特的语言,他值得成为格拉维委音乐奖这样严肃奖项的得主。”十年前,当代大师波兰作曲家潘德列斯基曾这样评价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 M* I$ Q0 \% D7 ]( X3 o
+ a/ C/ S" y, I/ d+ F$ P0 u“这是大师的作品……充满火焰般的力量。”六年前俄罗斯作曲大师索菲亚·古柏多琳娜对《四重奏》和《铸剑二章》赞不绝口。' X6 d2 l1 f) W% X6 o7 `$ r; h
7 w9 q! Y) C s6 r, q' z
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出口转内销”的成功路径,在王西麟身上并不起作用。
7 L! T7 Z F- ]5 K/ A) x5 I3 z9 |4 B/ h- [1 p1 R: {6 a
尽管国外乐团不断发出创作邀约,作品演到了罗马、巴塞尔、科隆、柏林、旧金山、福冈、台湾、香港……但在北京,王西麟依旧是个孤独的人,“想找个人说话都难”,最寂寞的时候,他会找出《鲁滨逊漂流记》的碟片,看另外一个孤独的人怎么过活。
5 I/ e( D; n0 h3 v! R! d A# M0 j& A2 w( R2 s$ J) T
《云南音诗》: 引来迟到的伯乐 e+ V( |6 Y0 L, |2 c! a8 A
( O& \4 m, e. O( M) a2010年11月6日,48岁的苏立华在苏黎世听到巴塞尔小交响乐团奏出《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个音符,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一个作曲家用生命谱写的音乐终于可以被世人听到。”- s. L6 `+ D/ N" \3 I7 l% C0 C; n
' G* L+ O1 d, |* J/ x( H0 d+ T
苏立华尤其喜欢《钢琴协奏曲》的第二和第三乐章。“(第二乐章)好像黑暗中有一个人,在离他几百里以外的地方,有针眼那么大的一点亮光,给他无限期待。”第三乐章清澈明亮,钢琴以歌唱的琶音飘在乐队的叹息之上。
$ V# [4 z4 A3 `+ f0 w2 h/ g) K# X& w& J& X
2010年8月25日上午,写完第三乐章的最后一个音符,王西麟流下眼泪。四个月的创作时间,好像死过一回。2 D, a& R2 S# [8 b! {
* `1 H0 s- i9 _9 k3 z. `! N2 D! N
迟至2008年,在古典音乐界工作多年的苏立华才知道王西麟。德国科隆室内乐团的首席黑管演奏家弗朗茨·奥利弗告诉他:你们中国有个叫王西麟的作曲家,值得关注。9 B- j- K, H$ g: r' L& N* a
# B0 R7 y/ r' g* o! ]8 }& k+ F
在荷兰音乐频道唱片公司(Channel Classics Records)任驻华首席代表的苏立华马上搜集王西麟的资料,最容易找到的当然是在国内外演奏过几百场的《云南音诗》。一听之下,苏立华相当惊讶:一个从没去过云南,只是听了几首云南民歌的人,却把云南味道抓得那么准确。
" @% y$ p0 L, O% T# c' ]* G. N+ U# W4 j0 G5 r
见到王西麟,苏立华发现,这位几乎没有公开出版过唱片的作曲家创作过7部交响乐、5部交响组曲、10部交响诗、13部室内乐作品和若干声乐、器乐作品,而按他自己的标准,通俗浅显的《云南音诗》充其量只算“成名作”。王西麟请苏立华听自己8年前创作的《第四交响曲》。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音符充满整个空间,苏立华发现:当年写下《云南音诗》欢快音符的年轻人,已经变成了中国的肖斯塔科维奇。) d- y' R, @. {7 b* x
- C2 W t( N! z. A# D2009年,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艺术总监尤里安·库依曼请苏立华为来年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节推荐一位作曲家,苏立华毫不犹豫地说出了王西麟的名字。尤里安·库依曼听过王西麟作品录音、读过总谱之后,经巴塞尔小交响乐团全员投票,慎重地向王西麟发出创作邀约。
. N1 Y$ n8 F; d- P5 j" @7 N" [0 T- j( D4 S
王西麟决定借这个机会,写一部钢琴协奏曲,献给自己的钢琴老师陆洪恩。这个梦他已经做了好多年。
: o, U, `5 B* i$ N' w1 G- K
q% E8 J- T2 W7 I. I, g( B u《钢琴协奏曲》:被枪毙的恩师
2 l! b2 h7 |' b* |. Y9 j# ]; F, Y- A4 R
1957年在上海军乐学校训练班,陆洪恩教过王西麟半年钢琴课。多年以来,除了谦和之外,王西麟对这位钢琴老师没有更深的印象。1971年,作为“内部专政人员”已经在山西炼狱八年的王西麟“串联”到上海。昔日的同学悄悄告诉他:陆洪恩被枪毙了,死的时候仪态从容,高喊“赫鲁晓夫万岁”。王西麟不敢接话,也不敢深想。
3 }9 H8 G" m7 A1 I
1 x% s6 K+ h3 g' P a2008年,一个叫刘文忠的陌生人寄来一本陆洪恩传记。不久,王西麟接到陆洪恩长子陆于为的电话,问能不能写回忆父亲的文章。王西麟很为难:我跟陆先生接触不多,恐怕回忆不出太多,×××、×××和×××跟陆先生学过两三年,何不请他们写?
0 f- {) E. `9 V1 c! F7 _9 ?8 m/ T! a$ \( n( O! @% A& N: }
“×××”们都没有写文章。2010年,王西麟却在报上读到陈丹青的一篇短文,回忆15岁时跟几百个同学一起,在电视上看陆洪恩公审,然后跑到延安西路转角,等着刑车开过。刑车被钢板封闭,少年们不知道哪辆车中押着被击落下颌的陆洪恩——他曾冒天下之大不韪直言“工农兵应该向贝多芬学习,而不是贝多芬向工农兵学习”,也曾直抒胸臆大骂“样板戏是破烂女人搞的破烂玩意儿”。+ g% x7 ` h5 l) o
7 i* b( M" l( D9 M1 p. _6 Y
什么样的音乐才配得上陆洪恩强大、纯净的内心?. i; L, l+ n7 k* d
+ T+ `, l, u4 }; r2 u$ b2009年底和2010年的春夏,王西麟像一个困兽,在家中反复踱步,深夜给远在德国的女儿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打电话,诉说创作中的焦虑、得失。5 W M6 S( z& P) J
/ L# F# `- w0 e1 `7 ]
林冲是他大脑中的第一道电光石火。林冲误入白虎堂,一边被拷打一边甩着辫子唱“八十军棍打得我冲天愤恨……”他立刻跑到梅兰芳大剧院,买回一大堆京剧带子,看袁世海、李少春,看《野猪林》、《李慧娘》……
8 |7 \# @5 ~9 o! r
6 C( Q6 T6 p5 {$ G& G秦腔紧跟着也来了。自幼及壮,王西麟在黄河中游的陕甘晋一带生活,看过很多秦腔老戏。年幼的他对《游龙戏凤》一类贵族戏不感兴趣,偏偏对苦戏记忆犹新。
% v8 V# Q" G4 \. A8 F0 G4 A
0 s/ w: }( p" U( p$ y“那些遭罪的人、被陷害的人,哭腔特别厉害。”王西麟印象最深的是《走雪山》。一家人被魏忠贤所害,就剩小姐和老仆曹福,两人爬过大雪山投奔亲戚,老仆冻死了,小姐一声“老曹福……”满腔悲愤从丹田拔入云霄。在另一出戏里,忠臣面对奸臣,步步紧逼:“你……你……你……这个奸臣”,话音未落,奸臣把忠臣杀了。
, Z+ n1 V7 |) j1 k" }- N
# p* `3 g! f ~( g$ c7 G这让王西麟有了主心骨:“我常想,‘风萧萧兮易水寒’当年是用什么调子唱出来的?今天的语言跟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呼喊是一样的。”2 _- F; x9 Y8 L N
; k, t9 F% x9 x乐队排山倒海地渲染鞭打,钢琴是屈死的冤魂,中国戏曲特有的“复调”——绕弦和紧拉慢唱将两者啮合在一起。
# ?. c4 ^7 N. W! d6 @5 T- W+ f! T& N6 c
四个月,草稿积了厚厚一叠,橡皮用掉八九块。有时他整天关机,害怕任何打搅;有时他趴在桌上睡着,被钟点工捅起来吃饭。没有钟点工的时候,十根油条、两盒凉面是他一天的伙食。$ A. L" {6 p; W- ^! ^/ L
k5 ]% P/ R7 D对于王西麟来讲,《钢琴协奏曲》这个毫无指向性的名字,其实有明确的靶心——创作于1970年的《黄河钢琴协奏曲》。
- v' x8 E4 W: ~) q# f- q3 T, {6 y6 A
“黄钢协”从抗战时期广为传唱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创作者做了最大但仍然有限的努力,‘黄钢协’充其量是改编,不是创作。”私下表达对“黄钢协”不屑的不乏其人:原创程度太低,肖邦、柴科夫斯基、拉赫马尼诺夫的影子随处可见。王西麟却把这话大声说出来。
) {) O. D+ B* q* ~. a& W; l g( {+ e! E; `$ N
创作“黄钢协”时,《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冼星海、光未然已经被打成“文艺黑线”。协奏曲既要借鉴《大合唱》的音乐素材,又要跟原作者拉开距离,在第二乐章加入《信天游》的引子,在第四乐章加入《东方红》、《国际歌》的音乐主题。海外媒体或直说它是“可怕的音乐作品”,或揶揄是《华沙协奏曲》的“表兄”。' r& H! _$ A9 _- u- K+ D: d
" c, w2 ^1 N0 t# e1 B“‘文革’已经过去34年了,和‘语录歌’一样代表‘文革’文化的‘黄钢协’至今仍在演奏。中国音乐界40年拿不出一个新作品?这是我们所有人的羞耻。”面对不同的听众,王西麟曾大声疾呼。人们要么沉默,要么微笑。
6 n6 w" B( p" z
( Q6 n2 @. }& G; C, G: S! F2 ?+ K7 _4 C# u8 \1 q) a. y- d5 X) U# v
) A2 ]! M' }$ i# D$ b0 h* y6 ]% O) m) B王西麟在下放山西雁北文工团时的留影。身后这间屋子,后来成为夜晚拷打他的地方。 (受访者/供图)
3 w5 h) l! {: W' r6 V, Z, F6 K7 e, a9 m3 [: D: c( z9 b' w
起点“匪窝”:找上门来的音乐; v5 {4 q- b9 V% X
8 o2 n: Q5 l' ]' |+ l
1949年,王西麟跟音乐结缘完全是个偶然。; l2 ]: f T# O8 e v. P
: [: [. q. C w7 m那年7月,西北野战军向新疆进军,路过甘肃平凉,就地吸收“新鲜血液”。放学回家的平凉中学学生,看见传达室门口站着两个穿黄军装的男人,一个拉提琴,一个拉手风琴,很快围了一圈。王西麟去拨动乐器,他在教会小学玩过手风琴,也识五线谱,格外显眼。两位军人把他带回了兵营。! w$ b9 R' z, T9 N, y
8 N& K$ O: k" D3 [" {父亲王缄三当过岐山县县长、胡宗南保安处的处长。1945年,失业的王缄三流落到甘肃平凉。西北赋闲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大多聚集此地——这是王西麟在1964年“社教运动”中知道的,人们挖掘他的反动根子时经常会说“平凉是匪窝”。
( V+ C* [: ]. p
& g- z! s9 P; S( Z, V1 p“匪窝”有些小书店,王西麟经常去站读契诃夫、高尔基、巴金、胡风、碧野……哥哥是他的第一位文学老师。- W$ G1 U5 \$ s
8 ~3 z0 ]4 W+ b7 z% \4 m
在“匪窝”,父亲的营生是贩卖布匹。生意不好,傅作义的堂兄傅静斋从旁指点:何不投奔我堂弟?大家都是山西人,你又做过官……王缄三辗转到了张家口,1948年底终于找到了傅作义。有人说父亲做了县长,但王西麟认为父亲充其量是一名勤杂人员,他寄金圆券回家的信封上印着“张家口敌伪财产管理委员会”。 J. e- |3 G7 v. r. z6 b w5 t
7 f0 s# M+ b' v. T/ q( i% S( X# ?不久,张家口吃紧,被傅作义派去支援的嫡系35军在新保安被解放军全歼,后勤人员王缄三死在乱枪里。丧父的打击加上失恋,哥哥试图自杀,出院后沉默寡言,后来慢慢痴呆。因为家贫,王西麟也一度失学。5 k$ z/ q& r0 J3 z& [
+ n' S5 [& ]1 Y上过一年初中,在部队文工团算高学历,王西麟被委以拉手风琴的重任。1952年,解放军要成立军乐团。西北野战军第11师从冯玉祥旧部里招揽了一批军乐教官。很多军乐是从西方古典乐曲里来的,品质相当纯正。王西麟很快脱颖而出,当上小教员教战友乐理。1955年,解放军在北京成立中央军委军乐指挥专科学校,一个师选一个人入学,19岁的王西麟成为当然的人选。
6 {% O7 t6 y1 o4 s5 K% U l
! e3 f" a+ E, c9 l/ U每有空暇,他就钻进学校资料室,听贝多芬、德沃夏克、格里格……他觉得学校的水平太低。校方一边批评他“个人主义”,一边秉承“批评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把他送进了水平高一些的上海军乐学校。在那里,王西麟碰到了陆洪恩。, b. X5 y; q$ Q$ r" S G
9 L/ {# T/ m$ p6 u
上海军乐学校只上了半年,学校解散,学员各回旧部。王西麟心有不甘:音乐学院的门槛有多高呢?开夜车写出一首《青年战士进行曲》,去投考上海音乐学院,一考即中。
" `3 Z; K3 a$ P% F1 l. @( B9 I' {1 S% e; ~+ ?- g+ R
1958年,王西麟是“上音”有名的积极分子。谁都知道作曲系有个穿黄军装的大个儿,劳动卖力,对学校里受旧式教育,穿高跟鞋、抹口红、上台演奏一摆一扭的教员一千个看不惯。8 k- x# S' V3 V4 A" ^' m& f
8 ?! |' v4 J0 y' E1960年,王西麟的姐姐被打成右派,遣送到新疆劳改,来信里字写得非常潦草,跟弟弟要红糖要草纸。- y! [2 d# J/ p: E- v$ b' g
p& x7 V5 W0 { J2 \, n
暑假,学院的两个尖子留下来学琴,不久从国外拿奖回来。王西麟自觉矮了一大截。% b& M* h/ n8 Q# @3 F$ D8 E
7 `& C6 b9 L9 ~9 A6 B6 ?' v
王西麟爱上一个钢琴系姑娘,去表白,却被对方一把推开。王西麟在公园淋了一夜雨,进校之后一直膨胀的政治优越感第一次被业务上的自卑感击败——一向被认为技术最强的钢琴系才是“上音之花”。“一定要学技术,没有技术寸步难行!”冷雨钻进脖领的时候,王西麟对自己说。( f) J( T* R: n, [
, g7 K) T- r V5 p8 @要写交响乐,先要写一部四重奏。大四下半学期,王西麟用三个月研究四重奏的技术,用25天写出三个乐章的《弦乐四重奏》,虽然水平不比因“梁祝”而名声大噪的何占豪的同类作品低,但何的作品能在全校演出,《弦乐四重奏》却只在系内做了两次讲座。
9 Y# f8 G) q8 X0 G& A: P6 y: U' |1 w2 g5 A: _
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开。王西麟迷上了作曲,他相信只有个人奋斗才能自己救自己。“四重奏”证明,在创作前先独立解剖大师的作品是切实可行的。王西麟一生的苦修从此开始。( X' [: ?% A9 k6 R/ W4 _
' G# W/ V( U# o
落难山西:管不住的嘴
9 f# c9 @: h6 t* z+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