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水流深一生如歌
" H& a- d# H$ {2 [. e I {. c7 Y* S' z3 {$ }, y
12月3日上午,人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享年79岁的军队音乐界标志性人物、一代旋律大师娄生茂。没有哀乐,遗体告别室回响着雄壮激越的《长征组歌》。大概生茂生前也没有想到,他谱写的《过雪山草地》和《遵义会议放光辉》,竟成了他自己的安魂曲。
" H3 v& C' ^. W6 E- S2 P
! _) W8 _% B! P# k' n& d7 Z9 } 来此与生茂作最
# z3 S+ w7 P- |, }, F2 I后诀别的仅是他昔日的老战友、战友文工团的同行以及北京军区政治机关的领导,总共不到200人,一如他生前的低调、内敛、不事张扬。; j6 M, g+ A( @9 u: I1 A
5 @- b1 s/ N* Y* ~ T' B/ ?7 Q
8 K0 Y" y0 M% y! ^6 {6 h$ T. I 生茂这个名字的知名度也许没有一些明星那么高,但罗列出他创作的一大批经典作品,那真可以用“妇孺皆知、如雷贯耳”来形容。 ) R/ W. g0 t z) Q4 O0 n
( C" e7 |; b# I0 t6 E
我们是在《真是乐死人》、《读毛主席的书》等描绘军营欢乐生活的歌声中踏上了从军之路;我们是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打靶歌》、《走上练兵场》等进行曲的雄壮节奏中迈出坚实的步伐;我们是在《祖国一片新面貌》、《马儿啊,你慢些走》的悠扬奔放中,感受华夏山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们是在《看见你们格外亲》、《老房东查铺》的深情倾诉中,体会“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豪迈情怀;我们是在《远方的书信乘风来》、《林中小路》等歌曲对纯洁爱情的由衷赞美中,领略人间的甜蜜与美好;我们是在《沁园春·雪》、《万里长城万里歌》的恢宏壮阔旋律中,感知中华英豪扭转乾坤、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我们是在《八荣八耻人人须知》的反复咏诵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 l4 F- d3 k4 r+ n
/ J( k2 ]9 \ N% K
1928年生于河北省晋县农村的生茂,从小丧母,是跟着外祖母长大的。正因为他曾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深知群众的疾苦,所以他对平民百姓特别同情,只要一遇到让他感动的人和事,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流泪。著名词作家石祥称:“生茂是最爱哭的音乐家。”“他平时最容易动感情,创作时最容易动真情。”在今年9月召开的《生茂作品研讨会上》,石祥以《心和兵共鸣、歌与史同在》为题作了发言,表达对这位兄长、老师和合作者的崇敬之情。2 o$ Q F/ }6 M/ l1 o* J* s$ t+ w/ i
2 n g( q' q* W) h2 e0 P
) a- }# k$ g7 X5 b 著名音乐人甲丁提起这位与他父亲洪源合作过《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的长辈,感慨不已:“他的歌火了几十年,但他不闹,一点都不闹,他是特别甘于寂寞的一个大家,一个大师。不像有的人,只作了几首曲子,就玩命地闹腾,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是谁。”甲丁的话,让我想起了四个字:静水流深。听不见多大响声的河流,必定深不可测;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 s7 t; m" H, p' S6 k5 V% P+ {* Z/ C% x: I- L% l0 f: m
听听前来送别的战友歌舞团团长刘斌如数家珍的介绍: G9 l8 C& w" k9 J7 N
) L }# J, n' F 早在战争年代,生茂就注重从火热的革命斗争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演出了许多充满激情的战斗歌曲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剧。抗美援朝期间,他以音乐为武器,深入前线,创作了《祖国我的妈妈》、《打冷枪》、《立功去见毛主席》、《填喜报》等歌曲,鼓舞部队斗志,活跃战地文化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他先后创作了千余首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人民军队、反映美好生活和部队建设风貌的精品力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喜爱,至今久唱不衰,显示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特别是他与战友们共同创作的、由肖华将军作词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开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先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被称为传承党和军队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红色经典”。《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与《马儿啊,你慢些走》一起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生茂还多次在全国、全军的各类艺术评比中获得最高奖项。特别是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后,他以一个老艺术家的强烈责任感,不顾年迈体弱,连夜创作出了《八荣八耻人人须知》队列歌曲,并深入部队辅导教唱,受到了总政治部领导的热情称赞和北京军区的通报表彰。
: D: b; o! f, L( l
0 b9 G3 V% P" H, b! j. W# { 生茂的人品一如他的歌品,让参加悼念的同志唏嘘不已。在此仅举一例: 3 d! u& M- k$ Y& B
7 ?3 y8 t9 R+ i4 p
一次,一位词作者写了一首颂扬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歌词,登门恳请一对夫妻作曲家谱曲,这对夫妻作曲家给他洋洋洒洒上了一堂课:必须先找到买家,我们才能考虑生产产品;不得少于五万元。无奈之下,这位作者忐忑不安地敲开了生茂的家门,寻求帮助。没想到生茂看完歌词后一口答应为其谱曲,并表示“这样的内容我义务做贡献,分文不收。”三天之后,这位词作者拿到了生茂用钢笔一笔一画抄写的歌谱。 : w. D! `2 T6 g+ K
4 a& g+ V1 v: S( ~1 m
《娄生茂同志生平》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作风正派,光明磊落,为人朴实,谦虚谨慎,乐于助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品质,深受广大群众和部队官兵爱戴;他艰苦朴素、生活严谨、严于律己,对子女和家属严格要求,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4 G8 ]9 y: z. s! T
7 o7 Q9 M+ ~$ O& Z5 u 这样的评价,生茂当之无愧。 : R$ l& [& q" X+ R) q
4 l, L7 O* u* g1 r% W. {8 ]* k 生茂的哥哥娄生辉回忆起弟弟十分伤感。他说:“我还比他大三岁,他怎么走到我前面去了呢?他可是在我家吃的最后一顿饱餐啊!” $ i' a) v' q* `7 k' ^- [
0 o; J/ }1 g2 L/ X& F; X1 z% n 今年大年初一,生茂来哥哥家拜年。他喜欢吃哥哥做的丸子肉,吃了满满一大碗,又吃了他们家包的十几个肉馅饺子。初二、初三没事,初四弟媳王玉华打来电话,说生茂不想吃东西了,不知为什么没有一点食欲了。 * ~5 F6 z1 g* m7 f, Y
7 ^6 j, W. V) a" k6 ]# m
到医院一检查,是肺癌,病灶长在气门处,无法手术。
) t4 L% o/ D) P
0 S- h: t5 E' z; |& i8 x 第一次住院治疗后,医生说,老爷子的身体底子好,作了六个疗程化疗,精神状态还这么好,挺不错的。大家也很乐观。回家调养了两个月,生茂感到呼吸困难,喘不上来气,只好第二次住进北京军区总医院。越住情况越差,一天不如一天,最后胸积水,一抽就是1000多毫升,刚抽完了又有水了,只好在后腰上安了个泵来排水。医生估计他还能活两三个月,结果一个多月就走了。去世的前几天,生性要强的生茂夜里自己起来上厕所,结果摔了一跤,把头都磕破了。2007年11月24日凌晨2点40分,生茂走完了他辉煌而又纯朴的一生。
6 G1 k% j, V n7 o @" X5 h* o+ ^% ~' B# J4 ?" S1 i7 `) U0 m
著名歌唱家马玉涛久久凝视着生茂的遗容流泪不止。她紧紧握着生茂的老伴王玉华的手说:“我们是几十年的老搭档啊!” ' ^2 `: ]: X) P. K8 z3 w% y- v
& ]6 D1 r2 \# M1 C+ L5 a
“文艺界有一句话传了很多年,战友的嘴(指歌好)总政的腿(指舞好),生茂为战友文工团的歌屡屡唱响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他含辛茹苦为我量身定作的那些歌,就不可能有我马玉涛的今天。还有马国光、贾世骏等人,都是唱着他写的歌成名的。”“前两天我在广州开会,还唱了《马儿啊,你慢些走》,没有想到今天就来参加他的追悼会。他爱喝酒、爱吃肉,我以前经常给他送一点,现在他不在了,我往哪儿送啊?!”马玉涛对记者说这些话时情绪激动,嘴唇都在抖动。 9 {# b) b U8 e1 c1 e; B9 K
! j' i0 ]: A' ~0 n( G4 C a
悬挂在遗体告别室内外的两副挽联对生茂的一生做了总结:
. V4 ?4 ~6 h2 {8 [* s/ ^2 u6 a f. a! u
谱《长征组歌》,笑看《祖国一片新面貌》;颂《八荣八耻》,领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横批是:沉痛悼念娄生茂同志。 2 M- t- j# t3 U: S
8 R5 a7 ~( Y9 z. |1 i; r; v 一曲长征一部经典乐坛上升起不落的星;一个音符一声军号军旗下走来不凡的你。横批是:生茂天堂需要歌等你谱曲呢! 8 w5 }/ j; _, ?, v* w- C' ]
8 D2 \8 Y. _" X: ~8 ]
也许有人会忘记生茂这个名字,但他的那些不朽之作将会永远流传下去。(解放军报/乔林生)
( s! \; K+ W# [4 u$ T% Z% q; }" I% D) m% u3 E2 M
6 R/ q2 g; F1 f: k$ ~. Q$ f& y
. f A$ C- m1 {8 O4 p* r! Z |
|